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444916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细胞内液(2/3)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

2、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 神经 体液 免疫调节网络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无感觉无效应无感觉无效应(产生兴奋不能传导)无感觉无效应(产生兴奋,传导无法分析)有感觉无效应有感觉无效应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 外

3、正内负 钾离子外流静息电位 刺激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突触小体:电化学 突触后膜:化学电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传导传递神经元1个至少2个实质电信号电化电速度快慢特征双向单向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 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

4、(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激素分泌部位激素名称主要作用下丘脑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血压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垂体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多种促激素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胸腺胸腺激素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肾上激腺肾上腺激素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胰岛胰岛素

5、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水平升高卵巢雌激素等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睾丸雄激素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A血糖高胰岛B细胞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脂肪的转化、合成糖原抑制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降低(体液调节)B血糖高下丘脑(感受器)胰岛B细胞(效应器)同上(神经

6、体液调节)C血糖低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升高(体液调节)D血糖低下丘脑(感受器)胰岛A细胞(效应器)同上(神经体液调节)E血糖低下丘脑肾上腺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升高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糖尿病人: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9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寒冷或过度紧张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也存在)。体温调节:A寒冷环境(神经体液调节):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a增加产热

7、:骨骼肌战栗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加快物质分解,提高新陈代谢立毛肌收缩b减少散热: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甚至停止分泌B炎热环境(神经调节):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汗腺分泌,血管舒张主要产热器官:肝脏和骨骼肌 主要散热器官:皮肤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12、水盐平衡调节:A饮水不足、失水过多、吃的太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效应器)抗利尿激素(下丘

8、脑合成,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作用重吸收水)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少尿量(神经体液调节)B饮水不足、失水过多、吃的太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效应器)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补充水分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内分泌系统的总中枢:下丘脑(感受器、效应器、调节中枢、传到兴奋)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吞噬细胞1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T细胞(在胸腺

9、中成熟)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15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17、体液免疫(抗原未进入细胞):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抗体记忆细胞18、免疫(抗原进入细胞):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记忆细胞19、细胞名称参与免疫来源功能吞噬细胞非特异性、体液、细胞免疫造血干细胞识别、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10、吞噬细胞B细胞体液、细胞免疫造血干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浆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体液、细胞免疫造血干细胞(胸腺中成熟)识别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浆细胞体液免疫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细胞免疫T细胞或记忆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体液、细胞免疫B细胞或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20、免疫失调疾病:A防卫不足:几乎失去一切免疫功能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逆转录病毒)B防卫过度: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而引起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作快,消退快,非首次接触抗原时发生过敏反应皮肤荨麻疹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

11、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植物长不长砍有无生长素,弯不弯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重力):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向光生长素多生长的快,背光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区别于根的正向地性、茎的负向地性:生长素浓度:A=BC=D,但对根而言,A点促进生长,C点抑制生长,所以根向下弯曲;而对茎,B、D点都促进生长,但D点的促进作用大,故茎向上生长(

12、可对照课本P50的图理解)。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分布部位:主要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原因:单侧光、重力)化学本质:吲哚乙酸(IAA)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韧皮部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二)空间与图形表现:敏感程度:根茎芽发育程度:幼嫩衰老8、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八、教学进度表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生长。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1、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

13、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圆由两个条件唯一确定:一是圆心(即定点),二是半径(即定长)。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3、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 在“加与减”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9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

14、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长想等,圆外切四边形对边相等,直角三角形内切圆半径公式.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64.24.8生活中的数3 P30-35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1) 与圆相关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一年级有学生 人,通过师生一学期的共同努力,绝大部分部分上课能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下课能够按要求完成作业,具有一定基础的学习习惯,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学生上课纪律松懈,精力不集中,思想经常开小差,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经常拖拉作业,以致学习成绩较差,还需要在新学期里多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这部分学生

15、行为习惯的培养工作。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衰老型)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特征: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取样器取样法(蚯蚓)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微生物)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

16、间都是有限的阴影表示在生态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环境阻力)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区别种群密度)7、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同生共死)捕食(如图乙):先增加者线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你死我活)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蚤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8、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 :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变化生物自身造成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

17、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必备成分生产者:主要成分(基石)消费者:最活跃的成分分解者:物质循环中的关键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能量来源:太阳能 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转化:太阳能有机物

18、中的化学能热能 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散失途径:呼吸作用(各个营养级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能量的去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被分解者利用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碳循环: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呼吸)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作用、 项目能量流动(有机)物质循环(无机)形式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以化学元素形式流动过程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范围生态系统

19、各个营养级全球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出现,循环流动(往复循环,重复利用)联系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物质是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信息的传递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功

20、能相对稳定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遇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高联系呈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二者似同时存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13、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

21、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直接价值:药用、工业原料、美学、科研价值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最有效)(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央。(易地保护)(3)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4)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DNA(基因)的多样性(转录翻译)蛋白质多样性生物性状多样性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生物多样性、A、蛋白质多样性: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多样B、DNA分子多样性: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C、细胞多样性: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体现在细胞的形状、大小、种类。结构、功能D、物种多样性:生物进化、自然选择的共同作用结果E、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生存环境的共同作用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