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806120318.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423926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WPS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806120318.wps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806120318.wps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806120318.wps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806120318.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806120318.wps(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定远育才学校 2017-2018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1.本卷分第 I I 卷和第 IIII卷,满分 150150分,考试时间 150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 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 2.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题涂黑。 3.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对应的答题区内。 第 I I 卷(选择题 7070分) 一、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

2、和门 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 后?真是她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 怎么干涉管束。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 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 “”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 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 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 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

3、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 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待。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 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 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 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 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 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 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 处处刁

4、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 1 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寡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 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 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 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 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 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

5、,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 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 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 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 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 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 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 年第 11期,有删改) 1.“”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 合情合理 的一项是( )。 A. 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 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 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D. 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2.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 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

7、不会那么看 重的。 C. 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 悲剧。 D. 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3.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其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 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2 B. 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 时代更开明开放。 C. 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 芝,这是唯一原因。 D. 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

8、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 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 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 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 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 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 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

9、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 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 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 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 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 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

10、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泰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 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 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移上 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地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 3 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 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支灵签,

11、仿佛 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 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 ”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 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 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 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

12、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 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 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 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 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 ”吴 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 ”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 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13、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 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乘船游赏西溪更有情韵。记人,则山环水绕之中,风景向你 点头”“”,又 匆匆 作 别;写 “”“景,则 一伸一俯 之间,与橹声、水波相应和,合奏为 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B. 文章首先在微雨的背景下,营造了湿风吹冷、野草飘香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欢快轻松的 基调。 C. 作者记叙了赏游西溪的一次雨中经历,而途中所见所为,无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让读者 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 D. 文章开篇以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为铺垫,而应友人相约,在雨中游览西溪

14、, 可见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这正是文人的情趣。 E. 作者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 4 野趣。 5.简要赏析文章第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 6.结合具体内容,评析选文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生梦不醒,红楼解味人 2012年 5 月 31 日凌晨,95 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 “”安静地离开。 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 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 园的信函

15、,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 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懋斋诗钞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 写成文,发表在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 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 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 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 “”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 红学 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 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

16、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 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 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 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 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 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 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 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 “称作 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 35 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 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 ”“”“”派唯心主义 的 烦琐考证 的典型代表,被关进 牛棚 下放。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 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 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