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思考题-辅修.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398155 上传时间:2022-0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道路设计思考题-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市道路设计思考题-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市道路设计思考题-辅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市道路设计思考题-辅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市道路设计思考题-辅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道路设计思考题-辅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设计思考题-辅修.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城市道路设计思考题第1章思考题 1.1 公路和城市道路分类。 1.2 道路红线概念、作用及设计内容。 1.3 城市道路组成和特点。 组成: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人行地道(包括地下人行道和人行天桥)。交叉口、步行广场、停车场、公共汽车站。交通安全设施,如照明设备、护栏、交通标志及标线等。沿街设施,如电线杆、给水栓、邮筒、电讯等。地下铁道、高架桥、立交桥等。绿化带。特点:功能多样组成复杂行人交通量大车辆多、类型杂、车速差异大道路交叉点多沿路两侧建筑密集道路交通连系点艺术要求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强。 1.4 城市道路网类型和规划技术指标。非直线系数是指道路起迄点间的实际交通距离

2、与此两点的空间直线距离之比。不同型式的干道网,其非直线系数是不一样的。干道网密度是指干道总长度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km/km2)。道路面积密度是指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km2/km2)。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又称道路占有率,是指道路面积密度(%)和人口密度(人/m2)之比(m2/人)。第2章思考题 2.1已知平原区某二级公路有一弯道,JD=K5+536.48,偏角右=152830,半径R=250m,缓和曲线长度Ls=70m,计算曲线主点里程桩号。2.2已知平原区某二级公路有一弯道,JD=K5+536.48,偏角右=152830,半径R=250m,缓和曲线长度Ls=70m,计算曲

3、线上每隔20m整桩号切线支距值。2.3 道路中桩坐标放线法程序和主要内容。测设程序:先沿路线方向布设导线,后测设道路中桩;测设内容:a.测设附合导线:沿路线选定导线点,测量导线点三维坐标,再计算导线三维坐标闭合差和相对闭合差,并进行三维坐标改正;b.计算道路平曲线各要素;c.计算道路平曲线各主点桩号;d.计算道路中桩三维坐标;e.利用导线点测设道路中桩。放线步骤:先在导线点安置仪器,后视已知点,键入坐标,完成定向工作,再键入待放点的坐标;转动仪器照准部,使水平角显示为0度00分00秒,完成待放点的定向;接着置反射棱镜于待放点的方向上,使距离显示为0.000时,即为待放点的精确点位。2.4 某城

4、市I级主干道,红线宽度为40m,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路线必须在一山麓与河滨中间转折,转折角为14度,山麓与河滨的间距只有46m,转折点离河滨为26m,离山麓为20m,要求靠河滨处留出0.5m宽作为挡土墙,规范规定不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为600m。试确定该路中线不设超高时最大可能的平曲线半径。【例题答案】地形地物条件:道路总宽度为40m,所以,路中线到滨河边或到山麓边,必须保持20m距离;又转折点到河滨的距离为27m,所以,曲线外距最大值只有E=27-20=7m,为使路基边线到滨河边尚留有一定距离,故取外距为6m作为控制条件。由实地几何条件,最大可能平曲线半径为:Rmax=E/(sec/

5、2-1)=6/(sec16/2-1)=610.5m。规范规定:根据道路等级及其计算行车速度,不设超高最小半径为Rmin=600m。综合考虑:最后综合确定半径为600m。第3章思考题 3.1 名词解释:单行道、客运道、行车道和路侧带。 只允许机动车辆沿同一方向行驶的“单行道”;限制载重汽车和非机动车行驶,只允许小客车和公共汽车通行的“客运道”;城市道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的部分统称为行车道;位于城市道路行车道两侧的人行道、绿带、公用设施带等统称为路侧带。 3.2 城市道路规定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宽度。 3.3 城市道路各种横断面形式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单幅路占地少,投资省,但各种车辆混合行驶,于交通

