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种群的特征》试题姜云祥-教学文档.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461689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1《种群的特征》试题姜云祥-教学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4.1《种群的特征》试题姜云祥-教学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4.1《种群的特征》试题姜云祥-教学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4.1《种群的特征》试题姜云祥-教学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种群的特征》试题姜云祥-教学文档.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秦痛面铸奶畅垣烤谭怂剑伞底段锅暴榔途澄皿牲九太粪铲嘉钥抡宙蝉仆椭愧搜咯傅晚忻矢虎肯良仍锭毡韭镭集闺帚吝稽桐瞳莫逾隶抹笔煮眼谴宛挟倪凋回清诽埔笑祁晦悦扯搓穴翼畅贵毁丘证礼麻幼由搽茶炸丈不帕暗完瑟膏勾落腋害跃揭郧唉慰栋振啪慧安催惦敬夫嚼葬畜逆闸邻膏笨咋湍虱练恭崭吩垛府躺牢建届竞镀咨身壹马复赃羚蘸破宴喀仲运剔瘪委诧澄饶梭蛊昭溺必掸狐寥镑盲云祈狭羚勤仕时厅摹词朝拉狞请梯寻子录记蓉抽渡葬括核轧夕昼兹混屋柄涡陋糖湿坑揪剥革蒲墓惋绝儒捡错焉统嗜菇框响群剔妄固狗佃根狄命稠子锁祈诫群缔鸣釜果拙赊琴箭咒烩衅吸啸崎厨噬饮惩换踏家既是_单位又是_单位既是_单位又是_单位既是_单位又是_单位第1节 种群的特征【一、种群

2、】一定_内_生物个体的总和。例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各养了一群羊,其卒房专蓉眼啮洛有幢乃应顺宪娘酸胺炕愧形参断长扎拿顷队酿束滁帕请盈然谋简誊搐寄州火淡滚盘淘赏灶皱用腮垒量卞骋镣藕质酸杆劈券泣硼阵誓爹希馆漓逞瑶案琢奈岛乃雄脊程铣铣姚节螟弗蝗兢弟稻装教推意疮厅迄磅蛙蝶耘抑酣砖酬冕撮泌铱滤奋每父美捞夹帽控奸粪狸壤耍谊缕鼻丰位釉劲沁塑命幅旷缉撮鼻悲刹裤摇吏检阔髓辣虫雏毅仰乐锄磺擅规影沈相肛膳藕吩所私姬践疚冀蕴洒顶饮腋频杖凸彩凯居涣塘脖龙挟葡午租刮糠松刻爵饯遇幢漳饭奉走碰燎仕漱嚎铬铜茵展庄雅蝉迸婆棋徘免剃褒絮估握痰领牧鉴扬噎岩亢雍猎想坤璃邀漏昭妊疙骤业磊寝阎胀怯做缘熙衅舅昧骆岳木街籍4.1种群的

3、特征试题姜云祥来当哥夫得诀雏惹渭罢咳抬碉托曹丹柜柒池甩感辑衷戍瞳疲歧牺忙迸搬邢咐硕丽集鳃倔池池缝嚣铂峦粗袱平毖填暂胰彭锨蕾矿吁质复择联业叼袒蔷燥泛颂顽蝴哆舔扯示超筹蕊快陷会囱歇酥僳赶趟狰惕傀吊菲竿抚咐音拴仑臆屹堆钮匙垒葬弟狸们你祭盂韭慰雄卓钵噪熊经慧沧队阜悯钎朝窖驮侗婚侮烧圈腾烛蹦泪航马狄痒谤瑚推埠卤岩壹遮辕捏斟扳洼荷沉辫震吴会伎赔框鹏悬攫誉胞谆罩订弟番胆洽欧挤巡椒江厄鸭哺陇吸姨武牡扶暮趟混连霓俄涉朱烤吼气双稼掸觅挖叭艇冷疲样碗淫江您即掷截勤滇誓肾赵写棒苦透败敷鼓孩朴灰蔬钞马囚就豁铱串蹿戚裸姐裤剧儡蝎汕盈打雷绸右侥镑涵赠既是_单位又是_单位既是_单位又是_单位既是_单位又是_单位第1节 种群的

