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生意长流.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129100 上传时间:2022-02-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源头活水,生意长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源头活水,生意长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源头活水,生意长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源头活水,生意长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源头活水,生意长流.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源头活水,生意长流从生活中取材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怎样能干的媳妇, 没有“米”,也是做不出饭的。写同样道理。没有充分、生 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在技巧上兜圈子,翻花样,写出来 的必然是内容干瘪,面目可憎。不应当是“做”出来的,而 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 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须懂 得: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就生意长流。文心絮语“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德国大 文学家歌德的一句名言。确实如此,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任何体裁的,都是一定的 社会生活的反映,写,也就是写生活,学写的人

2、,要在生活 这一关上认真下功夫,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受。大 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越丰富。要身入生活,心入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 物,才会有所发现。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可从生 活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却大相径庭。有的人目光敏锐,善于 观察,不仅像摄像机一样能把客观的物像摄入自己的眼帘, 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 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东西,生动的,带着生活露水的;而 有的人身在生活,心却游离,再有特点的事物,再有价值的 细节,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虽然也用眼睛,但浮光掠影, 至多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 二者比较,关键在是不是“身入

3、”、“心入”。“身入”而“心”不“入”,生活中大量有趣的、 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 至于“身” 不“入”,不认真生活,不认真实践,那就更谈不上从生活 中取材了。怎样才能身入、心入呢 ?要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 观察兴趣,学会观察的方法。观察,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 耳朵,用鼻子,不仅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鲁迅先生社戏中月 下行舟的几段文字就是身入生活、心入生活,从生活汲取生 动材料的典范。文中是这样描述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 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 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

4、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地 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 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 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 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 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 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 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

5、我的心也沉静, 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 气里。”稍加分析,我们就可从这几段文字中获得以下启示:一、调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认真观察,材料就入目、入耳、入 心。“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里“朦胧”的月色、“淡黑 的起伏的连山”等等景物用眼观察所得;“说笑”、“嚷”、“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歌吹”、“宛转”、“悠扬”的笛声等等是用耳观察,通过听觉而采集的;“豆麦”和“水 草”散发出的清香这个材料靠嗅觉所获;“清香”“夹杂在 水气中扑面的吹来”、“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的材料又借助于触觉。而“忽而轻松”、“身体也似乎舒展 到说不出的大”、“心也沉静”、“自失

6、起来”、“弥散” 在“夜气”里等等的内心感受又与对景物观察所得胶合在一 起,使入目、入耳的材料更有份量。通过感觉器官去获取材 料无不需要用心思考,把心扑上去。观察包含着思维,渗透 着思维,思维能力决定观察的深浅与正误。二、观察忌笼统, 忌大而化之,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拆开来看,拆穿来 看”是朱自清先生在山野掇拾中的经验之谈。对描写的 对象不能只看整体,要善于一部分一部分拆开来“看”,还 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看”。如月下开船情景,正因为 拆开来看,所以材料十分具体。先写“跳下船”,再分开说 “拔前篙”、“拔后篙”,又把“坐在舱中”和“聚在船尾” 分别述说。这是一层意思,写开船前的准备。第

7、二层意思是 开船。“点”、“磕”、“退”、“上前”、“出了桥”。 如果不拆开来看,不把一个一个动作、一个一个细节收入眼 底,就不可能有如此具体、生动的材料。因此,分析的方法 是观察中的重要方法。老舍先生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 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观察 如只注意一鳞半爪,那就只会在记忆中留下破碎不全的事 实,难以形成质地优良的写作材料。观察事物,不管是观察 环境还是观察人物,都要既注意整体,又注意局部,还要注 意细部;都要捕捉特征,按一定的顺序;都要既观其静态, 又了解其变化。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 就能采集到丰富的写作材料,把握全貌。冰

8、心观舞记中 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 ?拉克希曼舞蹈的场景可作生动的说 明。“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 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 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 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 无限的衷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 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 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 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 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 也忘怀了自己

9、。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 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显然,这里描绘的是飞动的美,而这种飞动的美如此活 灵活现,除高超的语言修养外, 基础是扎实的观察本领。 一一 观察有序。从头部的长眉、妙目到手指到腰肢,自上而下。 衣服、装饰,从髻上到腰间,也是自上而下。二、观察细致 而全面。“双眉颦蹙”、“笑颊粲然”、“侧身垂睫”、“张 目嗔视”、“点额抚臂”、“画眼描眉”、“挺身屹立”、“按箭引弓”,种种情态尽收眼底,而这些情态又在瞬息之 间变化,六个“忽而”准确地传,递了这方面的信息。如果 没有敏锐的目光和敏捷的思维,要看得那么全面,辨别得那 么细微,是不可能的。三、观

