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新高考全国卷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优秀名师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410293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6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最新高考全国卷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最新最新高考全国卷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最新最新高考全国卷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最新高考全国卷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优秀名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最新高考全国卷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优秀名师资料.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6年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单元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Pb、Hg等1.1化学元素与生物体的关系: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元素含量差异很大1.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无机自然界中含量差异很大1.4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化合物分 类元素组成主要生理功能水组成细胞维持细胞形态运输物质提供反应场所参与化学反应维持生物大分子功能调节渗透压无机盐构成化合物(Fe、Mg)组成细胞(如骨细胞)参与化学反应维持细胞和内环境的渗透压)糖类单糖二糖多糖C、H、O供能(淀粉

2、、糖元、葡萄糖等)组成核酸(核糖、脱氧核糖)细胞识别(糖蛋白)组成细胞壁(纤维素)脂质脂肪磷脂(类脂)固醇C、H、OC、H、O、N、PC、H、O供能(贮备能源)组成生物膜调节生殖和代谢(性激素、Vit.D)保护和保温蛋白质单纯蛋白(如胰岛素)结合蛋白(如糖蛋白)C、H、O、N、S(Fe、Cu、P、Mo)组成细胞和生物体调节代谢(激素)催化化学反应(酶)运输、免疫、识别等核酸DNARNAC、H、O、N、P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催化化学反应(RNA类酶)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设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

3、为x,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则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或者 1.6蛋白质的组成层次蛋白质1.7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名称基本组成单位核酸核苷酸(8种)一分子磷酸(H3PO4)一分子五碳糖(核糖或脱氧核糖)核苷一分子含氮碱基(5种:A、G、C、T、U)DNA脱氧核苷酸(4种)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脱氧核苷一分子含氮碱基(A、G、C、T)RNA核糖核苷酸(4种)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核糖核苷一分子含氮碱基(A、G、C、U)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名称基本单位化学通式聚合方式多样性的原因多糖葡萄糖RNH2COOHHCC6H

4、12O6脱水缩合葡萄糖数目不同糖链的分支不同化学键的不同蛋白质氨基酸氨基酸数目不同氨基酸种类不同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核酸(DNA和RNA)核苷酸核苷酸数目不同核苷酸排列次序不同核苷酸种类不同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物质试剂操作要点颜色反应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临时混合加热砖红色脂肪苏丹(苏丹)切片高倍镜观察桔黄色(红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先加试剂A再滴加试剂B紫色DNA/RNA二苯胺/甲基绿吡罗红染液加0.015mol/LNaCl溶液5Ml沸水加热5min(A、B液混合使用)蓝色(绿色或红色)乙醇酸性重洛酸钾灰绿色染色体龙胆紫溶液/醋

5、酸洋红溶液深色线粒体健那绿溶液蓝绿色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1.10选择透过性膜的特点原理1.11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 1、具有双层膜结构2、进行能量转换3、含遗传物质DNA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5、决定细胞质遗传6、内含核糖体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8、能自我分裂增殖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名 称化学组成存在位置膜结构主要功能线粒体蛋白质、呼吸酶、RNA、脂质、DNA动植物细胞双层膜能量代谢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蛋白质、光合酶、RNA、脂质、DNA、色素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内质网蛋白质、酶、脂质动植物细胞中广泛存在单层膜与蛋白质、脂质、糖类的加工、运输有

6、关高尔基体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运输、加工、细胞分泌、细胞壁形成溶酶体蛋白质、脂质、酶细胞内消化核糖体蛋白质、RNA、酶无膜合成蛋白质中心体蛋白质动物细胞低等植物细胞与有丝分裂有关1.14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DNA含量2a4a4a4a4a2a染色体数目(个)2N2N2N4N2N染色体单数(个)04N4N00染色体组数(个)22242同源染色数(对)NNN2NN注:设间期染色体数目为2N个,未复制时DNA含量为2a。1.15理化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理化因素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机理应用过量脱氧胸苷抑制DNA复制治疗癌症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获得多倍体