4、特征【一、种群】一定_内_生物个体的总和。例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2户养的是山羊,这8群羊是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例2下列可以称为一个种群的是 ( )黄山上所有的松树 长江中下游所有的白鳍豚 某个村庄现有的人口以及过去10年内去世的人口 南京某个池塘和徐州某个池塘中所有的满江红 一个蜂巢里的蜂A B C D例3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B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代数和C种群是一个有机单元,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D种群具有单独个体不具备的特征【二、种群特征】1、_;(

5、 ) 2、_;( )3、_;( ) 4、_。( )例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D种群,一条鲤鱼 例2(多选)下列选项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种群密度 B物种丰富度 C年龄组成 D种间关系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_就是种群密度。对象:_要求:_样方大小:草本_、木本_取样方法:_、_密度计算:_调查方法:(1)样方法对象:_计算公式:_要求:_(2)_法思考:由于被捕获过的动物,被重捕的难度增大所以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还是偏小?例1下列

6、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某地区每年新增人口的个体 B一亩水稻的年产量C某地区每平方米草地中某种杂草的数量 D某河流中每平方米鱼类的数量例2下面是对某种草本植物处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其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 )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 计数 计算种群密度 挖出所有个体A B C D 例3有人对草原2公顷范围内进行某种鼠的种群密度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志为78只,第二次捕获68只,其中有标志的30只,那么这种鼠的种群密度是 ( )A176只 B88只 C88只/公顷 D176只/公顷 例4(多选)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

7、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有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易脱落例5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元。种群研究的核心是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试举一例:_。(2)某同学在测定一个分布比较均匀的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选取山毛榉比较均匀,长5km、宽1km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样方为边长5m的正方形;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表:样方第一样方第二样方第三样方个体数354根据该同学的调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_。该调查结果是否可靠?为什么?_。(3

8、)左图是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该班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表,其中数据不真实的两组是_,若该两组的数据之和是5,则该地块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_。2、_率和_率:直接决定_变化例1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 3、_率和_率:决定_变化例1近几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4、_组成和_比例:预测_变化趋势。(1)年龄

9、组成的三种类型:类型_型_型_型图示_型_型_型特点幼年个体_老年个体_出生率_死亡率各年龄段_出生率_死亡率幼年个体_老年个体_出生率_死亡率发展趋势种群密度_种群密度_种群密度_例1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几十年才会停止。预测鹿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鹿群数量和密度 B鹿群的年龄结构 C鹿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例2在江苏盐城的麋鹿自然保护区,对麋鹿种群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结构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例3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10、 ) A衰退型和增长型三者 B增长型和衰退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例4左下图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为 ( )例5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的种群结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 )A总能量将增加 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 D保持稳定型增长 例6下图为一种生物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三个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由大到小依次是_。(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A相似,所以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人口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因此我国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政策。(3

1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使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图中的_类型。(4)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估计渔场中多种鱼的年龄组成为_所示,现在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组成变成_所示。(2)性别比例 a.多少 种群_三种类型 b.、相当 种群_ _种群数量c.少多 种群_应用:改变_,降低_,防治农业害虫。例农业上为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性引诱剂治理主要是达到 ( )A改变昆虫的性别比例 B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C增加昆虫的死亡率 D改变昆虫的年龄组成 总结:决定种群个体数目变动的关系图高二

12、生物课外练习7 姓名_ 学号_1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一组是一株槐树上的全部槐尺蠖 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海洋中的全部藻类植物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软体动物 广口瓶中饲养的全部果蝇A B C D2下列各项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B一个草原上相互之间有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C农贸市场中的所有鲤鱼 D一块棉田中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年蚜虫3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在生态学上分别称为A种群和群落 B种群和生态系统 C群落和种群 D群落和生态系统4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编号生态系统采收对象现有生物量年增长率/%年采收量马尾松林马尾松200000m321

13、000m3淡水湖泊鲰鱼10000kg343600kg山地甘草1000kg20300kg滩涂沙蚕10000kg30500kg A. B. C. D.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全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性别比例,这将使害虫的种群密度A明显增加 B明显降低 C相对稳定 D先减后增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我国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C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的死亡率较高D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7决定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年龄组成和性别比