6、安全不利,仅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的旧城改建城市道路上。双幅路断面将对向行驶的车辆分开,减少了行车干扰,提高了车速,分隔带上还可以用作绿化、布置照明和敷设管线等。它主要用于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较少道路。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以及横向高差大或地形特殊路段亦可采用。三幅路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开,对交通安全有利;在分隔带上布置绿带,有利于夏天遮阴防晒、减少噪音和布置照明等。对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的城市道路上宜优先考虑采用。但三幅式断面占地较多,只有当红线宽度等于或大于40m时才能满足车道布置的要求。四幅路不但将机动

7、车和非机动车分开,还将对向行驶的机动车分开,于安全和车速较三幅式路更为有利。它适用于机动车辆车速较高,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与主干路。3.4 某二级公路(设计速度60km/h)上有一平曲线,半径为200m,交点桩号为K11+630.56,转角为432830。设计速度V=60km/h(按一般地区考虑),计算K11+525、+600、+700的超高值。第4章思考题4.1 名词解释:街沟和锯齿形街沟。4.2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4.3 某山岭区一般二级公路,变坡点桩号为k6+100.00,高程为138.15m,i1=4%,i2=-5%,竖曲线半径R=3000m,计算竖曲线要素以

8、及桩号为k6+080.00和k6+180.00处的设计高程。4.4 某道路中线纵坡为i=0.2%,锯齿形街沟缘石顶面线与之平行,雨水口处缘石高度为hg=0.18m,分水点处缘石高度为hw=0.12m,分水点至上游雨水口街沟底纵坡为i2=0.3%,分水点至下游雨水口街沟底纵坡为i1=0.4%,计算分水点至下游雨水口距离和雨水口间距。【解题思路】设相邻雨水口间距为L,分水点至上下游雨水口距离分别为x和L-x;雨水口处缘石外露高度为m,分水点处缘石外露高度为n;缘石顶线纵坡为i,分水点至下上游雨水口街沟底纵坡分别为i1和i2。 由上游侧高度关系 n i x i2 x = m,得x=(mn)/(i2

9、i) 由下游侧高度关系 n i1(Lx)i(Lx) = m,得Lx =(mn)/(i1i)第5章思考题5.1 名词解释: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视距三角形、识别距离、交织、交织长度、交织段长度、交织角、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圆心法和等分法。5.2 交叉口设计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5.3 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5.4 城市道路交叉口机动车辆交通组织方法。5.5 确定交叉口车道数原则。5.6 交叉口立面设计的目的和基本要求。5.7 相同等级道路相交以及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的特征断面确定方法。相同等级道路相交:一般维持各自的纵坡不变,而改变它们的横坡度。通常是改变纵坡较小道路的横断面形状,将路脊

10、线(路拱顶点的连线)逐渐向纵坡较大道路的车行道边线移动,使其横断面的横坡度与纵坡较大道路的纵坡一致。对于十字形和T形交叉口,其特征断面为交叉口边界处、转角曲线切点处和交叉口对角线处。对于斜交过大的Y形交叉口,其路中心线不宜作为路脊线,应加以调整。选定路脊线时,既要考虑行车平顺,又要考虑整个交叉口的均衡美观。路脊线通常是对向行车轨迹分界线,即车行道中心线。在交叉口上,路脊线交点(多边形重心)就是控制标高位置。Y形交叉口特征断面为交叉口边界处、转角曲线切点处和交叉口对角线处(路脊线交点和转角曲线中点连线)。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均维持不变,而将次要道路双坡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

11、主要道路纵坡相一致的单坡横断面,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对于十字形和T形交叉口,其特征断面为交叉口边界处、转角曲线与次要道路相切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路脊线交汇对角线处。对于Y形交叉口,其路中心线不宜作为路脊线,应加以调整。Y形交叉口特征断面为交叉口边界处、转角曲线切点处和交叉口对角线处(路脊线交点和转角曲线中点连线)。5.8 中心岛半径的确定。【解题思路】(1)按计算行车速度的要求:按R1=V2/127(ih)-b/2计算,R1-中心岛半径(m);b-紧靠中心岛的车道宽度(m);-横向力系数,大客车=0.10-0.15,小客车=0.15-0.20;ih-环道横坡,一般采用l.5%,反坡(外

