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授课.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46299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刚经讲义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授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金刚经讲义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授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金刚经讲义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授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金刚经讲义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授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金刚经讲义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授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金刚经金刚经选读选读王雷泉王雷泉一、一、一、一、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题解题解题解题解二、二、二、二、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的主要思想的主要思想的主要思想的主要思想三、三、三、三、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对中国文化的对中国文化的对中国文化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影响影响影响附附附附1 1: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全文标点及全文标点及全文标点及全文标点及简注简注简注简注附附附附2 2:思考题:思考题:思考题:思考题附附附附3 3:参考书目:参考书目:参考书目:参考书目2一、一、金刚经金刚经题解题解 释释“金刚金刚”释释“般若般若”释释“波罗蜜波罗蜜”金刚经金刚经译本及注疏译本及注疏金刚经金刚经的

2、科判结构的科判结构附明成祖:附明成祖:御制金刚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大英博物馆所收藏的大英博物馆所收藏的金刚经金刚经是最引人注是最引人注目的海外中国流失文物之一,它于目的海外中国流失文物之一,它于1900年年被英国人斯坦因从敦煌所骗购。印刷于公元被英国人斯坦因从敦煌所骗购。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年的金刚经金刚经被认为是世界上保存的被认为是世界上保存的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3释释释释“金刚金刚金刚金刚”一、一、一、一、以金刚为喻,喻般若之法以金刚为喻,喻般若之法以金刚为喻,喻般若之法以金刚为喻,喻般若之法。金刚,指能破一切,却不受。金刚,

3、指能破一切,却不受。金刚,指能破一切,却不受。金刚,指能破一切,却不受任何东西所影响。喻般若智慧坚固不变,纵然世间万物瞬息任何东西所影响。喻般若智慧坚固不变,纵然世间万物瞬息任何东西所影响。喻般若智慧坚固不变,纵然世间万物瞬息任何东西所影响。喻般若智慧坚固不变,纵然世间万物瞬息万变,然而心不执著,不受任何现象所左右而动摇。同时,万变,然而心不执著,不受任何现象所左右而动摇。同时,万变,然而心不执著,不受任何现象所左右而动摇。同时,万变,然而心不执著,不受任何现象所左右而动摇。同时,此智慧强大的力量像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斥各种分别戏此智慧强大的力量像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斥各种分别戏此智慧强大

4、的力量像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斥各种分别戏此智慧强大的力量像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斥各种分别戏论的烦恼染法。论的烦恼染法。论的烦恼染法。论的烦恼染法。二、二、二、二、以般若为能断的智慧,金刚为所断的烦恼以般若为能断的智慧,金刚为所断的烦恼以般若为能断的智慧,金刚为所断的烦恼以般若为能断的智慧,金刚为所断的烦恼。唐译者玄奘。唐译者玄奘。唐译者玄奘。唐译者玄奘法师曰:法师曰:法师曰:法师曰:“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烦恼类如金刚。唯此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烦恼类如金刚。唯此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烦恼类如金刚。唯此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烦恼类如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欲明能除断,故云能断金

5、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诠无分别慧,乃欲明能除断,故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诠无分别慧,乃欲明能除断,故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诠无分别慧,乃欲明能除断,故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多经。多经。多经。”三、三、三、三、比如金刚神手中所拿的比如金刚神手中所拿的比如金刚神手中所拿的比如金刚神手中所拿的“金刚杵金刚杵金刚杵金刚杵”,以喻菩萨根本智亲,以喻菩萨根本智亲,以喻菩萨根本智亲,以喻菩萨根本智亲证真如的无相无分别的清净般若智证真如的无相无分别的清净般若智证真如的无相无分别的清净般若智证真如的无相无分别的清净般若智。唐译唐译唐译唐译“能断金刚般若能断金刚般若能断金刚般若能断金刚般若”,属,属,属,属直译

6、直译直译直译;秦译;秦译;秦译;秦译“金刚般若金刚般若金刚般若金刚般若”,是把是把是把是把“能断能断能断能断”的意义含入的意义含入的意义含入的意义含入“金刚金刚金刚金刚”里面,属于里面,属于里面,属于里面,属于意译意译意译意译。以上三种说法,以金刚比喻般若的道理最为直捷了当,也以上三种说法,以金刚比喻般若的道理最为直捷了当,也以上三种说法,以金刚比喻般若的道理最为直捷了当,也以上三种说法,以金刚比喻般若的道理最为直捷了当,也最为通俗易晓。最为通俗易晓。最为通俗易晓。最为通俗易晓。4释释释释“般若般若般若般若”般若般若般若般若(PrajnPrajnPrajnPrajn),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