7、低温(24)影响酶活和供能低温贮藏注: 表示有影响1.16细胞分裂异常(或特殊形式分裂)的类型及结果类型分裂方式结果事例细胞质不分裂有丝分裂双(多)核细胞多核胚囊个别染色体不分离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单体、多体21三体、唐氏综合征全部染色体不分离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多倍体四倍体植物染色体多次复制,但不分离有丝分裂多线巨大染色体果蝇唾腺染色体两个以上中心体有丝分裂多极核死亡1.17细胞分裂与分化1.18已分化细胞的特点 1.19分化后形成的不同种类细胞的特点已分化细胞不同种类细胞1.20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关系受精卵 (永生)1.21细胞的生活史1.22癌细胞的特点永生细胞1.23衰老细胞的特点细胞膜通

8、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花瓣凋萎1.24细胞的死亡1.25生物膜与生物膜系统概念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分化产生新细胞类型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产生新基因型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体外培养1.26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培养代数与取材有关1.27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比较比较项目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学原理细胞全能性细胞分裂培养基性质固体液体培养基成分蔗糖、氨基酸、维生素、水、矿物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琼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水、动物血清取材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动物胚胎、幼龄动物器官或组织培养对象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分散的单个细胞过程脱分化、再分化原代培养、传代培养细胞分裂生长

9、分化特点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分化:形成根、芽只分裂不分化贴壁生长接触抑制培养结果新的植株或组织细胞株或细胞系应用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株提取植物提取物(药物、香料、色素等)人工种子培养转基因植物生产蛋白质生物制品皮肤细胞培养后移植检测有毒物质生理、病理、药理研究培养条件无菌、适宜的温度和pH1.28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比较项目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融合生物学原理膜的流动性、膜融合特性前期处理原生质体制备: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分散: 胰蛋白酶处理方法和手段物理:离心、振动、电刺激化学:聚乙二醇(PEG)(同前)生物:灭活的病毒应用进行远缘杂交,创造植物新品种制备单克隆抗体基因定位下

10、游技术(后续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葡萄糖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种群生物生存和进化的基本单位第二单元 生物的新陈代谢 植物代谢部分:酶与ATP、光合作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生物固氮2.1酶的分类存在于低等生物中,将RNA自我催化。对生命起源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蛋白质本质)(核酸本质)2.2酶促反应序列及其意义酶促反应序列 生物体内的酶促反应可以顺序连接起来,即第一个反应的产物是第二个反应的底物,第二个反应的产物是第三个反应的底物,以此类推,所形成的反应链叫酶促反应序列。如酶n意义 各种

11、反应序列形成细胞的代谢网络,使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沿着特定路线有序进行,确定了代谢的方向。2.3生物体内ATP的来源ATP来源反应式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酶酶ADPPi能量ATP化能合成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其它高能化合物转化(如磷酸肌酸转化)CP(磷酸肌酸)ADPC(肌酸)ATP酶2.4生物体内ATP的去向叶绿体基粒的类囊体薄膜上2.5光合作用的色素2.6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比较项目光反应暗反应反应场所叶绿体基粒叶绿体基质能量变化光能电能电能活跃化学能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物质变化H2OHO2NADP+ H+ 2e NADPHATPPiATPCO2NADPHATP(CH2O)ADPPiNADP

12、+H2O反应物H2O、ADP、Pi、NADP+CO2、ATP、NADPH反应产物O2、ATP、NADPH(CH2O)、ADP、Pi、NADP+ 、H2O反应条件需光不需光反应性质光化学反应(快)酶促反应(慢)反应时间有光时(自然状态下,无光反应产物暗反应也不能进行)2.7 C3植物和C4植物光合作用的比较C3植物C4植物光反应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粒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粒暗反应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基质CO2固定仅有C3途径C4途径C3途径2.8 C4植物与C3植物的鉴别方法方法原 理条件和过程现象和指标结 论生理学方法在强光照、干旱、高温、低CO2时,C4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C3

13、植物不能。密闭、强光照、干旱、高温生长状况:正常生长或枯萎死亡正常生长:C4植物枯萎死亡:C3植物形态学方法维管束鞘的结构差异过叶脉横切,装片是否有两圈花细胞围成环状结构鞘细胞是否含叶绿体是:C4植物否:C3植物化学方法合成淀粉的场所不同酒精溶解叶绿素淀粉遇面碘变蓝叶片脱绿加碘过叶脉横切制片观察出现蓝色:蓝色出现在维管束鞘细胞蓝色出现在叶肉细胞出现现象时:C4植物出现现象时:C3植物2.9 C4植物中C4途径与C3途径的关系C5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英文缩写为PEP。2.10 C4植物比C3植物光合作用强的原因C3植物C4植物结构原因:维管束鞘细胞的结构以育不良,无花环型结构,无叶绿体。光合作用

