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全部三维目标文学理论.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507405 上传时间:2022-02-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全部三维目标文学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必修二全部三维目标文学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必修二全部三维目标文学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修二全部三维目标文学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全部三维目标文学理论.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3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绘图技能,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有进一步的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能力目标1通

2、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看待人口迁移带来的正负面效应,积极面对人口迁移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定义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情感目标 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分析一个地区或者国家人口

3、合理容量,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教具准备: 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示意图、有关我国人口与环境的文字资料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个案分析法课时安排: 1 课时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知识目标: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

4、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三章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 2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其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能力目标: 能够联系城市地域结

5、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 认识到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客观分析城市 功能。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 2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其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四章 第三节 城市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能力

6、目标: 能够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教学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教学方法: 比较法、列表分析法、图示法等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

7、 原因和主导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教学重点: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教学难点 : 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教具准备: 有关世界地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第三章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2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能力目标:分析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我国重视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原因教学重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

8、及代表性的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的形成条件分析教具准备: 亚洲政区图、美国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 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三章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能力目标:1、学会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2、能够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3、能够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唯物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辩证分析我国最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教学重点: 1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

9、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教学难点 : 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教具准备 :世界地形图及教材各个图片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比较分析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掌握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掌握不同导向型工业的特点3、结合实例, 理解工业区选择的基本原理, 了解影响工业区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分析不同类型工业的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工业区位。教学重点: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不

10、同导向型工业的特点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说明影响工业区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课型类型 :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方法: 启发是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第四章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掌握工业联系的原因及主要方式。2、理解工业聚集的主要原因和优点。3、掌握工业地域的类型及工业地域的形成, 能力目标:1、学会了解不同工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发展特点。2、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3、能够了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地域联系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辩证看待工业地域的形成,正确认识到并不是所有工业都能形成

11、工业城市 教学重点:解工业聚集的主要原因和优点 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 教学难点: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地域联系的影响。 课型类型 :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方法: 启发是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第四章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掌握工业区的分布地区及主要工业部门。2、理解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其综合整治的措施与成效。3、了解新兴工业区形成的背景。掌握新工业区的分布地区及主要类型。能力目标:1、掌握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

12、优势。2、掌握高技术工业区的特点。了解美国“硅谷”在世界电子工业中的地位。理解美国“硅 谷”迅速崛起的原因。3、结合中国实例,分析我国传统企业存在问题和整治措施与发展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中国实例,正确看待我国乡镇企业、高技术工业区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难点:1、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其综合整治的措施与成效。2、掌握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优势。3、掌握高技术工业区的特点。了解美国“硅谷”在世界电子工业中的地位。 课型类型 :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方法: 启发是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第五章 交通运输及其影响第一

13、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比较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结合实例学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2、了解现代交通方式的发展方向能力目标: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探寻主导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事物总是两方面的, 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但是,总有一个因素是最重要的,即主导因素 教学重点:比较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结合实例学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现代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受制约的因素教学难点: 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探寻主导因素。授课类型: 新授课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方法: 启发是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教学过程设计:第五章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

14、影响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2、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能力目标: 能够探讨交通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交通运输的布局教学重点 : 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 2、探讨交通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 :交通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授课类型 :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方法: 启发是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5、。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能力目标: 学会用学过的相关知识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丰富内涵和原则。教学重点: 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环境问题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全球性特点。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课型类型 : 新授课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方法: 启发是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第六章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能力目标:联系中国 21 世纪议程,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案例中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实战。 2、认识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情感和道德责任。3、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取向。教学重点: 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教学难点: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课型类型 : 新授课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启发是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