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论).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416590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论).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论) 内容提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关于社会和谐的有益成果:一是把和谐作为思维方式;二是把实现社会和谐

2、作为一种治国方略;三是把和谐作为调整人际关系的规范。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高度重视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高度重视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能够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我们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最重要内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探索和认识,开始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针对照搬苏联经验

3、在实践中出现的弊端,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等关系上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1962年,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后来的探索中发生了一些失误甚至是严重挫折。但总的看,这个时期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正确思想,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

4、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断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系列新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就是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中首次提出并加以论述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化建设不能搞单打一,要注意各方面综合平衡和协调并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5、段的基本路线中所包含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目标,就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新成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们党肩负的新任务,全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二大关系,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明确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

6、标,全面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以及需要进一步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的重大课题。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对

7、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卷帙浩繁的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未来社会的篇幅虽然不多,但是他们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要点可以概括如下:一是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虽然超过了以往一切社会,但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而产生了各种问题和弊端,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决不是一个和谐社会。只有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二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真正实现和谐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三是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社会和谐程度大大提高。列宁领导俄共和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

8、的胜利,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列宁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科学而合理地支配社会的生产和分配,才能使所有劳动者过上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列宁还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帮助农民,而且能够解决城乡对立;必须发扬民主,改革国家机关,反对官僚主义,加强社会管理和经济核算;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无疑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然而他们不可能为我们提供全部现成的答案。因此,要靠我们在实践中继续不断探索,要靠我们密切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回答。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做了积

9、极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概括,从而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在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出现“四个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概

10、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这就是: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

1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六条重要原则高屋建瓴、求真务实,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人类文明中关于社会和谐的有益成果的吸收和借鉴

12、理论创新决不是割断历史,决不是离开人类文明成果的花样翻新。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才能实现理论创新。在古今中外的文明中都有关于和谐思想的宝贵成果。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哲学家很早就把“和谐”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毕达哥拉斯学派有句名言:什么是最美的和谐;柏拉图提出了“公正即和谐”的命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层对国家政权的稳定与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黑格尔用矛盾、差异、对立、同一等范畴深化了对和谐的认识;等等。讲西方的和谐思想,不能不讲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主张。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书,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制

13、度是“和谐制度”。书中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不和谐,指出它必将被“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我国历史上也产生过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兼相爱”;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的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

14、的理想社会。上述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下,这些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尽管如此,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从中吸收和借鉴有益的成果,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关于社会和谐的有益成果。一是把和谐作为思维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二是把实现社会和谐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应该看到,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

15、态,不是一种社会形态,它既可以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又可以体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我们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长过程中不断提高我国社会和谐的程度,这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由于我国现实社会出现了不和谐状态才提出这个重要任务的;恰恰相反,我们党正是把握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把握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把握了最高社会理想与现阶段纲领的统一,才主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战略任务的。三是把和谐作为调整人际关系的规范。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显得特别突出。比如,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成为千百年

16、来我国人民代代相传、广泛认同的格言或规范。我们党非常重视发挥道德规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把诚信友爱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胡锦涛同志在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重点做好的十个方面工作时,强调要把切实加强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且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对于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极其重要的。综上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

17、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必将有力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健全党内生活、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有力武器。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党内批评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批评上级放“礼炮”、批评同级放“哑炮”、批评下级放“空炮”的现象还带有一定的普

18、遍性。这就严重削弱了党组织的原则性和战斗性,已成为影响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个“瓶颈”,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一、进一步深化对开展党内批评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党内批评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她具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具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巨大勇气。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在党的历史上,著名的延安整风、上世纪年代初的整党、前几年的“三讲”教育和当前正在进行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通过广泛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来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使我们党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推

19、动党的事业继续前进。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需要我们积极开展党内批评,通过积极的思想斗争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保持党的纯洁,巩固党的团结。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及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党内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内生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积极开展党内批评是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加强班子团结的重要保证。一个强有力的班子、一个干事业的班子,必然是一个有凝聚力、团结统一的班子。班子的凝聚力和团结统一来源于对共同事业的追求,来源于相互之间的肝胆相照,也来源于相互之间的及时提醒和真诚批评。任何一个班子都会有矛盾、有分歧,只有通过积极正确的思想斗争,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分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

