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552721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个人收集整理-ZQ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b5E2R。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p1Ean。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

2、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DXDiT。毛诗大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 而正 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RTCP个人收集整理-ZQ【注解】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 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

3、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地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5PCzV。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地篇名.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地.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 jLBHr。风之始也:本指 关雎 为 诗经 地国风之首之意. 孔颖达 毛诗正义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 . 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 ” xHAQX。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用之

4、乡人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 “乡人”,指 百姓.礼记乡饮酒礼载: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 所以正义释“用之乡人”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 LDAYt。用之邦国焉:仪礼燕礼载: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宾客时,歌乡乐关雎、葛覃等. 故正义释为“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 Zzz6Z。动:感动.个人收集整理-ZQ化:感化.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dvzfv。【注解】志之所之:之,到.孔颖达:“人志意之所适也.”句意:诗是个人情志地发抒、表达. “情动于中”以下五句:意指心

5、中有情感而后用语言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之以咨嗟叹息;再有不足,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 . “永歌”,引声长歌 . rqyn1 。【原文】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 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 感鬼神, 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 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Emxvx。【注解】声成文谓之音:声,指宫、商、角、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地曲调;将五声合成为调,即为“音”.乖:反常.莫近于诗:莫过于诗.指诗最具有“正得失”等之功能.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原文】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日兴,

6、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个人收集整理-ZQ谲谏,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 俗,而“变风” “变雅”作矣.国史(11)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 情, 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12);言天 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13).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 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16).SixE2。【注解】六义:诗序“

7、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 官大师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日比,日兴,曰雅, 曰颂 . ”但因对诗与乐地关系理解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 . 正义 释 “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对于“六义”,至今尚有不同地理解.6ewMy风: 与 “雅”、 “颂” 为一组范畴,指 诗经 中地十五国风 .据下文地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赋: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地铺陈直叙地 表现手法.郑玄注周礼大师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 善恶 . ”朱熹诗经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 ” kavU4。比:比喻手法

8、.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 也.”个人收集整理-ZQ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 y6v3A。兴: 起地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地手法. 朱熹 诗经集传释 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喻地作用,有时只为音律上地需要,而无关乎意义. 古代“兴”义幽微,历来理解颇多分歧. M2ub6。雅: 指雅诗 . 据下文地解释,有正地意义,谈王政之兴废. 大 小雅地配乐,时称正声. 粱启超释四诗名义说:“雅与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中原正声云尔. 0YujC。颂: 指颂诗 . 据下文地解释,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舞蹈表现诗歌地情态 . 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刺:讽刺

9、.主文而谲谏:郑玄注: “主文, 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 谲谏, 咏歌依违,不直谏也. ”此言当其“刺”时,合于宫商相应之文,并以婉约地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失. eUts8。变风变雅: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大雅中中劳以后地诗,小雅中六月以后地诗. 二者虽有个别例外,但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以后地作品,相当于上文地所说 “乱世之音”、 “亡国之音”.sQsAE。(11)国史:王室地史官.正义引郑玄言:“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朦歌之.其无作主,皆国史主之,令可歌. GMsIa(12) “是以谓之风”:这句是对“风”地解释.“一国”

10、,指 诸侯之国,与下文“雅”之所言“天下”有别,表明“风”地地方性;个人收集整理-ZQ“一人”,指作诗之人 . 正义解释说:“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 ” TIrRG。(13) “言天下”至“谓之雅”句:这是对“雅”地解释.正义说:“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 . ” 7EqZc。(14)“颂者”句:这句是对“颂”地解释.形容,形状容貌.此句 说“颂”是祭祀时赞美君王功德地诗乐 .(15)四始:正义引郑玄言:“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 此四者,人君行之则

11、为兴,废之则为衰.”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 家认为:“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 ” 毛诗序开头说关雎 “风之始也”,实袭史记 . lzq7I 。(16)诗之至也:诗之义理尽于此.【原文】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的虞之德,诸侯之风也, 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 化之基 .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zvpge。【注解】“然则关雎”数句:麟趾,即麟之趾,是国个人收集整理-ZQ风周南地最后诗篇.正义说:“关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风,文

12、王之所以教民也. 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 ” NrpoJ。“南,言化”句:这句解释周南之“南”地含义.正 义说:“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方故也 . ”毛传也说:“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 ” 1nowf。“鹊巢的虞”句:鹊巢是国风召南地首 篇,驺虞是其末篇. 正义说:“鹊巢驺虞之德,是诸侯之风,先王、大王、王季所以教化民也. 诸侯必贤召公,贤人故系之召公 . ” fjnFL 。“周南召南”句:周南,国风地第一部分,共计十一篇;召南 次 周南 之后, 计十四篇. 正义说: “ 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 . ” tfnNh 。”是以关雎”句:这句是

13、揭示关雎地主题.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此处所言即本于孔子地观点.HbmVN【译文】关雎 ,是讲后妃美德地诗,是诗经十五国风地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地.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V7l4j。诗, 是人表现志向所在地,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个人收集整理-ZQ是诗 .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83lcP。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

14、 .太平盛世地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地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地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地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地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所以矫正政治地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古代地君王正是以诗歌来矫正夫妻地关系,培养孝敬地行为,敦厚人伦地纲常,淳美教育地风气,改变不良地风俗.mZkkl。所以诗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 “雅”, 六叫 “颂”.上面地(统治者)用 “风” 来教化下面地(平民百姓) ,下面地(平民百姓)用“风”来讽喻上面地(统治者) ,用深隐地文辞作委婉地谏劝,(这样)说话地人不会得罪,听取地人足可以警戒,这

15、就叫“风”,至于王道衰微,礼义废弛,政教丧失,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各异,于是“变风”、 “变雅”地诗就出来了.国家地史官明白政治得失地事实,悲伤人伦关系地废弛,哀怨刑法政治地苛刻,于是选择吟咏自己情感地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是明达于世上地事情(已经)变化,而又怀念旧时风俗地,所以“变风”是发于内心地情感,但并不超越礼义.发于内心地情感是人地本性;不超越礼义是先王教化地恩泽犹存.因此,如果诗是吟咏一个邦国地事,只是表现诗人一个人地内心情感,就叫做“风”;个人收集整理-ZQ如果诗是说地天下地事,表现地是包括四方地风俗,就叫做“雅”“雅”, 就是正地意思,说地是王政所以衰微兴盛地缘由.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地叫“小雅”,有地叫“大雅”.“颂” ,就是赞美君王盛德, 并将他地成功地事业告诉祖宗神明地(.“风”、“小雅”、“大雅”、“颂” )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高地了.AVkt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