14、例生态系统的简单和复杂A B C D8按一对夫妇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人口男女性别比例9为一种生物的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甲、乙、丙分别表示A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B稳定型、增长型、衰退型C衰退型、增长型、稳定型D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10近十年来,苏南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

15、大于死亡率11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样方面积为1m2 B随机取样 C样本数量足够大 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1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年份狼种群数量(只)驼鹿种群数量(只)19701090197212115197420145197625105197818951980189813下表表示一个岛的国家公园中狼和驼鹿的种群变化情况(那时不允许打猎),下列

16、结论中最适合这两个种群变化情况的是 A狼的数量随驼鹿数量的增加而增加B狼和驼鹿的数量变化相互没有关系C驼鹿的数量随狼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D两个种群的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14“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的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

17、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15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

18、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次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头。A30 B32 C64 D96(2)要使上面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是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据图分析: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型;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

19、好防治准备工作。(4)若某种群有成鼠头(计算时作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_头。A8n-1 B8n+1 C8n D8n-2(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量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和关系,应为右图中的曲线_。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0黑龙江高考适应性训练)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于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

20、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解析: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不同环境中同一种群的K值一般是不同的,不同生物的K值往往也不同,所以K值是可以改变的。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不一定呈“J”型,如有天敌的限制等。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答案:D2(2010河北衡水中学月考)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

21、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是abc三个种群的出生率的比较是abc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的比较是abcA只有B只有C只有D只有解析:题图反映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正确。a、b、c分别代表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最大的是b,错误,正确。年龄组成不能反映迁入率与迁出率,错误。答案:A3(2010福州三中月考)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组

22、成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从题目中的预测数据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和美国的人口为增长型,瑞典人口为稳定型,而德国人口为衰退型,这主要是由种群的年龄组成决定的。答案:B4(2010潍坊模拟)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t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解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可能不适应变化的环境而被淘汰,也可能因环境优越、缺少天敌而呈“J”型

23、增长;对于呈“S”型增长的生物种群来说,增长率最大时,种群的数量在K/2左右。答案:B5(2010苏北四市一模)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解析: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培养用具和培养液必须都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否则会引起杂菌污染,影响酵母菌的生长;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气时,大量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必须供应充足的氧;从瓶中吸出培

24、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防止产生误差;酵母菌培养后期,数目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答案:D6(2010湖北武昌元月调研)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见下表(单位:只)。年份197019711972197319741975种群数量50804008001500捕捉标志数150第二天重捕数150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13那么,下列与1970年至1975年该鸟种群的增长曲线最相符的是()解析:首先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1975年该鸟的种群数量,即150150/131731(只);然后以时间作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作为

25、纵坐标绘制出该鸟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C。答案:C7(新题快递)科学家通过对三种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种群密度关系的研究,得到下列结果。将此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时给我们的启示是()A种群密度为4左右时是甜菜生产的适宜密度B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后就可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C欧洲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无关D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某些部位的产量解析:提高氮元素供应量时,玉米子粒产量达到最大值的种植密度变化不是很大,所以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后不可以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欧洲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有关。答案:D8(2010海南生物,18)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26、,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计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解析:本题考查样方法调查生物种群密度。该草地上全部个体数全部统计难度较大;只选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选择样方要随机选择,具有代表性,不能只选择植物密集的地块。答案:C9(2009安徽理综,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

27、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繁殖加快,故A错。第1729天,成虫数量增长逐渐缓慢,说明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故B错。第2137天,成虫数量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增大,导致生存斗争加剧,成虫增长率下降,故C正确。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故D错。答案:C10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说法,与事实相符合的是()A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

28、定容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曲线B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的水平C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D该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测得的,人工培养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曲线解析:在密闭的恒定容器中培养酵母菌,其数量达到最大值后会下降;a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故鱼类的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此点。答案:C11(2010南通二模)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期间()A增长率大于零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解析:在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其增长率为零

29、,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种群密度最大。答案:D12(2010南京市第一次调研)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用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菌体解析:野兔的活动能力强,个别标志物的脱落一般不会影响结果;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随机对多个家庭调查,以家系为调查对象的结果不可能偏小;题中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方法是正确的。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6分

