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苏教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553208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X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2X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X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X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苏教版.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选教育(教学反思参考3)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 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 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

2、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这一环节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学生对“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个字读厚起来,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有效整合利用,拓展教材。 教学诗歌不仅展示了写作背景和陆游生平,在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诗意,明白诗理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将教学引向了新的语言链接与积累: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本诗的教学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导入,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合理地拓展延伸,这让我认识到:教者合理地开发与组织教学资源是教好一首诗的基本保障;课堂上,教者对资源的恰到好处的利用更是对教学资源价

3、值的有效提升。 3、 始终关注诵读,读中提升。 古诗诵读应有层次:初始读通,读出节奏;继而读出情感;最高层次是读出诗味,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深刻,朗读方能到位;指导得当,学生才能悟到方法。如在学生理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之后,我请一名同学朗读,我听出来她特意强调了“老”和“工夫”这两个词。这不是很好的教学契机吗?我在赞美她读得好的同时请她说说重读这两个词的原因,学生对做学问的“孜孜不倦”和“持之以恒”又一次加深了理解,接下来的朗读真是有滋有味。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说的是半亩方塘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出来。看到这种景象,诗人联想到两句“问渠哪得清

4、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整首诗的字面上没有提到读书,那半亩方塘和读书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我分两步进行:1.紧扣诗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诗意。在听录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鉴”“徘徊”“清”“如许”“为”自学,借助插图,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感知池水的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我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从短短的几句诗中感受到诗所描写的意境美。2.巧设疑问,突破难点。诗意理解后,我让同学们把诗题齐读两遍,启发学生质疑。 观书有感通篇的暗喻,学生能够从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到深刻的道理,的确很难。学生的机械的回答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点,而是学生思维的新起点。教者抓住这个起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文中寻找表象的依据,让学生的理解有理有据,这样就更有助于学生领悟古诗所传达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