10、察有独特的发现。一般说,观 看舞蹈,多注意舞姿、舞步,四肢的舞动是重点。而这儿不仅写“四肢”,更写“五官”,是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 讲说优美的诗歌故事。“无限的哀愁”、“无边的喜乐”、“低回宛转的娇羞”、“叱咤风云的盛怒”等等都是通过面 部表情的观察,作者独特的发现。而“花朵”、“褶裙”、“铃声”和“四肢五官”揉成为美妙的整体,刻画出诗句里 的悲欢离合。正因为有这些独特的发现,因而材料充实,形 象丰满,构成了飞动的美。独特的发现不会送到你的身边, 而是靠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与体验。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有限,因而,除了观察自己的所见、 所闻外,还要注意主动寻觅。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夫街谈

11、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 未易轻弃也。”他告诉我们老百姓当中必有可采集的有价值 的写作材料。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这样的实践者。 他曾背着席子到乡间道路旁边摆设茶摊,遇到野老村夫,便 请他们说古道今,讲述各种故事,他一边听,一边记录,广 为采撷。老舍先生创作骆驼祥子时就是花许多功夫去寻 觅有关素材。他在我怎样写一文中说:“记得在民国二 十三年春天吧,山大的一位朋友跟我闲谈,随便的谈到他在 北平时曾用过一个车夫。这个车夫自己买了车,又卖掉,如 此者三起三落,到未了还是受穷。听了这几句简单的叙述, 我当时就说:这颇可以写一篇小说。紧跟着,朋友又说: 有一个车夫被军队抓了去,

12、哪知道,转祸为福,他趁着军队 转移之际,偷偷的牵回三匹骆驼来。我只记住了车夫与 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的故事的心核。”十分明白,单 凭这故事的心核是不可能写成小说的,于是,老舍先生有意 识地寻觅材料,寻觅有关人力车夫的各种材料,不仅自己搜 集,而且请朋友了解、记述。由于材料十分丰厚,一个个人 物栩栩如生。学生写作虽不是进行文学创作,但同样应有意识地寻觅 材料,开阔视野。趁假日之闲、课余空隙,就某些问题作一 些调查访问,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各类人物,可超越自己 生活的狭小圈子,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材料。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要求初学写作的莫泊桑,“首先要练 练你的眼睛”,要把眼睛练得明亮,把耳朵练得敏锐。

13、俄国 小说家契诃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锐敏、 永不罢休的观察者。”无数成功的作家都把观察看作学习写 作的头等重要的基本功,我们初学写作的学生当然应借鉴这 些经验,锻炼观察的本领,兴味盎然的从生活中汲取材料。佳作借鉴泰山一片月泰山月,是很美的。那空明澄碧的月色,令人想起潺潺 的清泉。坐在泰山极顶的观月峰上赏月,云淡风轻,玉盏般 的圆月,悄无声息地悬在空中,那样的清,那样的静,洽 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亮亮的湖,恍如一伸手,就可以掬下一杯清冽冽的甘露哩我见过西子湖畔的平湖秋月。十里荷花,一派烟云。月 儿刚露脸,漫天就抖下迷迷蒙蒙的雾, 那月色总是潮润润的, 妩媚中颇有几丝缠绵。泰山月的

14、韵致,却迥然不同。万里平 畴,独尊一岳。那月光,明朗得很,干净得很。上了南天门, 便是“天街”,凡尘淘尽,一碧如洗。“天街”两侧,庙宇,古道,高楼,绿树,剔透玲珑,纤尘不染,全浸润在脉脉的 月色里。极远的地方,有一缕洁白的云霓,轻盈而扶摇直上, 欲乘风飘云,那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么?游月骋怀,你不得不赞叹古人创造的“月华如水”的妙喻。泰山一片月, 消融了山的险峻,树的苍凉,消融了古庙的寂寞,峡谷的幽 深。白日里,“云端挂天梯”的“十八盘”,此刻,也完全 失却了峭拔和威严,而幻成泛着银晕的飘带,宁静而温柔地 飘浮着、飘浮着。万籁俱寂。泰山山腰的柏洞,月景又是另一番韵味。这里是古松古 柏的世界。

15、涧水清清,滋润着满山森森的古树林。二三百年 的老树,只能屈居小字辈。莽莽苍苍的树林中,极少野草和 杂生的小树。勤快的山风,就像是不辞辛苦的清洁工人,洒 扫庭除。月光遍地,树影婆娑。细细看去,斑驳陆离的坡地 上,仿佛还有扫帚留下的痕迹,给人一种如返古朴故园的暖 融融的感觉。从山上俯视,月下松林,一派素装,高洁,雅 致;从山下仰望,浓墨如泼,虚实相间,恰似一幅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泰山的月亮,也贪恋这块净土,从浩渺遥远的天 庭中,竟忘情地落在那剪影似的逶迤的山脊上。走着、走着,仿佛只要紧走几步,就可以走进明镜般的月亮里去。泰山山脚,有一座普照寺,曾是冯玉祥先生隐居过的地 方。当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值国