20、上的团结。批评之所以能增进班子团结,原因就是善意的批评是对同志政治上最大的关心和爱护。多数领导干部对“难得是诤友”都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都希望周围同志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特别是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及时提醒,即便批评得很重、面子上不好看,冷静以后也会意识到批评者的良苦用心。这样的批评,不仅不会伤害感情,而且会增进感情。积极开展党内批评是共产党员成长进步的内在要求。一个党员干部的成长进步,离不开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从主观上讲,需要有强烈的进取心,有自觉接受指点、提醒、批评的愿望,有听得进不同声音、逆耳之言的胸怀。如果讳疾忌医,拒绝批评,一触即跳,一批就倒,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事实上,任何批评包括严厉的批

21、评,并不会抹煞一个人的优点和成绩,也不会影响其威信和形象。从客观上讲,需要有上级领导、周围同志的关心、帮助和扶持,这种关心、帮助和扶持既包括肯定、鼓励和宽容,又包括点拨、教诲和批评。那种认为“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是发展进步最佳环境的认识,既不现实也很片面。二、准确把握开展党内批评的根本要求批评是做人的工作中一门难度很大的艺术,既要有良好的动机,又要有科学的方法。掌握正确开展党内批评的方式方法,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内批评的根本要求。注重批评的政治性。正确开展党内批评必须注重批评的政治性。毛泽东同志指出:“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指出政治上的错误和组织上的错误。至于个人缺点,如果不是与政治的和组织的错

22、误有联系,则不必多所指摘,使同志们无所措手足。而且这种批评一发展,党内精神完全集注到小的缺点方面,人人变成了谨小慎微的君子,就会忘记党的政治任务,这是很大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开展党内批评要重点围绕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部队建设方向、遵守各项纪律规定以及事关部队建设全局等方面的问题来进行,防止舍本逐末,纠缠细枝末节,使批评陷于庸俗化。注重批评的针对性。批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批评缺乏针对性和尖锐性,不能触及要害,就失去了批评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指出:“批评要尖锐你不那样尖锐,不切实刺一下,他就不痛,他就不注意。要有名有姓,哪一个部门,要指出来你讲出来了,把问题尖锐地摆在桌面上,倒

23、是好相处了。不要把棱角磨掉”现在,有些同志在开展批评时缺乏针对性和尖锐性,往往用“有的”、“有时”来代替具体对象,对批评的问题也是反复打磨,结果把批评的对象虚化了,把批评的问题空泛化了,使批评无关痛痒,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因此,强调开展批评要一针见血,见人见事,该点名的点名,对问题严重的要猛击一掌。注重批评的启迪性。批评要收到实效,必须给人理性的启发。那种就事论事的批评、急躁粗暴的指责、以势压人的训斥、简单生硬的要求,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使被批评者产生逆反心理。批评的启迪性就在于抓住本质,以事论理,以理服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要使批评真正具有启迪性,关键是把危害讲透,把根子找准

24、,把方向指明。把危害讲透,就是要实事求是地讲清缺点错误带来的不良影响;把根子找准,就是要认真加以分析,从深层次上查找原因,把症结找准确、找具体,决不能找偏了、找错了;把方向指明,就是要提出希望要求,指出方法途径,给人以前进的方向和信心。这样才能使被批评者接受一次批评,受到一次教育,提高一层境界。三、努力营造开展党内批评的良好环境要使党内批评真正开展起来并长期坚持下去,既要提高认识,又要加强环境建设,营造浓厚氛围,为开展党内批评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建立和完善制约机制。好的机制具有很强的约束、规范、保证和导向功能。现在,一些单位党内批评开展得不够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制度和机制。

25、加强制度机制建设,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制度机制,增强对批评的硬约束,对开展党内批评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章和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文件对如何开展党内批评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例如开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之间要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员之间开展积极的思想交锋等。但在有些单位,这些制度规定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敦促和保证这些制度的落实。对那些制度落实得不够好、质量不够高的,要限期整改。突出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一个单位、一个班子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否开展起来的关键。一些单位党内批评开展得不好,关键是领导没有很好地带头。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书记、副书记,一

26、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勇于自我解剖,对班子和部队建设存在的问题要勇于承担责任,对班子成员的问题要勇于开展思想斗争,对上级存在的问题要勇于直言相谏,充分体现原则性和战斗性;另一方面要有虚心接受批评的雅量,以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倾听批评意见,即使别人批评错了,也应充分听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什么样的人,实际上就是倡导什么样的风气。要在党内形成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极为重要的一条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一个党员干部的原则性强不强,是其党性和先进性强不强的重要标志。考核和衡量干部,很重要的是要看是否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对于敢于开

