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062016 上传时间:2022-01-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Enhancing College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s ConstructionZHANG Ming(Zhengzhou University , Zhengzhou , Henan 450001 ) College graduate employment issues related to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erefore, tounderstand the cu

2、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o seek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enhance and cultivation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3、 and entrepreneurship , it has the extremely profound guiding significance.高校扩招以来,每年毕业的高校大学生从 2001 年的 114 万 人,逐年递增,到 2014 年已增至 727万人,预计 2015 年全国高 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 749 万人。 人才大量涌入社会, 社会市场出 现饱和现象,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高校和学生直接面临的难 题之一。 目前,传统的以择业教育为主的就业指导模式已明显不 能适应高校和学生所面临的实际就业情况。 就业指导教育已成为 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加强高校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

4、 强化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水平, 顺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 业观念与合理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高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进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就成为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 目标。1 当前就业形势分析1.1 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一:持续增长的毕业生数量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 很多高校为了迎合社会 需求,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并设立附属学院,同时兴起的还有很 多新兴学院及社会力量办学, 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 每年未就业 的大学生加上新毕业大学生, 整体数量对于日趋呈现饱和状态的 社会市场而言,压力巨大。尤其是 2008 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一 定程度上把高校毕业生问题推向风口浪尖, 相对

5、失衡的供求关系 所导致的就业难题成为整个国家、社会和个人面临的一大挑战。 对于 2015 年六月份即将毕业的 749 万应届生来讲,面临着严峻 的就业形势。1.2 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二: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 出首先是就业的区域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 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 沿海地区 和内地之间的差距相对比较大, 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过份集中 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就业热点地区,因而造成这些地区 的就业压力明显大于其他地区。 其次是毕业院校的结构性矛盾问 题,众所周知, 毕业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或 211院校的学生就业情 况相对较好, 一般院校

6、毕业生就业形势堪忧, 社会企业会盲目的 相信学历和学校名次, 导致毕业院校的结构性矛盾一定程度上影 响学生就业。再次是学历结构性矛盾问题,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研究生供需比 1: 1.26 ,本科生 1:1.3 ,专科生 1:0.4 ,供需 比跟学历有着明显的关系。 同时突出存在的还有就业专业结构性 矛盾问题:自动化、过程装备、机械、计算机、医药和师范等专 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一些基础性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较为困 难。1.3 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三: 高校培养学生与社会市场发展需 要不匹配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盲目性与不适应 性。这是由于部分高校对于就业指导课程不够重视, 就业指导

7、模 式单一,缺乏体系和具体的指导 ; 再加上在校期间大学生个体对 于就业能力锻炼和培养的忽视, 导致毕业生无法恰当的制定自己 的职业生涯规划, 严重欠缺个人的综合就业能力, 从而导致一部 分毕业生无法实现理想就业。调查显示, 63%的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缺 乏工作经验”, 这与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专业设置脱离 社会需求、 培养过程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等有着直接关系。 一些学 校只重视科研和基础教学, 忽视实验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和实习 变成了形式,很多学生不能从实践中获取经验,眼高手低,缺乏 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成为社会和企业最大的诟 病。2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

8、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2.1 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 大多数高校缺乏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 近些年来, 我国大部 分高校已经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机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就 业服务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升, 但从社会和高校发展的实际需要 来看,专业的就业指导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由于一些普遍 存在的问题,例如:现有的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性,师资力量 不足,资金相对匮乏, 各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范围及影响力 非常有限, 大多数院校仅局限于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无 法受到高效率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如果自身不加强就业能力建 设,将会直接导致毕业就业环节出现盲目性和迷茫性。2.2 就业指导课程缺乏完整性一

9、大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模式等方面 与社会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产生脱节现象。 据悉, 一半以上招聘 单位认为在当前的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不合理情况,其中 50% 的招聘单位明确指出,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 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与此同时, 高校就业指导方式不能够满足毕 业生及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许多高校把就业指导课程的重点放在毕业就业环节的方法与技巧上, 甚至仅仅简单重视简历的 编写制作和面试的技巧性锻炼层面上, 往往忽视职业生涯规划和 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 导致学生就业期望和意愿与社会及 市场需求不相匹配, 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眼高手低、 功利心强等现 象。

10、2.3 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很多高校中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稀缺, 因而就业指导的专业 性和针对性不够强。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大 多来源于党务和学工领域, 人员比例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比例较 低,且素质参差不齐。 虽然这部分工作人员比较熟悉学生的情况, 并且拥有一定的招聘单位资源, 但他们的整体学历水平偏低, 大 多数缺少社会就业的经历, 就业指导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 因而 难以有针对性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就业指导。2.4 就业信息的渠道不够完善 我国许多高校就业信息的网络建设相对比较落后, 就业信息 的发布渠道建设还不够完善,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不畅通。 一些高校就业指

11、导中心网站更新不及时、 信息不对称。 毕业生对 于就业信息的主动性关注不强, 导致错过较好的就业机会。 同时, 高校和毕业生之间缺乏就业信息的反馈机制, 高校无法准确把握 相关就业信息的有效性,进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3 创新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指导是一个涉及各个学科门类、 由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 合性学科。高校必须注意将就业指导课程与平时所学的专业教育 类课程进行有机结合, 形成立体式的络体系。 同时引导大学生进 行自主学习,提升其全方位的素质和能力。3.1 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 在开展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 尤为关键的是建设一支 理论知识和实践经

12、验兼具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就业指 导师资队伍是高校就业创业教育能够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就业 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同时注重理论型师资和实践型 师资。理论型师资的培养要侧重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 继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而实践型师资的培养则要侧重就 业指导教师具备的社会经验,招聘时应聘请有就业、择业、创业 经历,同时又兼具一定教学能力的社会人士担任就业创业指导教 师。建设一支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能够从理论和实践 层面有效的对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3.2 建立起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第一课堂的基础课及专业课是整个就业指导环节的第一环, 高校应重视构

13、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首先应抓紧抓实基础课、 专业 课、素质教育课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 高校要跟据国 家政策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整合优秀教学资源, 合理设置课 程体系,重视学科内涵建设,强化专业能力培养。其次,高校应 将就业指导教育教学贯穿大学教育各环节, 加强职业生涯指导与 规划基础理论研究,打好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基础。实现专业课、 素质教育课及就业指导课等相关课程的有机融合, 全面培养大学 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培养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提高其就业创业能 力。3.3 发挥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 首先,高校应当高度重视校园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 强化第 二课堂的教育功能。 通过各种

14、形式的文化活动, 提升大学生综合 素质,包括人际交往沟通技巧、社交礼仪、团队合作能力等等。 其次,高校还应抓实抓好实践实习环节,强化校外实习、社会实 践教育功能。高校需要适当加强实习、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大学 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 就业指导 教师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予以指导, 引导其自我完善, 帮助学生 提供就业技能和就业技巧。3.4 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实践育人渠道 高校需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 为在校学生提 供可靠的社会实习和实践基地, 通过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切实提 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同时,高校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可以借 用合作项目的契机, 提前到企业进行实习工作, 最大限度的将理 论应用于实践, 及早适应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高校还 应合理利用本校的优秀毕业生资源力量, 充分利用本校往届的优 秀毕业生在社会上的优势地位, 分批次邀请他们返回母校对学弟 学妹进行近距离的就业指导, 传递切身工作经验, 利用往届毕业 生在社会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以便更好地就就业参考,使他们更加了解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 业创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