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理论考试题库附答案共500题.doc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141346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32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干部理论考试题库附答案共500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领导干部理论考试题库附答案共500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领导干部理论考试题库附答案共500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领导干部理论考试题库附答案共500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领导干部理论考试题库附答案共500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年领导干部理论考试题库附答案(共500题)2015年领导干部理论考试题库附答案(共500题,其中含必选题目10题)类似范文:2015年干部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2015年干部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2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单项144题,选择其中30题;多项61题,选择其中15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1、哲学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答案:B2、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

2、判断答案:A3、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答案:B4、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A、质量互变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答案:B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答案:C6、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最大发现是()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唯物论和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答案:A7、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3、的根据是()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答案:C8、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答案:A9、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答案:C10、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B、事物量的变化是不超出度的范围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D、事物的变化是不顺利和显著答案:B11、联合国关于发展的理念经历了

4、一个演变的过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纳为经济增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把发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题无关的客观规律性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跃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ABCD答案:C12、“即使人再多,也推不动影子“蕴含的哲理是()A、人们的主观愿望无法变成客观现实B、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C、要改变客观现实必须发挥集体力量D、认识符合实际才能有效

5、地指导实践答案:D13、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织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级别的发现”。科学家的这些发现再次证明()。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存在就是被感知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认识答案:A14、1991年冬天,英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伦兹教授用计算机模拟天气预报实验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他使用同台计算机和相同的计算程序,仅仅是第二次输入数据时四舍五入了小数点后的一个小小数值,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令罗伦兹教目

6、口呆的:一个是晴空万里,一个是倾盆大雨。这种细微的误差造成了巨大的差异的结果会反复重演,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一事实表明()。A、真理和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和谬误的转化是无条件的C、真理超出自己的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D、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答案:C15、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ABCD答案:C16、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喝啤酒时,将几小块小鸡骨投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

7、轨迹。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实验,发现带电高粒子在穿越液态氢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并由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表明()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关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A、B、C、D、答案:D17、“君子和而不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对“和”与“不同”的理解正确的是()A、和是指主要矛盾、不同是指次要矛盾B、和是指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是指矛盾的斗争性C、和是指矛盾的同

8、一性,不同是指矛盾的斗争性D、和是指矛盾的对立统一,不同是指矛盾特殊性。答案:D18、下列古谚、古训不蕴含同一哲学原理的一组是()A、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B、鲁侯养鸟;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为马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D、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须问“三好”;百闻不如一见答案:D19、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去品味和体验”。从哲学角度看,两

9、个观点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C、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客观对主体的作用决定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答案:D20、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窃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A、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B、朴素辩证法的思想C、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D、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答案:A21、不少农民习惯于“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农产品走俏,今年就种什么,但是往往事与愿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来讲,是因为他们没有()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10、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答案:A2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了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答案:C23、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产新政,如同“重镑炸弹”落在房地产市场,开发商和消费者的心态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开发商是百分之三百地想卖,很多购房者则因为房价太高的原因,购房意愿只有百分之五十。在这样的焦灼状态下,许多地方的房价已经拉开了档次。民众的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经

11、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答案:D24、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答案:C25、“坐地日行八万、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著名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与时空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答案:D26、马克思主

12、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联系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答案:D27、“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A、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B、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C、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D、违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答案:D28、邓小平同志说:“不要拒绝变化,拒绝变化就不能进步。”这一观点反映的哲理是()。A、要推动一切变化,没有变化就不能进步B、事物是在运动变化中发展的C、事物的变化发展离不开景相近的国家,具有与我们类似的发展传统医药的优势。虽然它们拥有的传统医药人才资源远不及我国雄厚,但在按现代化要求发展它们称之为“汉方”

13、韩方”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制剂方面进展神速,抢占了先机,获取了相当可观的国际传统医药贸易额,甚至进入我国中成药市场。从发展的角度看,日韩在该领域的成功事例启示我们()A、解放思想就能发展B、发展就是对旧事物的改良C、发展体现了新旧事物的联系D、促成事物的质变就是发展答案:C86、“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现有的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所谓适应性改造就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突破关键技术。这表明()A、新事物是指通过适应性改造而完善的东西B、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C、新事物是旧事物演变的结

14、果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答案:D87、清人赵翼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该诗从哲学上启发我们()A、世界是永恒发展的B、李白、杜甫的诗有脍炙人口之感C、要尊重知识、重视人才D、事物之间相互作用构成发展答案:D88、“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体现的共同哲理是()A、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任何微小的变化最终都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C、要重视事物的发展,促进质变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质变的发生答案:D89、面对日益加重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全球

15、气候变化,许多国家的民众开始注重探索“绿色”生活方式,在出行等许多方面自觉向环保的方向靠拢。2007年底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提倡用自行车替代机动车。这说明()A、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B、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C、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D、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无法改变的答案:C90、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独立于实践之外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答案:D91、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

16、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D、对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答案:A92、培根说:“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答案:B93、毛泽东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

17、践中,为实践服务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了认识而实践答案:C94、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材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人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答案:D95、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段话表明()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

18、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C、要分清主次,善于把握重点D、真理与谬误是无法分开的答案:B9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不是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答案:B97、被誉为“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英国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电脑将像人的大脑一样发达,甚至能够自行设计出新的“智能”电脑。这表明()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

19、事物的反映B、电脑能够模拟人脑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电脑与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答案:B98、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表明()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答案:C99、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说明()A、想象是突发的B、想象是随意的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答

20、案:C100、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通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该市政府决定不建大广场大工程,而是投资400万元治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答案:C101、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这是因为()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答案:D1