16、家民族危亡之秋,冯先生 深明大义,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力挽狂澜,不幸屡遭 暗算,失败以后,便来到这里。一页悲壮苦涩的历史,永远镌 刻在这块土地上了。寺中筛月亭,是赏月的佳处。逝者如斯 夫,只有一轮明月,深情而依恋地辉映着一片琼楼玉宇。一 棵相传是六朝老僧种植的千年松,虬枝弯曲如盘龙,英气逼人, 枝枝丫丫,旁逸斜出,令人肃然起敬。月行中天,丝丝缕缕 的月光,从枝繁叶茂的缝隙中筛落而下,骤然间,掠过几丝 晚风,树梢一阵沙沙地颤动,摇落的月光,似片片雪花,使 人通体生凉。待定神看时,杳无踪迹,树影又恰似凝住了。 那一棵棵历经沧桑劫难的古树,竟看不到一丝枯枝败叶,它 们抖擞精神,悄然屹立着,是独享

17、这圣洁的佛国之乡的清幽 恬静,还是悉心期待着那日出东方、普照大地的气势恢宏的 一幕?曾听一位青年散文家说过: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月亮的 时代。乍听起来,新奇之中未免有点茫然。上了泰山,才真 正理解这话中的诗味和哲理:月亮是美的,美化着山,美化 着水,美化着严峻的历史和人人向往的未来,也美化着一颗 颗纯真不泯的心哩!这篇选自1984年9月14日羊城晚报,作者沈世豪。 古往今来,名字描写泰山日出壮丽景象的佳作不少,写泰山 美妙月色的却不多见。而这篇把月下的泰山描绘得画意浓 郁、诗意盎然,令人心醉。且不说其选择角度的别出心裁, 单是在生活中观察景物、择取写作材料的功力就值得学习、 借鉴。作者着力描绘了

18、三个月下景点,一是泰山极顶月景,二 是山腰柏洞月景,三是山脚普照寺中月景。三个月景貌似独 立成篇,实则作者足迹的移动隐含其中, 是动点观察的反映, 移步而换景。泰山极顶赏月,一绘形态,二描月色。在观月峰定点观 察,月如玉盏,悬在空中,背景是淡淡的云,轻轻的风。因 为在极顶观月,故而有伸手可挽月的感受。尽管重在绘形, 但又将“色”胶合起来刻画,“恰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亮亮 的湖”、“清冽冽的甘露”比得绝妙,把月色融融的景象刻 画得如在眼前。写“天街”月色,先用“凡尘淘尽,一碧如 洗”概括,再以月下景物“剔透玲珑,纤尘不染”渲染;既 绘近处的月华如水,万物白日状态被消融,又绘远处欲乘风 飘去的洁白的

19、云霓;既有真,又有幻。看得真切,感受独到, 泰山月的韵致在笔下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出来腰柏洞月景围绕古松古柏展开,以“月光遍地,树影婆 娑”总揽,突现“斑驳陆离”的特征。极顶赏月的感觉是清 冽、宁静,此处是暖融融,如返古朴故园,赏月者的感受随 着眼前景物的变化而变化,外在的物与内在的情巧妙结合, 更能引读者入佳境。为了多角度多侧面描绘柏洞月景,除平 视外,又以俯视和仰视的角度观察,出现了高洁、雅致的素 装和气势磅礴的泼墨写意画的迥然不同的景色。如此着笔, 丰厚而不单薄,奇妙而不平淡。如果说极顶赏月是较为广泛地写景物,柏洞月景是对松 柏群体进行粗笔勾画,那么普照寺的月景就是聚焦在一棵六 朝千年松身上

20、了。虬枝、枝丫、针叶,各具其态;从繁枝茂 叶的缝隙中筛落的月光,静时“丝丝缕缕”,动时“似片片 雪花”;忽而“摇落的月光”使人通体生凉,忽而“片片雪 花”杳无踪迹。静中有动,动中又有静,把月光下千年松动 动静静、静静动动的美姿刻画得维妙维肖。而冯玉祥先生深 明大义的历史材料,更给普照寺月景增添万般情意。作者通过三个月景的具体描绘,总绘了泰山一片月的诗 意美、哲理美。笔下美景得力于观察的准确、细致、有深度、 有层次。一、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结合,还插入散点观察。 为了突出泰山月的韵致,作者采用了跳跃观察的方法,打破 位置的顺序,从山上、山下不同方位观察,使柏洞月景更为动人。二、观察中注意比较。作者