14、在叶肉细胞进行,淀粉积累,影响光合效率。 发育良好,花环型,叶绿体大。暗反应在此进行。有利于产物运输,光合效率高。生理原因:PEP羧化酶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只有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磷酸核酮糖羧化酶与CO2亲和力弱,不能利用低CO2。两种酶均有。PEP羧化酶与CO2亲和力大,利用低CO2能力强。2.11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的关系去向2.12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关系温度2.13光合作用实验的常用方法可同时使用2.14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2.14.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渗透压2.14.2扩散作用与渗透作用的联系与区别特指溶剂分子(如水、酒精等)的扩散,需特定的条件2.14.3半透膜与

15、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与联系半透膜选择透过性膜概念小分子、离子能透过,大分子不能透过水自由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其它小分子可以通过,大分子和颗粒不能通过性质半透性(存在微孔,取决于孔的大小)选择透过性(生物分子组成,取决于脂质、蛋白质和ATP)状态活或死活材料合成材料或生物材料生物膜(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膜)物质运动方向不由膜决定,取决于物质密度水和亲脂小分子:不由膜决定,取决于物质密度离子和其它小分子:膜上载体(蛋白质)决定功能渗透作用渗透作用和其它更多的生命活动功能共同点水自由通过,大分子和颗粒都不能通过2.14.4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导致吐水现象2.14.5植物体内水分的利用和散失根持续吸水的动力

16、物质运输的载体降低叶片温度2.15植物体内的化学元素(1)主动运输1.16植物体内的化学元素(2)2.17生物固氮固氮基因(固氮酶)脲酶2.18氮循环(N2循环)2.19三类微生物在自然界氮循环中的作用 动物与微生物代谢部分:三大类营养代谢、细胞呼吸、代谢基本类型、微生物类群、微生物的营养代谢与生长、发酵工程简介氨基酸2.20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助记词2.21 人体的必需氨基酸细胞膜2.22细胞的有氧呼吸2.23细胞内的无氧呼吸 2.2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比较项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反应场所真核细胞:细胞质基质,主要在线粒体原核细胞:细胞基质(含有氧呼吸酶系)细胞质基质反应条件需氧

17、不需氧反应产物终产物(CO2、H2O)、能量中间产物(酒精、乳酸、甲烷等)、能量产能多少多,生成大量ATP少,生成少量ATP共同点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2.25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的利用情况呼吸类型被分解的有机物储存的能量释放的能量可利用的能量能量利用率有氧呼吸1mol葡萄糖2870kJ2870kJ1165 kJ40.59%无氧呼吸2870 kJ196.65 kJ61.08 kJ2.13%注: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值为分解为乳酸时的值。不同的无氧呼吸类型释放的能量可能稍有不同。特殊类型2.26新陈代谢的类型科学发现:人们对消化过程的研究发现了酶人们对向光性的研究发现了生长素人们对溶菌现象的研究发现

18、了青霉素微生物的类群2.27微生物的类群2.28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营养加入高浓度食盐可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加入青霉素可分离酵母菌和霉菌不加N源可分离固氮微生物加入伊红-美蓝可鉴别大肠杆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即时输出代谢产物,解除对酶的抑制2.29微生物的代谢2.30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生长2.31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生长速率的关系说明2.32发酵工程简介工程菌(工程细胞)第三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植物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内环境与稳态、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免疫)3.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激素调节除草3.2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降血糖其它激素神经调节3.3神经调节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

19、础3.4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3.5内环境与物质交换NaHCO3增高时3.6水、钠、钾的来源与去向水、钠、钾的来源与去向3.7水盐平衡的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是中枢血糖平衡功不小水盐代谢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了3.8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温恒定3.9体温的调节细胞免疫3.10免疫概述淋巴细胞起源3.10免疫系统的组成与淋巴细胞的起源抗原3.11抗原与抗体3.1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3.1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3.13免疫学的应用(选学)免疫学的应用缺氧引起脑水肿的原因细胞内水肿:供氧不足ATP减少胞内Na+转运下降胞内渗透压升高细胞吸水增加细胞内水肿细胞外水肿:血浆缺氧