27、展批评、勇于抵制歪风邪气、在原则性问题上不怕得罪人的干部,要给予支持、鼓励、保护和重用。对那些奉行好人主义、充当“和事佬”甚至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的干部,要进行严肃批评,决不能重用。特别是选配正副书记,尤其要选那些原则性强的干部,既要看是否老练稳健,又要看原则性强不强;既要看能不能团结人,又要看敢不敢批评人,为积极开展党内批评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摘要: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意愿和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与体验,人的内心世界的各种隐秘活动往往可以从情绪的”晴雨表”上反映出来。现代青年大学生情绪变化相对于成年人相比,有着明显的敏感性和直露性特征。随着社会的各项改革的深入,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法制的不完

28、善及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一部分对学习重要性产生了动摇,情绪上出现波动,需要高校基层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切实重视做好对大学生的情绪把握。关键词:高校;党组织,大学生;情绪;把握;引导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意愿和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与体验,人的内心世界的各种隐秘活动往往可以从情绪的”晴雨表”上反映出来。现代青年大学生生理成熟前倾而心理成熟滞后,情绪变化相对于成年人相比,有着明显的敏感性和直露性特征,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和心理的不断发展,多数人逐步把探求的目光从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向对自我”的审视。尤其是当前高等教育由过去“两包”向“两自”、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

29、”的转变,这种前所未有的变革,使得不少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反差,产生了某种迷茫和困惑。另外,随着社会的各项改革的深入,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法制的不完善及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对学习重要性产生了动摇,情绪上出现波动。而这种情绪的波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品德修养、学习创造等都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对此,要善于把握人的情绪脉搏,适时地予以引导,激发健康情绪,化解消极情绪,从而使大学生具有振奋精神,勤奋学习,知难而上,不断进取,意志坚强,心胸开阔,热情开朗,平易近人等健康情绪的时代特征。笔者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和实践,体会到基层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情绪把

30、握和引导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情况要熟悉。情绪同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的结果,是人脑和中枢神经的机能,会引起面部表情、姿态、声调和音色的变化。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锣鼓听音”、”说话听声”。因此,我们熟悉、了解和掌握学生平时的情绪怎样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应尽最大努力地去接近他们,与他们交知心朋友,尽快地“潜入”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获取可靠的心理”数据”,了解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常见的不良情绪,以便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地开展工作。比如:可以挤出时间与大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个人经历、业余时间最关心什么、有什么兴

31、趣爱好,并适当地参加一些学生组织的集体活动,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从中可以消除学生中的某种防范心理,这样就乐意在我们面前表露真实情绪。其次,考虑到大学生的情绪不再像中、小学生那样天真、纯朴、真露,而是比较内向、曲隐、含蓄,其心理往往带有”闭锁性”,即把自己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伪装”起来,许多秘密也不轻易流露出来,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人物等方面的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由于学生骨干与普通同学所处的角色是平等的,日常相处建立了友情,彼此较为信任,有些情绪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在班干部面前流露出来。为此,着重点应加强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训,教育、指导学生干部收集信息和发现自己身边同学的

32、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让他们尽心尽责地工作,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这样,只要我们平时加强与学生干部的信息反馈工作,且注意讲究工作艺术,保护和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及时掌握学生中的各种情绪是可能的。第三,要充分利用校园网BBS平台,经常地浏览学生在网上所关心的所交流的话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学生们普遍地都会如实地发泄自己的内心体验,经常地浏览就会较全面地掌握一部分学生的内心世界。    2需求要满足。心理学理论认为:需求和满足之间的平衡是情绪平稳的基础,要在可能可行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正当的心理要求,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情绪产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针对性工作。如:新生人

33、学不久,情绪不够稳定,尤其是年龄小的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学生,时常神志恍惚,忧郁不安,有的因第一次离开了家庭独立生活,遇到了不顺心的事还会悄悄地抹眼泪,他们对新的生活既感到新奇又感到陌生、孤独。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心理上失去了一种依靠,思乡思亲想友的情绪很重,渴求温暖,需要友谊,希望与同学有广泛的交往和被人理解。因此,学校应及时地举办一些有意义的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如:球赛、集体舞会、音乐晚会、游览等,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感到生活充实。二、三年级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逐步适应,情绪比较稳定。既没有新生的那种激动和轻松,也没有四年级同学那种临近毕业就业的紧张和忧虑,但多数同学集体荣誉感较强,热心参加各种

34、活动,迫切希望在学习、工作等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垂青,渴望通过参与各项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这特别在一些学生干部身长尤为明显,往往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绩,希望得到肯定,一旦及时肯定了他们的成绩并给予了应有的鼓励,就会使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保持和进一步的发挥,对他们的表扬奖励也可能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四年级学生由于面临着人生的重要转折,面临毕业与就业,渴望能联系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单位,希望学校、社会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用人单位的信息,有时出现因联系工作时不顺利而情绪烦躁、精神不振,我们就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人才需求的形势,传授毕业就业的技巧,并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联系

