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及对策.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383643 上传时间:2022-02-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时期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十二五”时期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十二五”时期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十二五”时期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二五”时期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时期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及对策.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二五”时期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及对策地域:国内 信息类别:行业动态 行业类别:钢铁作者: 发布人:钢铁行业管理审核 发布时间:2010-11-15 09:54:07.0 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在增长速度、产量规模、产品出口量等方面都创下历史新高,产业销售利润率明显高于国内制造业平均水平,但却陷入产品与资源双向国际竞争的困局,由此引发了我国钢铁产业“利润流向国外,成本留给国内”的说法。这将对我国钢铁产业安全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安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一、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态势现状我国钢铁工业自1949 年开始起步,经过50 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产业竞争力有

2、所提升。从绩效增值率来看,我国钢铁行业盈利水平大幅提升。2001-2006 年,我国重点大中型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达30.92%,销售利润率年增长率达43.14%。2007 年以后,成本上升导致利润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着大于10%的增长率。从规模竞争力来看,我国钢铁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2000-2009 年,我国粗钢产量由1.5 亿吨增加到5.7 亿吨,年均增长率为22%以上。从市场贸易竞争力来看,我国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明显提升。2006 年我国钢铁贸易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由2001 年的-0.57 转为了2009 年的0.58。从技术竞争力来看,我国钢铁

3、行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有所提高。2001 年大中型冶金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82%,到2009 年增加到1.57%。这一指标与国际大型钢铁企业基本相当。2.产业控制力得到加强。从市场控制力来看,随着钢铁产量的大幅增长和品种结构的改善,我国钢铁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2001 年我国钢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82.8%,2009 年提高到90%以上。从股权控制力来看,外资所占比重有扩大趋势,但内资仍占绝对优势。2001 年外资股权所占比重为3.01%,2009 年提高到12.9%。从对外商投资的依存度来看,外商投资所占比重变化不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 年利用外资占当

4、年钢铁行业投资的3.98%,2002年降到1.6%,到2005 年升至4.25%,2006 年后由于政府出台了一些限制政策,降至2.72%。3.产业成长性较好。从市场规模成长性来看,钢铁行业总体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2010 年第一季度,重点大中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实现年增长33.66%,而销售收入则实现年增长36.14%。从要素投入成长性来看,2007 年,冶金重点大中型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945 亿元增加到16803 亿元,年均增长16.16%。二、我国钢铁产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产业竞争力和成长性方面1.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水平低,且呈现逆集中趋势。近几年,我国钢铁产业呈现逆集中趋

5、势。从2001 之后,钢铁产业集中度呈现急剧下滑的趋势,2004 年、2006 年CR10分别为34.77%、29.42%。2007 年以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集中度略有提高,2007 年、2008 年分别达到37.30%、43.01%,但仍然低于2000 年以前的水平。2009 年我国钢铁产业的CR10 指标不到50%,与国外钢铁产业的集中度水平相比相去甚远。2.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部分品种需大量进口。目前,国内企业在长材、板材中低档产品的产能均已过剩,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仍较低。如2009 年我国冷轧薄板带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只有75.2%,镀层板带只有62.9%,电工钢板为7

6、6.3%,说明这些品种仍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进口。(二)产业控制力方面1.对铁矿石进口的依存度过高。我国铁矿石进口量逐年上升,铁矿石价格自2003 年以来猛涨,到2008 年累计涨幅高达268.51%。虽然2009 年铁矿石谈判一定程度上取得成功,降幅达到35.02%,但生产成本仍居高不下。从进口矿的国家来源看,2008 年,我国从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进口铁矿石占全年总进口量的84.21%。可见,我国铁矿石进口来源国具有很高的集中度,一旦这三个国家对我国铁矿石出口有变,将给我国钢铁业生产带来较大风险。2.铁矿石进口对供方的控制力弱,缺乏话语权。我国消费的铁矿石资源约65%来自于现货市场。我国对于现

7、货铁矿石有着高度的依赖,加上近几年现货价和长期协议价存在较大的差价,成为铁矿石生产商每年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压制我国钢铁企业的重要砝码。当前我国仍然缺乏足够的进口资源控制能力。3.对钢材出口的依赖性升高。自2004 年以来,我国钢材出口量大幅度增加,2006 年出口量首次超过进口量,这说明我国钢铁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程度提高。一旦国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大量过剩产能输送不出去会给国内市场带来很大压力。(三)产业发展环境方面1.产业发展环境缺乏可持续性。主要是受矿石、煤炭、铁合金和运输的制约程度逐渐增强。钢铁工业是高耗能工业,能耗占钢材成本比例约为25%。其中,煤炭约占总耗能的75%,电力约占15