12、倾)为负值;V-环道计算行车速度(km/h)。国外一般采用路段计算行车速度的0.7倍,我国实测公共汽车为0.5倍、载重车为0.6倍、小客车为0.65倍。(2)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相交道路中心线夹角相等,可近似地按交织段长度所围成的圆周大小来推导,计算公式为R2n(Lmin+BP)/(2)-B/2,n-相交道路的条数;Lmin-相邻路口之间的最小交织段长度(m);B-环道宽度(m);BP-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m),中心岛为圆形,交汇道路为十字正交时,BP=(B1+B2)/2,其中B1和B2分别为相邻路口车行道宽度。相交道路中心线夹角不相等或多路交叉口,也可近似地按交织段长度所围成的圆周大小来推导

13、,计算公式为R2180(Lmin+BP)/(min)-B/2,min-相交道路中心线最小夹角,其余符号意义同前。(3)综合确定中心岛半径:分别计算交叉口中心岛半径R1和R2,然后选取较大者,并取整。5.9 某市交叉口右转车道宽为3.5m,路段行车速度为40/h,进入交叉口右转车道减速后行车速度为20/h,减速度为3.0m/ s2;加速后进入路段行车速度为30/h,加速度为1.5m/ s2;一次红黄灯有5辆车受阻,等候车辆平均车头间距为8m,计算右转车道渐变段、进口道和出口道长度。【例题答案】 Ld =VAB/3.6=39m Lb=(V2A-V2R)/26a=18m La =(V2A-V2R)/

14、26a=46m LS=nLn=36m Lr =Ld+max(Lb,LS)=Ld+LS=75m LPLd+La=85m第6章思考题6.1 名词解释:跨线构造物、正线、匝道、出入口、变速车道、上跨式、下穿式、直连式、环形、端部、平行式、直接式、交通标志、交通标线。6.2 城市立交特点、组成和设置目的。6.3 三路和四路互通式立交形式。6.4 左转匝道形式。6.5 匝道平面和纵面线形设计特点。匝道平面线形特点:匝道平面线形要素仍然是直线、圆曲线及缓和曲线,但由于匝道通常较短,难以争取到较长直线,故多以曲线为主。对右转匝道及直接式左转匝道,可采用单曲线或多心复曲线。对半直接式左转匝道,其平面线形可由反

15、向曲线与单曲线或复曲线组成。对环形左转匝道,最简单的是采用单曲线,它设计简便,但与匝道上车速的变化不适应。最好采用曲率半径由大到小再到大的水滴形或卵形曲线,可满足车速变化要求,但设计计算比较复杂。另外,考虑减少占地和造价,环形匝道常采用最小半径。匝道纵面线形特点:纵面线形多受其两端相连接正线的纵坡大小及坡向限制。右转匝道纵面线形常由一个以上竖曲线组合而成,但纵坡较小,起伏不大,竖曲线半径较大。左转匝道一般由反向或同向竖曲线组成,反向竖曲线的上端多为凸形,下端多为凹形,中间宜插入直坡段,也可直接连接;同向竖曲线宜加大半径,连成一个竖曲线或复合竖曲线。纵坡设计应尽量平缓,最好一次起伏,避免多次变坡。出口处竖曲线半径应尽可能大一些,以使误行或其他原因要倒车时不致造成危险或引起阻塞。入口附近的纵面线形必须有同正线一致的平行区段,以看清正线,安全驶入。6.6 车道平衡原则。6.7 收费站设置位置。第7章思考题7.1 名词解释:枢纽站、停靠站、合流制和分流制。7.2 修建人行地道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