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ppt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144516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79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工业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诺贝尔在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基金放于低风险的投资,以其每年的利润和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经济学奖六项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或组织。2010获奖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2011获奖者: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2012获奖者:莫言2013获奖者:艾丽斯芒罗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

2、创作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及从政。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他的的第一部小说城市与狗获得1962年简明丛书奖和1963年西班牙文学批评奖。城市与狗是略萨的成名作,也是标志着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展开的四部里程碑小说之一。1965年他的第二部小说绿房子 问世,并获得西班牙文学批评奖和首届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1972年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成为第2位得主)。特别是后来又发表了小说酒吧长谈、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世界末日之战、公山羊的节日天堂在另一个街角和坏女孩的恶作剧

3、等。略萨大部分作品中一个雷打不动的主题是反独裁,极右(比如城市与狗和酒吧长谈)和极左(比如狂人玛伊塔)都是他批判的对象。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之一。略萨大部分作品中一个雷打不动的主题是反独裁,极右(比如城市与狗和酒吧长谈)和极左(比如狂人玛伊塔)都是他批判的对象。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而在他的颁奖词中所说他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他的小说题材广泛,大都聚焦于拉丁美洲复杂的现实,以无畏的文学写作,加入到“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潮流中,猛烈地批判当代秘鲁社会的弊端。而也正是因为他勇于抨击社会的黑暗,社

4、会的弊端,才使他的作品脱颖而出成为诺贝尔的得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瑞典当代最杰出的 诗人之一,也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主 作品有十七首诗、路上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黑暗中所见、声响与足迹、凶猛的广场等。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也是一个心理学家和翻译家。他著有诗集十余卷,并曾被翻译成三十多国的文字,特别是荷兰语、英语和匈牙利语。特兰斯特勒默于195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在瑞典诗坛引起轰动,成为20世纪五十年代瑞典诗坛上的一大亮点,成名以后陆续出版了很多诗集,获得了多项国际及瑞典国内的文学类奖项。1990年患脑溢血致半身瘫痪后,仍坚持写作纯诗。托马斯诗歌的最大魅力是新。他不断求新

5、不断发现创作的新道路。他在一次与记者谈话中说,瑞典诗人“不要成为自己的学舌者”,“那些很快形成个人风格的作家也很容易抱残守缺”。他强调,要写一些新东西,就必须放弃一些旧东西,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诗人每一次写诗都应该创新。“求新不应该是读者的第一要求,而应该是作者的第一要求”“诗人创作的过程应该是不断摆脱自己过去的过程”。特兰斯特勒默的诗歌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死亡、历史和自然是作品中常见的主题。瑞典文学院在介绍获奖者的声明中说,特兰斯特勒默的多部诗集包含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其作品的最大特点是简练而不抽象,其晚期作品更加简洁。瑞典文学院称“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

6、实”,“特兰斯特勒默大部分诗集以凝炼、简短和深刻的比喻为特征。在内容上特兰斯特罗默很少描写自然景象或抽象的哲学思考,他一般描写对日常生活的反想。在这里他既不描写对媒介报道的世界大事,也不描写内心的冲突,他集中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瞬间。德国电台评论他的诗“充 满了味道、颜色、振动和杂音”。从文学史的观点上来看他与保尔瓦莱里的“纯诗”相近。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有点“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但超出了纯粹的完美主义,而是“心理地、逻辑地自问”。在结构上特兰斯特罗默从一开始就使用大胆的比喻,自由的节奏和古诗的结构。他的用语比较温和,不强硬,他的风格简单,但节奏性非常强,通过令人意外的诗句和联 想非常吸引人。正

7、是因 为这种特点,所以才会令他拿下11年 的诺贝尔奖莫言,作家,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 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 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 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莫言也是中国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

8、学”作家。他的红高粱是上世纪80年代 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发生在 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了独特的主 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出神秘的对象 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莫言在自己的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包括内心独白、多视角叙事、慢镜头描写、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等,代表作品如红高粱枯河球状闪电爆炸欢乐红蝗等。诺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说:“我们用的词hallucinationary realism,而避免使用 magic realism(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因为

9、这个词已经 过时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会让人们错误地将莫言和拉美文学联 系在一起。当然,我不否认莫言的写作确实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但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hallucinationary realism)主要是从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当中来的,比如中国的神话、民间传说,例如蒲松龄的作品。他将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需要讨论马尔克斯、君特格拉斯例如铁皮鼓的影响,但我个人认为马尔克斯和格拉斯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他们真正的重要性在于让中国式的故事讲述方式变得合法了,他们让中国作家知道可以利 用自己的传统艺术写作。所以我想,将虚幻的与现实的结合起来是 莫言自己的创造,因为将中国

10、的传统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 结合起来,是他自己的创造。”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对莫言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的想象力在这一代中国作家中也是很突出的。这是当下几代人很缺乏的。而且莫言一直在努力超越自己。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到生死疲劳,到蛙,他一直在寻找新的方法,是很不容易的。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认为:“莫言生死疲劳是一个变形记的故事,卡夫卡的形而上的变形记,在这里被改变为一种历史的变形记,一个阶级的变形记,人在历史中的变形记。在这个意义,莫言把卡夫卡中国本土化了,并超越了卡夫卡。”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不断在改变自己,加强自己的精神,才会使他从

11、众多中国作家中脱颖 而出,成为12年的得主。艾丽斯艾丽斯芒罗芒罗加拿大女作家,被誉为 “加拿大的契诃夫”。1968年发表第一 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 (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并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后来共创 作了14部作品并多次获奖,同时作品 被翻译成13种文字传遍全球,受到读 者与媒体的高度评价。门罗写的大部分是女人的故事,她的 早期创作中,是一些刚刚进入家庭生 活的女孩子,为爱情、性、背叛、孩 子等苦恼;到后期,则是在中年危机和琐碎生活中 挣扎的女性,但她们都有着欲望和遗憾,有着强大和 软弱之处。她迄今为止已出版14部作品,包括 13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

12、故事集的长篇小 说,多以女性为中心,聚焦于加拿大普通小镇的生 活经验,探索普通女性复杂的心理与情感世界,在冷静、精致的叙事中,给读者带来阅读与心灵的震撼。艾丽斯芒罗一生专注于短篇小说,这似乎也和诺奖比较偏爱长篇小说作家的口味不同。她的作品风格都比较传统,因为她一直生活在加拿大比较偏僻的地方,所以写的也都是小镇人物。你读她的作品,会觉得很亲切,感觉不到文化、种族上的差异,好像描写的就是邻居这样身边 的人。”瑞典学院给出的颁奖词是:“当代短篇文学小说大师”。时空转换是门罗进行小说创作的常用手法,藉此将记忆和现实生活打碎重新组合,这也表现了她想表现的观点:看世界,或许有新的角度,文学就可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世界。她曾经在一篇散文中介绍读小说的方式:“小说不像一条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你走进里面,待一小会儿,这 边走走,那边转转,观察房间和走 廊间的关联,然后再望向窗外,看 看从这个角度看,外面的世界发生了 什么变化。或许可以这样说,门罗在英语短篇小说创作方面可谓“力拔头筹”,英国女作家A.S.拜厄特亦赞誉她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正是因为她独特的写作手法,赋予她的作品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也正是因为她的居住和生长环境,造就了她的写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外国文学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