8、%。另外,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反倾销案件增加,外部环境不容乐观。2.铁矿石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我国重点大中型企业通过多年的技术与设备投资,加快了高炉大型化的进程。但同时也存在大量容积300 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影响了铁矿石的利用效率。可见,加快淘汰小高炉和落后产能、实现高炉大型化,成为当前我国提高矿石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3.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利润率较低。衡量钢铁产业比较效率的要素效率指标主要包括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利润率。2009年,我国钢铁企业年人均产钢在300吨左右,最先进的宝钢达到了1100吨。而发达国家钢铁企业人均年产钢已达800吨以上,尤其德国巴登钢厂年人均产钢已达到2400吨,我国与发达

9、国家差距较大。从资本利用效率来看,钢铁行业整体利润率较低,2007年以来甚至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年冶金企业的利润率达到7.3%,2008年仅为4%-5%,2009年下滑到2.9%,今年第一季度只有3%左右。利润率连年下滑,这说明我国钢铁产业的比较效率相对更低。三、“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产业安全趋势分析(一)未来5年全球钢铁工业发展动向和趋势1.钢铁领域全球化步伐加快,发达国家投资向发展中国家渗透。世界钢铁业为应对钢产业的全球化、原材料市场垄断化,大型钢铁企业之间以全球市场为对象的竞争加剧,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成为确保其在钢材市场周期性变化中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盈利的唯一途径,并且将由原来的

10、区域内、国家内并购重组演变成为以全球化的并购为主,发达国家将通过资本输出的形式逐渐向发展中国家渗透。2.钢铁工业生产体制从注重产量规模向环境友好转化。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将是今后发展的主流。我国钢铁企业将通过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手段实现在吨钢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方面的降低。真正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实现资源和能源的永续使用,最终做到钢铁工业绿色化。(二)未来5 年我国钢铁产业发展优势1.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预计未来五年,钢铁产业并购重组会重点展开,产业集中度将得到提高。到2011 年,全国力争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产能在5000 万吨以上

11、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同时形成若干个产能在1000 万-3000 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2.产业竞争力得到提升。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吨钢成本远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节能降耗的空间较大。可通过控制原材料、燃料及其人力等成本,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几年,我国钢铁企业将更加重视自主创新,钢铁产品结构将得到改善,冷轧薄板、镀层板、电工钢板、不锈钢板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比重得到提高。这将大大提升我国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未来5 年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劣势1.产业控制力削弱。未来几年,我国在钢铁企业股权的控制力上有可能削弱,尤其是中小民营钢铁企业。另外,我国钢铁业对原材料等资源控制力仍然很弱。随着我国钢铁业的发

12、展,对铁矿石的需求只增无减,铁矿石自给率将会连年下降,产业风险巨大。2.产业损害程度加深。近几年,我国对外出口量迅猛增加,产生的贸易争端及遭受的贸易救济连年增加。由于国内产能的过剩,未来几年国际贸易摩擦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的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会威胁上下游产业安全,阻碍我国产业国际化进程。3.成本压力巨大。钢铁行业原材料成本中,占绝大多数的是铁矿石。作为资源类产品,未来几年价格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加上我国钢铁产业对于外来铁矿石依附较强,对价格的控制能力较弱,对我国钢铁工业造成的成本压力巨大。除了原材料带来的巨大压力外,钢铁工业还是一个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工业,能耗占钢材成本比例约为25%。能源稀缺

13、使得其价格持高,对钢铁生产成本造就很大的压力。四、提高我国钢铁产业安全对策建议(一)提升钢铁产业竞争性和成长性对钢铁产品出口应区别对待,通过给大量低附加值产品征收出口关税来达到限制的目的。在推动产业并购重组中,要特别鼓励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兼并重组行为,增强企业国际竞争的策略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应该积极参与兼并重组。这包括钢铁企业之间的横向重组,也包括对上游产业矿山和下游企业的纵向并购。钢铁企业应该将发展重点由规模扩张,转为品种结构调整,开发新品种、实施新技术将成为企业提高盈利水平一条有效途径。(二)提升钢铁产业控制力政府应该提高外资入股国内钢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的门槛,并且要限制外资通

14、过其他渠道的渗透,以保持国内企业在钢铁业的主流地位,为国内钢铁企业重组争取机会。在对外收购矿山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供各种支持,提高对世界范围内铁矿石资源的控制。企业应减少铁矿石的使用量,提高铁矿石的利用率,降低对铁矿石等原材料的依赖度。(三)改善钢铁产业环境政府应该通过对上游产业的间接补贴来达到控制钢铁企业成本的目的。为解决国际竞争环境的恶化、减少国际贸易摩擦与争端,建议培育合作协调、国内区域协调和宏观、产业、企业与消费者“四位一体”协调三大机制。企业应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重点是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耗和水耗。这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信息来源: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相关连接关键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