35、有关信息。平时在为同学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难题时,对于某些合理要求,应该而又可以解决却没有或暂时没有解决的,就要加以正面肯定其要求的合理性,并说清楚为什么未解决,于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可以给予解决,这样就可以减少他们的缺憾感和失落感,同时还会理解学校目前办学过程中的困难,能心甘情愿地与全校教职工们一起同甘共苦,从而把本身的坏事,转化为培养学生一种顾全大局的好事,使他们感到生活很充实,就有利于健康情绪的发展。当然,在满足学生各种层次的不同需要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需要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不要一味地追求不合理的不可行的需要。   3志向要引导。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是思想

36、可塑性比较大,思想活跃,爱好交际,具体到每个人来说对生活的不同认识,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映,有的面对艰苦生活,视之为磨难而感叹、忧伤,有的视之为磨练而奋发图强,这归根到床是由人生观、价值所决定,因为人生观是人的情绪的灵魂,人生观制约情绪的性质和程度,具有共产主义人生观的人,在胜利时不骄傲,在失败时不灰心,情绪稳定而深沉。反之,事事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情绪波动大。因此,针对大学生的所有情绪体验,特别是高级情绪的体验尚存在一定浅薄性、狭隘性的情况,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让他们明白,只有树立远大抱负,坚定的信念,才能有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心底无私天地宽,才能超脱”

37、小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和民族乃至于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志向引导方面,可以根据各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次的教育帮助,对面上的普通同学着重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的教育,大力提倡”修身治国平天下”,可以结合时事及重大纪念日,进行“知识竞赛、歌咏比赛、读好书”等活动,可以结合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中外著名的科学家传记。还可以结合日常的校园文明建设,开展”我爱我校”、”我爱我所学的专业”、”我爱我宿舍”等活动。对于学生骨干,要结合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启发引导更多的同学向党组织靠拢,努力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和良好个性,自觉地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nbs

38、p;   4环境要塑造。就是要创造和谐的组织气氛,形成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在一个班级中,情绪是互相感染的,一个积极的情绪占主导地位的班级,即使有一点消极情绪,也会被化解。反之,一旦消极情绪占主导地位,整个集体就会处在低沉和紧张的情绪状态中。所以我们一定要下功夫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人人在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真诚气氛中学习、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持续不断的进取精神。例如:在学习上可以在班级学生中建立互帮互学小组,在生活卫生方面开展”我爱我家”的文明宿舍评比表彰活动,努力改变学生宿舍脏、乱、差的局面,塑造一个清洁、整齐、美丽、舒适的小天地。还要利用学校的宣传舆论工具,广泛地宣传学生中

39、的好人好事,宣传学校学生中的闪光点,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新局面。    5方法要传授。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之年,他们情绪有如疾风怒涛,表现出强烈跌宕、不协调的特色,因而也是体验着人生中感情最激烈的时代。时下大学生中因情绪控制调节不好而失去理智,结果发生不幸事件时有出现。如:自杀现象的不断出现,也正说明大学生在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自控能力极差,更普遍的现象是由于不能及时妥善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健康水平下降,学习成绩退步,人际关系紧张,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成才。据本人观察,一般低年级自控能力低于高年级,女生低于男生,独立生活能力弱的学生低于独立意识强的学

40、生,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好的学生低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的学生低于知识面宽的学生。另外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与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情况,同家庭教育及所在居住区的环境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他们自身的成才和成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尤为重要的是,应该注意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认真传授一些科学的方法,让他们学会用理智战胜情感,当在学习上碰到困难产生畏难情绪时,家庭遭受不幸产生忧伤情绪时,生活中遇到挫折产生失望情绪时,不被同伴理解产生苦闷情绪时,都能运用理智和意志的力量,克服消极情绪,保持宁静和愉快的心境,以保证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通常有的方法:如理智调节法、语言调节法、交往调节法、活动转移法、自我暗示法、环境转换法、推理比较法、注意转移法等。要告诉学生每当遇到情绪不好时,找知心朋友倾诉心中郁闷,参加一些别的活动,转移注意力,这样就可以淡化痛苦心理体验,最终超越情绪的低谷。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理想只有与现实相结合,才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否则,往往一遇挫折就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实现它的能力,动摇自己对生活的信心。总之,我们有责任及时地传授一些调节情绪的科学方法,以利于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 19 /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