20、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血浆物质滤出组织液增多细胞外水肿第四单元 生物的生殖与发育(包括生殖的种类、动物生殖细胞的生成、植物的个体发育、动物的个体发育)一核消失,一核分裂4.1生殖的类型4.2动物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没有交换)A四种精子(一种卵细胞)4.3减数分裂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4.4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及数目与配子类型的关系当m2n-1,则生成的精子类型最多为2m2n种当m2n-1,则生成的精子类型为2m =2n种配子多样性的主要原因4.5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以动物细胞为例)比较项目减数分数有丝分裂复制次数1次1次分裂次数2次1次同源染色体行为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姐

21、妹染色体交叉互换无子细胞染色体数是母细胞的一半与母细胞相同子细胞数目4个2个子细胞类型生殖细胞(精细胞、卵细胞)、极体体细胞细胞周期无有相关的生理过程生殖生长、发育染色体(DNA)的变化曲线时期数量42时期42数量DNA染色体助记词消失4.6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4.7动物的个体发育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人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形成羊膜,内有羊水,为胚胎发育提供水环境,防止震动、保护胚胎。幼体判断必需矿质元素的标准是不可缺少性:缺乏不能完成生活史不可替代性:有专一缺乏症,加入其它元素不可替代直接功能性:直接影响,不是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等的间接作用第五单元 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包括遗传的物质基础、

22、遗传规律、伴性遗传、细胞质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现代进化理论)5.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死亡DNA是“转化因子”,即遗传物质5.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2)T2噬菌体感染细菌实验说明5.3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TMV5.4 DNA是遗传物质的理论证据(遗传物质的必备条件)理论证据5.5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4、不含DNA的生物(RNA病毒)RNA才是遗传物质氢键5.6 DNA的组成单位、分子结构和结构特点基本组成单位4n种5.7 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引起的碱基间关系根据第一链计算第二链5.8 DNA分子的复制5端复制(半保留复制

23、)DNA带5.9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明5.10基因的结构及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放大转录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5.11染色体组与基因组比较概念示例染色体组正常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数称为一个染色体组,用N表示果蝇:N=4基因组概 念某生物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叫基因组。包括核基因组和质基因组(线料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人:23+1+线粒体DNA单倍体基因组有性别生物:N+1(N个DNA+1个性染色体DNA组成)无性别生物:N(N个DNA分子组成)人:23+1玉米:10原核生物基因组一个DNA分子组成(或加上质粒DNA)细菌DNA线粒体基因组线粒体中一个DNA分子所携带的遗

24、传信息(见后述)线粒体DNA叶绿体基因组叶绿体中一个DNA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叶绿体DNA区别与联系染色体组由正常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构成,只包含一条性染色体基因组由一半常染色体、两条性染色体和细胞质中的DNA分子组成5.12人类基因组研究5.12.1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大事记人类基因组计划大事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杜伯克首先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GP)1990年10月1日经美国国会批准美国HGP正式启动,预计投资30亿美元,历时15年,在2005年完成。先后共有美、英、日、法、德、中六国参加,分别负担了其中54%、33%、7%、2.8%、2.2%和1%的研究工作。1998年

25、5月全球最大的DNA自动测序仪厂家在美国马里兰州罗克威尔设立了Celera(塞莱拉)基因组学公司,声称在3年内完成人类基因组的序列测定,另外有一些私营机构也涉足这一领域,目的都是为了申请专利,垄断人类基因信息资源。至此形成公私两大阵营。1998 年 10 月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公立阵营宣布提前于 2001 年完成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整个终图的完成期将从 2005 提前到 2003 年。1999年9月我国搭上基因组研究的末班车,加入该计划并负责3号染色体上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成为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这1%的测序任务,带给中国的利益是长远的,我们不仅因此可以分享整个计划的成

26、果,拥有相关事务的发言权,而且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队伍,技术水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00年3月14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贝理雅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将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公开,以便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能自由地使用这些成果。2000年4月底中国科学家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部署,完成了百分之一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2000年6月26日美国白宫召开会议,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完成。2001年2 月15日人类基因组计划公立阵营在当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公布人类基因组测序草图。2001年2 月16日塞莱拉公司在当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公布人类基因组测序草图。2006年5月18日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

27、志网络版上发表了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科学家不止一次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完工,但推出的均不是全本,这一次杀青的“生命之书”更为精确,覆盖了人类基因组的9999。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书写完了最后一个章节。5.12.2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遗传图又称连锁图,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在一个遗传位点上具有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出现频率皆高于1%)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在减数分裂事件中两个位点之间进行交换、重组的百分率,1%的重组率称为1cM(厘摩))为图距的基因组图。遗传图的建立为基因识别和完成基因定位创造了条件。意义:6000多个遗传标记