21、02、意境不是意和境的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韵”。例如,唐代诗人、画家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一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答案:A103、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这个观点()A、是正确的,因为它指出了主观能动性的一个表现B、是正确的,因为它全面指出了人区别于物的特点C、是错误的,因为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答案:A104、科学家

22、关于日食和月食的预报一再被实际观测的结果所证实。这表明()A、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有一定的联系B、人的认识能够对客观事物产生重大影响C、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规律D、成功的预测取决于事物本身答案:C105、“揠苗助长”,其结果事与愿违。这说明()A、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规律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人们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答案:C106、某地农民过去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的现象。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况精确设计配方,科学施肥,效果显著。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认识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

23、的D、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答案:D107、人类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这种创造活动的基础是()A、承认自然物的客观性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C、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条件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答案:A108、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朝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答案:A109、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

24、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否定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答案:C110、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答案:D111、有些菜农在蔬菜大棚中安装了自控装置,它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自动给水,自动断水,向上进行喷灌,向下进行滴灌,既合理利用了电源、水源,又提高了作物的产量。这说明()A、人们能自觉创造条件,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方式B、人们可以

25、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规律C、规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产物D、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答案:A11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亘古不变的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答案:A113、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求知愿望B、社会实践C、科学兴趣D、好奇心理答案:A114、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A、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B、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C、人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D、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答案:D115、本质和现象的统

26、一说明()A、科学研究的必要性B、科学研究的可能性C、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D、没有必要通过现象达到本质答案:A116、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信念,其核心是()A、人生目的B、人生理想C、人生态度D、人生意义答案:B117、“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A、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B、生产关系的改革需要通过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社会革命C、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一个无须人的参与的自发过程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

27、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答案:D118、中国战国时期的邹衍认为,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变迁是按照土德,金德,火德,水德,木德的顺序进行的,史称“五德终始说”。这种观点属于()A、历史进步论B、历史倒退论C、历史循环论D、历史唯物论答案:C119、“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的这段话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生产工具本身是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相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是活跃的革命的因素答案:C120、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法律、逻辑学、宗教C、政治

28、思想、艺术、语言学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答案:D12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含义是(C)。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B、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没有区别的C、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界发展一样是有客观规律的D、人类社会发展毫无规律可循答案:C122、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是()A、自然规律B、人民的需要C、阶级斗争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答案:D123、在上层建筑各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A、思想B、道德C、哲学D、政治答案:D124、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政治法律思想B、国家政权C、武装力量D、道德答案:B12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

29、础的反作用的特点是()A、目的是为了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排除异己的力量B、总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C、总是通过暴力的形式进行调解D、总是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答案:A12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说明()A、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B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C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答案:D127、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0、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答案:C12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答案:B129、“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的观点B、机械论的观点C、历史循环论的观点D、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答案:D130、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是()。A、法官审理案件B、农民在田野里种庄稼C、医生给病人作手术D、科

31、学家进行物理实验答案:B131、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这个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保持生态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答案:C132、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人们()A、选择的自由B、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C、随心所欲,为所欲为D、摆脱必然性而独立答案:B133、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

32、的()A、两个不同阶段B、两个不同的道路C、两个不同的结果D、两个不同的状态答案:D134、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人的社会价值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答案:D13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向我实现B、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C、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答案:D136、“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是()。A、揭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的正确观点B、否认了社会

33、规律的客观性的错误观点C、强调客观规律下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正确观点D、否认了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错误观点答案:B137、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指出:“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如今,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为人为本”,这两者:A、思想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B、思想实质是一样的,都重视人民群众对国家的作用C、前者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不具有积极意义D、思想实质是不同的,前者是统治人民,后者是服务人民答案:D138、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真理和谬论不断调和的过程B、真理和谬论相互补充的过程C、真理和谬论相互转化的过程D、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

34、转化的过程答案:D13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C、主管和客观的关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答案:B140、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C、各族人民的和睦相处D、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答案:A14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C)。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尊重客观规律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答案:C142、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答案:B143、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

35、基础是()。A、科学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哲学C、剩余价值论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答案:B14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A、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有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及以上的正确答案)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正确态度的有()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B、基本肯定,积极继续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E、具体分析,批判继承答案:CDE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

36、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D、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E、意识活动能够改变社会运动的规律答案:ABCD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答案:ABDE4、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A、水往低处流B、日出于东落于西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E、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答案:CDE5、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A

3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答案:ABCDE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答案:CDE7、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

38、证关系的原理答案:ABE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答案:BCD9、下列各项属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作用表现的有()A、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B、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C、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D、科学技术的作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E、科学技术把生产力各要素组合成现实生产力的功能明显加强答案:ABCD10、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点的有()A、人之初,性本善B、人的本性是

39、自私的C、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D、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E、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答案:ABC1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有()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D、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E、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答案:ACD1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一诗句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A、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B、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C、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D、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的精神贡献E、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答案:AC13、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哲学是关于世界

40、观的学问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E、哲学是“科学的科学”答案:ABD14、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E、西方唯物主义答案:ACD15、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A、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B、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E、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答案:ACDE16、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

41、发展真理E、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答案:ABCD1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E、公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答案:ABCD1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E、实践出真知答案:BC19、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E、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答

42、案:ACD20、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E、有了普遍联系世界才会发展答案:ABC21、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A、“一分为二”B、“合二为一”C、“万物莫不有对”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E、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答案:ABCDE22、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

43、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E、新生事物必然会取代旧事物答案:CD23、“脱离了整体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A、整体依赖于部分B、部分依赖于整体C、整体是部分之和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E、部分相加大于整体答案:BD2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E、真理是绝对正确的答案:BC25、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A、真理和谬误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