7、显现之),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绝对完绝对完绝对完绝对完全的智慧全的智慧全的智慧全的智慧”。小乘的戒定慧三学,大乘的六度,皆以般若为。小乘的戒定慧三学,大乘的六度,皆以般若为。小乘的戒定慧三学,大乘的六度,皆以般若为。小乘的戒定慧三学,大乘的六度,皆以般若为首。般若非世俗智慧可以尽其义,当理解为首。般若非世俗智慧可以尽其义,当理解为首。般若非世俗智慧可以尽其义,当理解为首。般若非世俗智慧可以尽其义,当理解为“通达世间法,通达世间法,通达世间法,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不执取于法的大智慧出世间法,圆融

8、无碍,恰到好处,不执取于法的大智慧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不执取于法的大智慧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不执取于法的大智慧”。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与不共般若 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大乘菩萨所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大乘菩萨所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大乘菩萨所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大乘菩萨所说之般若。三种般若三种般若三种般若三种般若 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以般若智慧所观

9、照的世界绝对之真相。实相即以般若智慧所观照的世界绝对之真相。实相即以般若智慧所观照的世界绝对之真相。实相即以般若智慧所观照的世界绝对之真相。实相即无相,超越一切现象和语言文字,但又不离一切现象。无相,超越一切现象和语言文字,但又不离一切现象。无相,超越一切现象和语言文字,但又不离一切现象。无相,超越一切现象和语言文字,但又不离一切现象。观照般若观照般若观照般若观照般若主观上能观察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即主观上能观察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即主观上能观察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即主观上能观察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即用佛法的观点,如实观察我们的生活环境及身心世界,体证用佛法的观点,如实

10、观察我们的生活环境及身心世界,体证用佛法的观点,如实观察我们的生活环境及身心世界,体证用佛法的观点,如实观察我们的生活环境及身心世界,体证一切皆空的智慧。一切皆空的智慧。一切皆空的智慧。一切皆空的智慧。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文字般若以文字语言阐述实相、观照般若,用来说明苦、以文字语言阐述实相、观照般若,用来说明苦、以文字语言阐述实相、观照般若,用来说明苦、以文字语言阐述实相、观照般若,用来说明苦、空、无常、无我等道理的一切经典,都叫作文字般若。空、无常、无我等道理的一切经典,都叫作文字般若。空、无常、无我等道理的一切经典,都叫作文字般若。空、无常、无我等道理的一切经典,都叫作文字般若。5三般

11、若与闻思修三慧三般若与闻思修三慧三般若与闻思修三慧三般若与闻思修三慧 为证入解脱境界所必须具备的三种宗教智慧:为证入解脱境界所必须具备的三种宗教智慧:为证入解脱境界所必须具备的三种宗教智慧:为证入解脱境界所必须具备的三种宗教智慧:闻慧闻慧闻慧闻慧指由听闻对佛法正确的理解,指由听闻对佛法正确的理解,指由听闻对佛法正确的理解,指由听闻对佛法正确的理解,思慧思慧思慧思慧指由思惟对于佛法的正确思考,指由思惟对于佛法的正确思考,指由思惟对于佛法的正确思考,指由思惟对于佛法的正确思考,修慧修慧修慧修慧指由禅定引发的无漏慧。指由禅定引发的无漏慧。指由禅定引发的无漏慧。指由禅定引发的无漏慧。关于三慧与大乘三般

12、若的关系,印顺法师说:关于三慧与大乘三般若的关系,印顺法师说:关于三慧与大乘三般若的关系,印顺法师说:关于三慧与大乘三般若的关系,印顺法师说:初学般若,应先于文教听闻、受持,以闻思慧为主。经初学般若,应先于文教听闻、受持,以闻思慧为主。经初学般若,应先于文教听闻、受持,以闻思慧为主。经初学般若,应先于文教听闻、受持,以闻思慧为主。经合理的思考、明达,进而摄心以观察缘起无自性,即观合理的思考、明达,进而摄心以观察缘起无自性,即观合理的思考、明达,进而摄心以观察缘起无自性,即观合理的思考、明达,进而摄心以观察缘起无自性,即观照般若,以思修慧为主。如得离一切妄想戏论,现觉实照般若,以思修慧为主。如得

13、离一切妄想戏论,现觉实照般若,以思修慧为主。如得离一切妄想戏论,现觉实照般若,以思修慧为主。如得离一切妄想戏论,现觉实相,即实相般若了。这三者,同明般若而各有所重,如相,即实相般若了。这三者,同明般若而各有所重,如相,即实相般若了。这三者,同明般若而各有所重,如相,即实相般若了。这三者,同明般若而各有所重,如意在实相,即能所并寂而非名言思惟可及。如意在观慧,意在实相,即能所并寂而非名言思惟可及。如意在观慧,意在实相,即能所并寂而非名言思惟可及。如意在观慧,意在实相,即能所并寂而非名言思惟可及。如意在观慧,即依境成观,以离相无住的相应为宗。如意在文字,即即依境成观,以离相无住的相应为宗。如意在文