28、已经能够把人的基因组分成6000多个区域,使得连锁分析法可以找到某一致病的或表现型的基因与某一标记邻近(紧密连锁)的证据,这样可把这一基因定位于这一已知区域,再对基因进行分离和研究。对于疾病而言,找基因和分析基因是个关键。物理图物理图是指有关构成基因组的全部基因的排列和间距的信息,它是通过对构成基因组的DNA分子进行测定而绘制的。绘制物理图的目的是把有关基因的遗传信息及其在每条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线性而系统地排列出来。DNA物理图是指DNA链的限制性酶切片段的排列顺序,即酶切片段在DNA链上的定位。因限制性内切酶在DNA链上的切口是以特异序列为基础的,核苷酸序列不同的DNA,经酶切后就会产生不同

29、长度的DNA片段,由此而构成独特的酶切图。因此,DNA物理图是DNA分子结构的特征之一。DNA是很大的分子,由限制酶产生的用于测序反应的DNA片段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这些片段在DNA链中所处的位置关系是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故DNA物理图谱是顺序测定的基础,也可理解为指导DNA测序的蓝图。广义地说,DNA测序从物理图制作开始,它是测序工作的第一步。序列图随着遗传图和物理图的完成,测序就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DNA序列分析技术是一个包括制备DNA片段及碱基分析、DNA信息翻译的多阶段的过程。通过测序得到基因组的序列图。转录图(基因图)基因图是在识别基因组所包含的蛋白质编码序列的基础上绘制的结合有关基

30、因序列、位置及表达模式等信息的图谱。在人类基因组中鉴别出占具2%5%长度的全部基因的位置、结构与功能,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基因的表达产物mRNA反追到染色体的位置。其原理是:所有生物性状和疾病都是由结构或功能蛋白质决定的,而已知的所有蛋白质都是由mRNA编码的,这样可以把mRNA通过反转录酶合成cDNA或称作EST的部分的cDNA片段,也可根据mRNA的信息人工合成cDNA或cDNA片段,然后,再用这种稳定的cDNA或EST作为“探针”进行分子杂交,鉴别出与转录有关的基因。基因图谱的意义是:在于它能有效地反应在正常或受控条件中表达的全基因的时空图。通过这张图可以了解某一基因在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不

31、同水平的表达;也可以了解一种组织中不同时间、不同基因中不同水平的表达,还可以了解某一特定时间、不同组织中的不同基因不同水平的表达。5.12.3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基因组比较(大约)物种碱基对数量基因数量物种碱基对数量基因数量黴浆菌580,000500酿酒酵母12,000,0005,538肺炎双球菌2,200,0002,300黑腹果蝇180,000,00013,350流感嗜血杆菌4,600,0001,700家鼠2,500,000,00029,000大肠杆菌4,600,0004,400人类3,000,000,00027,0005.12.4 人类基因组24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和申请的专利数目(截止200

32、6年)染色体编号基因数目专利数目染色体编号基因数目专利数目1号3,14150413号477972号1,77633014号8211553号1,44530715号9151414号1,02321516号1,1391925号1,26125417号1,4713136号1,40122518号408747号1,41023219号1,7152708号95220820号7621789号1,08623321号3576610号1,04217022号10665711号1,626312X1,09020012号1,347252Y14414合计17,5103,242合计9,4052,357累 计三三角函数的计算26,915

33、5,599【说明】目前人们对于基因资源是否应该登记专利仍有争议。由于学术研究并非营利性,因此通常不受这些专利所拘束。此外由于美国政府近年来将专利申请条件提高,因此与DNA有关的专利许可,在2001年之后已逐渐减少。5.12.5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意义与展望3 在人体全部22对常染色体中,1号染色体包含的基因数量最多,达3141个,是平均水平的两倍,共有超过2.23亿个碱基对,破译难度也最大。一个由150名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历时10年,才完成了1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复制5.13遗传的中心法则5.14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2)中心角、边心距:中心角是正多边形相邻两对角线所夹的角,边心距是正多边