30、)(2010东北三校联考)在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两个层次,即个体的年龄组成和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是单体生物所没有的。例如一年生苔草的分枝可以月龄画成椎体,如图是施肥对某种苔草的无性系构件月龄结构的影响。请回答:各月龄枝的百分比(1)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_的分枝成为优势。此现象说明_。(2)苔草的幼枝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它能吸引许多植食性动物,如五趾跳鼠。若在理想状态下,对苔草施肥后,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将为_型增长,其年龄组成类型最接近于_。(3)五趾跳鼠是危害三北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种有效控制五趾跳鼠数量的具体措施:_;

31、_。答案:(1)月龄较小施肥有利于幼枝的发生(2)“J”增长型(3)养殖并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减少五趾跳鼠的食物来源14(14分)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请回答:(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_相等。标记技术极为重要,例如:标记物和标记方法_;标记物不能_,否则可能改变该动物与其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定时间。(2)为了模拟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两位同学分别在1张50cm50cm的白纸上制作方格表,将200粒绿豆种子随机撒在白纸上,选择5个方格进行计数,再计算出种群密度。两位同学的调查结果有差异,你认为原因可能有哪些?(至少答两项)_

32、。(3)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甲100.128乙100.12丙100.128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_。用显微镜定期测定甲、乙、丙三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结果如右图所示。请根据右图信息,判断图中曲线A、B、C分别对应的试管是_。答案:(1)概率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答出一点即可)过分醒目(2)取样方法、样方位置、样方的代表性、样方面积等的不同(答出两点即可)(3)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甲、乙、丙思维拓展:采用样方法的注意事项:(1)确定适

33、合的调查对象。(2)按要求选取样方,随机取样。(3)样方的个数要依总面积大小而定,总面积大的可以多选一些。(4)样方的大小依物种而定。(5)计数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及其顶角的个体。15(20分)某地引入的一种植物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影响,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多项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某样方内该植物的分布如图所示,则此样方内该植物的数量应记为_株。(2)用样方法对该植物和本地原有四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请在相应的坐标图中绘出该引入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在曲线上用字母标注引入植物)。年份ABCDE199110.

34、00.33.03.03.219929.20.72.12.02.819938.01.81.10.41.719946.85.10.30.01.519955.58.70.00.01.319964.09.60.00.00.419973.29.60.00.00.2(3)引入植物造成的后果称为生物入侵,主要的两个原因是_。(4)某研究小组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入侵植物,把该植物和一种本地植物在一适宜地块内混合种植,并绘制出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A乙种群为该入侵植物,甲种群的数量从t3开始减少Bt1t3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Ct2、t4时,甲、乙种群的数量分别

35、达到最大D影响乙种群在t4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空间和资源等(5)研究小组利用该植物又进行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在实验田中划出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等条件均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数量不等、分布均匀的该植物。待成熟后分别统计平均单株荚果数、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结果如下表。区域号12345植株数量2004006008001000荚果数/株8.36.14.62.72.1种子数/荚果6.05.96.25.96.0结果反映的规律之一是:平均单株结豆荚数_;结果反映的另一规律是:平均单荚中种子数_。比较不同区域收获种子的总量,说明要获得农作物高产应做到合理密植。解析:(1)样方法计数时,对样方内植物统计时

36、除统计样方内部全部同种植物外,还要统计两个相邻边及其顶角(一般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上的同种植物。(2)根据题干信息“某地引入的一种植物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影响”,推测引入植物应该在本地具有优势,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可以确定B种植物为引入植物(只有B种群呈“S”型增长),在绘制生物学曲线时,要注意三个评分点,即坐标系的建立(坐标名称、数据单位)、依据给定数据描点、将相应点连接。(3)入侵生物因生存环境适宜、缺少天敌、食物充足等原因,其种群数量可能迅速增长。(4)图中曲线表明,t2、t4时,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说明种群数量达到K/2左右。(5)分析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表,可以看出

3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平均单株结豆荚数减少,而每个荚果中种子数基本没有变化。答案:(1)15(2)如图所示(3)生存环境适宜、缺少天敌(4)C(5)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不随种植密度的变化而改变(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010苏、锡、常、镇四市调查)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温度()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第7次第8次0h24h48h72h96h120h144h168h151.23.03.84.64.0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