14、字,即即依境成观,以离相无住的相应为宗。如意在文字,即即依境成观,以离相无住的相应为宗。如意在文字,即重在安立二谛,抉择空有。重在安立二谛,抉择空有。重在安立二谛,抉择空有。重在安立二谛,抉择空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悬论悬论悬论悬论)6 梵文梵文梵文梵文pramitpramit的音译,的音译,的音译,的音译,意译为度、到达彼岸,指超越生意译为度、到达彼岸,指超越生意译为度、到达彼岸,指超越生意译为度、到达彼岸,指超越生死而达永恒安乐的涅槃彼岸。死而达永恒安乐的涅槃彼岸。死而达永恒安乐的涅槃彼岸。死而达永恒安乐的涅槃彼岸。般若波罗蜜

15、意即乘般若智慧之舟,般若波罗蜜,意即乘般若智慧之舟,般若波罗蜜,意即乘般若智慧之舟,般若波罗蜜,意即乘般若智慧之舟,超越生死的苦难,超越生死的苦难,超越生死的苦难,超越生死的苦难,自迷界之生死此岸,自迷界之生死此岸,自迷界之生死此岸,自迷界之生死此岸,渡过生死的大海,渡过生死的大海,渡过生死的大海,渡过生死的大海,抵达悟界之涅槃抵达悟界之涅槃抵达悟界之涅槃抵达悟界之涅槃彼岸,而彼岸,而彼岸,而彼岸,而得到解脱得到解脱得到解脱得到解脱。声闻、缘觉所得般若,因其唯求个体尽速趣向涅槃,不声闻、缘觉所得般若,因其唯求个体尽速趣向涅槃,不声闻、缘觉所得般若,因其唯求个体尽速趣向涅槃,不声闻、缘觉所得般

16、若,因其唯求个体尽速趣向涅槃,不求智之边际,故未能得波罗蜜,即不是完全究竟的智慧。求智之边际,故未能得波罗蜜,即不是完全究竟的智慧。求智之边际,故未能得波罗蜜,即不是完全究竟的智慧。求智之边际,故未能得波罗蜜,即不是完全究竟的智慧。唯菩萨求一切智,遂到彼岸,故名之为具足般若波罗蜜。唯菩萨求一切智,遂到彼岸,故名之为具足般若波罗蜜。唯菩萨求一切智,遂到彼岸,故名之为具足般若波罗蜜。唯菩萨求一切智,遂到彼岸,故名之为具足般若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中,六波罗蜜中,六波罗蜜

17、中,六波罗蜜中,“般若般若般若般若”为最重要的一度,是一切大乘修行法门赖以滋生为最重要的一度,是一切大乘修行法门赖以滋生为最重要的一度,是一切大乘修行法门赖以滋生为最重要的一度,是一切大乘修行法门赖以滋生的本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的本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的本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的本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如果没有般若的指如果没有般若的指如果没有般若的指如果没有般若的指导,之前的五种波罗蜜只是世间善法,不是究竟的佛法。导,之前的五种波罗蜜只是世间善法,不是究竟的佛法。导,之前的五种波罗蜜只是世间善法,不是究竟的佛法。导,之前的五种波罗蜜只是世间善法,不是究竟的佛法。金刚

18、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以像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以像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以像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以像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安乐的究竟归宿。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安乐的究竟归宿。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安乐的究竟归宿。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安乐的究竟归宿。释释释释“波罗蜜波罗蜜波罗蜜波罗蜜”7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的成立及译本的成立及译本的成立及译本的成立及译本 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依成立时间可分三个阶段:依成立时间可分三个阶段:依成立时间可分三个阶段:依成立时间可分三个阶段:小品小品小品小品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道行般若经道行般若

19、经道行般若经道行般若经属之;属之;属之;属之;中品中品中品中品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放光般若经放光般若经放光般若经放光般若经属之;属之;属之;属之;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大般若经,集合了每一个时代的,集合了每一个时代的,集合了每一个时代的,集合了每一个时代的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原原原原始、中品,以及最后出现的大品始、中品,以及最后出现的大品始、中品,以及最后出现的大品始、中品,以及最后出现的大品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都包括在内,都包括在内,都包括在内,都包括在内,例如例如例如例如文殊般若经文殊般若经文殊般若经文殊般若经相当于相当于相当于相当于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第七会