34、形的边到圆心的距离.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5.15基因分离定律中亲本的可能组合及其比数(1)定义:顶点都在同一圆上的正多边形叫做圆内接正多边形,这个圆叫做该正多边形的外接圆.亲本组合AAAA5.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AAAa八、教学进度表AAaatanA不表示“tan”乘以“A”;AaAaAaaaaaaa基因型比AA1AA Aa1 1Aa1AA Aa aa1 2 1Aa aa1 1aa1表现型比显性1显性1显性1显性隐性3 1显性隐性1 1隐性15.16基因分离定律的特殊形式特殊形式亲本组合子代的基因型比子代的表现型比(一般形式)AaAaAA Aaaa121显性隐性31显性相对性AaAaAA A

35、aaa121显性相对显性隐性121并显性(MN血型)LM LNLM LNLM LMLM LNLN LN121显性并显性显性121复等位基因遗传物种中存在三个以上等位基因,而每一个体只含两个等位基因或两个相同的基因,基因之间存在显隐关系或其它关系。如ABO血型的遗传:IA、IB对i为显性,IA对IB并显性。显性纯合致死AaAaAaaa21显性隐性21隐性纯合致死AaAaAAAa12显性单性隐性配子致AaAaAAAa11显性单性显性配子致死AaAaAaa a 11显性隐性11伴性遗传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子代表现型与性别有关,形式多样,在后面有专题讨论。X上的致死效应见专题5.23 (P53)F25.

36、17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一般特点5.18遗传定律中各种参数的变化规律遗传定律亲本中包含的相对性状对数F1F2遗传定律的实质包含等位基因的对数产生的配子数配子的组合数表现型数基因型数性 状分离比分离定律112423(31)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自由组合定 律2241649(31)2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33864827(31)344162561681(31)4nn2n4n2n3n(31)n(3/4A显1/2B显)+(3/4A显1/2b隐)=3/45.19自由组合遗传题的快速解法示例注5

37、.20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的相互作用作用类型特 点举 例加强作用互补作用(球形)AAbbaaBB(球形)AaBb(扁盘形)A-B-(扁盘)A-bb(球形)aaB-(球形)aabb(长形)9/163/163/161/16南瓜 PF1F2只有一种显性基因或无显性基因时表现为某一亲本的性状,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纯合或杂合)共同决定新性状。F2表现为97(白花)CCddccDD(白花)CcDd(紫花)C-D-(紫花)C-dd(白花)ccD-(白花)ccdd(白花)9/163/163/161/16香豌豆 PF1F2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新性状,单独存在时表现相同性状,没有显性基因时表现

38、为隐性性状。F2表现为961重叠作用不同对基因对表现型产生相同影响,有两种显性基因时与只有一种显性基因时表现型相同。没有显性基因时表现为隐性性状。F2表现为151(三角形果)EEFFeeff(卵形果)EeFf(三角形果)E-F-(三角)E-ff(三角)eeF-(三角)eeff(卵形)9/163/163/161/16荠菜 PF1F2抑制作用显性上位一种显性基因抑制了另一种显性基因的表现。F2表现为1231右例中I基因抑制B基因的表现。I决定白色,B决定黑色,但有I时黑色被抑制(白色)BBIIbbii(褐色)BbIi(白色)B-I-(白色)bbI-(白色)B-ii( 黑色)bbii(褐色)9/16

39、3/163/161/16狗 PF1F2隐性上位一对基因中的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抑制作用。F2表现为934右例中c纯合时,抑制了R和r的表现。(黑色)RRCCrrcc(白色)RrCc(黑色)R-C-(黑色)rrC-(浅黄)R-cc(白色)rrcc(白色)9/163/163/161/16家鼠 PF1F2抑制效应显性基因抑制了另一对基因的显性效应,但该基因本身并不决定性状。F2表现为133右例中C决定黑色,c决定白色。I为抑制基因,抑制了C基因的表现。(白色莱杭)IICCiicc(白色温德)IiCc(白色)I-C-(白色)I-cc(白色)iiC-(黑色)iicc(白色)9/163/163/161/16家鸡 PF1F2作用类型F2表现型比作用类型F2表现型比作用类型F2表现型比互补作用97重叠作用151隐性上位934累加作用961显性上位1231抑制效应1335.21 杂交育种5.21.1培育显性基因(A)控制的优良品种(每代淘汰直到几乎不出现)一对相对性状控制 淘汰5.21.2培育隐性基因(a)控制的优良品种5.22 人类的X染色体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