21、选择了十分有个性的平湖 秋月月色作比较,以“潮润润”、“妩媚”、“缠绵”的特 征与眼前泰山月对比,使泰山月的“空明澄碧”更富神韵。三、主体与背景和谐地组合。“玉盏般的圆月”有“云淡风 轻”的自然背景,“普照寺”、“筛月亭”有冯玉祥组织抗 日同盟军失败而隐居于此的悲壮而苦涩的历史的人文背景。 这样处理,景物清晰,情洒泰山,使写景的寓含人文的活力。四、主观感受逐层深化。泰山极顶赏月,有伸手可掬甘露之 感;柏洞观月,虽离天庭“遥远”,但有走进明镜里的错觉; 山脚观千年松屹立,猜度其独享清幽和恬静,抑或悉心期待 日出的心情。凡此种种,如不用眼精细观察,用耳仔细谛听, 用心深入感受,是不可能见之于笔墨的

22、。 当然,相关的知识, 文字的功夫也十分重要。习作评说乡情浓郁话豆干亲戚从海外归来,一进门就念叨起豆干来:“孩提时就 跟豆干结下不解之缘了。那油花花、热腾腾的油炸豆干,上 锅后切成小块,蘸上辣椒盐水,又香又辣,真把舌头都嚼断 了 ! ”还说,华侨几乎都喜欢吃豆干,嚼上一口豆干,乡情 油然而生,唤起几多回味啊!潮乡吃豆干,少说也有几百年历史了。豆干是老少咸宜 的食品,无论城镇还是乡野,处处都可见到。村口榕树下, 一摊子油炸豆干,围满腰束水带的村汉。他们边品尝边谈农 事家常,这种乐趣实在不可名状。村头大巷几家卖生豆干的 摊子,摆满白色、黄色的生豆干,顾客买上三几块,抹上盐 粉香料,切开煮熟,就成款

23、待客人的上菜。至于市井街头, 更有豆干街、豆干亭、豆干圩,其规模之大,令人耳目一新 架起竹篷的油炸豆干摊子,一摊连一摊,几十上百个摊子一 起炸开,烟气弥漫,香味四溢。那些享尽口福的豆干客,抹 抹油腻的嘴巴,舔着舌头,恋恋地离去。还有好酒者,带上 一瓶酒,蹲在摊子边,切了两块豆干送酒,喝得醉醺醺的。潮乡豆干有好几个品种:有纯大豆的正宗豆干,有以薯 粉制成的薯粉豆干,也有大豆和薯粉混合制成的豆干。按含 水份多少分,有干豆干,专供油炸的半水豆干,水豆干;按 制作方法分,有蒸熟晒干的豆干脯,有油炸得酥脆可口的豆 干片,有用香料腌制的乌豆干等,真是五花入门。至于豆干的烹调,除了油炸、煎片之外,还可用白豆

24、干 切片煮鮎鱼、鲤鱼头,加上香菜,南乳汁,色泽鲜红,味道 香醇,是色香味俱佳的菜肴。用生豆干对角切成两半,在斜 边切个口子,填入用肉糜、咸鱼肉、香菜制成的馅料,下锅 煎熟,这就是遐迩闻名的“酿豆腐”,令人见之垂涎欲滴。 豆干切成丝条,还是制作饼馅的配料。将豆干碾压成泥,加 进鸡蛋、猪肉、面粉,用豆腐膜卷咸肉卷,蒸熟切块油炸, 这是筵席上不可少的下酒料。豆干的制作颇见功夫。先磨豆、洗浆、煮浆,加进适量 石膏,装进大木桶内,让它慢慢凝结。待结成浆糊状时,可 舀入包格。包格是木制的架子,每框架分成许多小方格,底 部垫上木板,格子铺上纱布,小格子内装满豆浆凝固体,把 纱布包起来,架上再加上一块木板。这

25、样叠成几架后,顶部 压上石块去水。待豆浆凝固体凝结成块,拆去纱布煮熟,就 成应市的“生豆干”了。豆干虽小,却是潮乡群众喜爱之物。今天,它已远传异 乡,为群众生活增添色彩,更让海外赤子一睹豆干就萌生缕 缕乡情。这是写岭南风情的一篇短文,介绍的对象是小小的豆 干,但内容具体充实,使人长知识长见识。有些材料是耳闻目睹所得,如村口榕树下村汉品尝豆干 谈农事,村头大巷卖豆干小景,市井街头炸豆干盛况等等; 有些材料显然是追踪观察,作了一番调查研究的结果,如豆 干的品种,从原料的质地、配置的成分和制作的方法等方面, 条分缕析地加以说明,如不作仔细的调查,难以说得具体、 准确。观察切忌浮光掠影,浅观即止。如果这样,所获材料 不是残缺不全,一鳞半爪,就是不够真切。本文豆干的烹调 着重写了三种方法,就是精细观察的反映。豆干怎么切,怎 么碾压,加哪些配料,怎么制作,色、香、味如何,一一道 来,清楚明白。有两个明显的不足12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