20、的第七会,的第七会,的第七会,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相当于相当于相当于相当于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第九会的第九会的第九会的第九会。从晋朝的罗什三藏到唐朝的义净三藏,短短三百年之间,这从晋朝的罗什三藏到唐朝的义净三藏,短短三百年之间,这从晋朝的罗什三藏到唐朝的义净三藏,短短三百年之间,这从晋朝的罗什三藏到唐朝的义净三藏,短短三百年之间,这部经在中国出现了六种译本,而且全是名家之作。部经在中国出现了六种译本,而且全是名家之作。部经在中国出现了六种译本,而且全是名家之作。部经在中国出现了六种译本,而且全是名家之作。1.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

21、经,姚秦鸠摩罗什(,姚秦鸠摩罗什(,姚秦鸠摩罗什(,姚秦鸠摩罗什(344344413413或或或或350350409409)译)译)译)译2.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北魏菩提流支(,北魏菩提流支(,北魏菩提流支(,北魏菩提流支(508508至洛阳)译至洛阳)译至洛阳)译至洛阳)译3.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陈真谛(,陈真谛(,陈真谛(,陈真谛(499499569569)译)译)译)译4.4.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隋达磨笈多(?,隋达磨笈多(?,

22、隋达磨笈多(?,隋达磨笈多(?619619)译)译)译)译5.5.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唐玄奘(,唐玄奘(,唐玄奘(602602664664)译)译)译)译6.6.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义净(,唐义净(,唐义净(,唐义净(635635713713)译)译)译)译 在这六个译本中,鸠摩罗什译本最受中国佛教僧俗的喜爱。在这六个译本中,鸠摩罗什译本最受中国佛教僧俗的喜爱。在这六个译本中,鸠摩罗什译本最受中国佛教僧俗的喜爱。在这六个译本中,鸠摩罗什译本最受中国佛教僧俗的喜

23、爱。8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的注疏的注疏的注疏的注疏 中国和印度对中国和印度对中国和印度对中国和印度对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的解释相当多,计有:的解释相当多,计有:的解释相当多,计有:的解释相当多,计有:(一)印度有无著造(一)印度有无著造(一)印度有无著造(一)印度有无著造金刚般若论金刚般若论金刚般若论金刚般若论二卷、二卷、二卷、二卷、金刚般若波金刚般若波金刚般若波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罗蜜经论罗蜜经论罗蜜经论三卷,天亲造三卷,天亲造三卷,天亲造三卷,天亲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三卷。三卷。三卷。无著是印度非常伟大的一位论师,著有无著是

24、印度非常伟大的一位论师,著有无著是印度非常伟大的一位论师,著有无著是印度非常伟大的一位论师,著有摄大乘论摄大乘论摄大乘论摄大乘论,这,这,这,这是唯识宗早期的一部重要论典。天亲则是无著的亲生弟弟,是唯识宗早期的一部重要论典。天亲则是无著的亲生弟弟,是唯识宗早期的一部重要论典。天亲则是无著的亲生弟弟,是唯识宗早期的一部重要论典。天亲则是无著的亲生弟弟,也是唯识宗的大师,写有也是唯识宗的大师,写有也是唯识宗的大师,写有也是唯识宗的大师,写有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颂及及及及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后有人释为,后有人释为,后有人释为,后有人释为唯识三十论唯识三十论唯识

25、三十论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二十论,玄奘,玄奘,玄奘,玄奘大师将其带回中国,加以综合整理,翻译成大师将其带回中国,加以综合整理,翻译成大师将其带回中国,加以综合整理,翻译成大师将其带回中国,加以综合整理,翻译成成唯识论成唯识论成唯识论成唯识论。(二)中国汉文注(二)中国汉文注(二)中国汉文注(二)中国汉文注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者,自晋之僧肇、隋之吉藏,者,自晋之僧肇、隋之吉藏,者,自晋之僧肇、隋之吉藏,者,自晋之僧肇、隋之吉藏,迄于清之俞樾,所著注释收于迄于清之俞樾,所著注释收于迄于清之俞樾,所著注释收于迄于清之俞樾,所著注释收于卍续藏经卍续藏经卍续藏经卍续藏经中者

26、共四十中者,共四十中者,共四十中者,共四十三种。三种。三种。三种。至清道光年间,连同民间宗教的乩书,至清道光年间,连同民间宗教的乩书,至清道光年间,连同民间宗教的乩书,至清道光年间,连同民间宗教的乩书,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注解不注解不注解不注解不下千百余家。下千百余家。下千百余家。下千百余家。9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的组织判分的组织判分的组织判分的组织判分(一)梁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分。(一)梁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分。(一)梁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分。(一)梁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分。(二)罗什的弟子僧肇之说:(二)罗什的弟子僧肇之说:(二)罗什的弟子僧肇之说:(二)罗什的弟子僧肇之说:金刚经金刚

27、经金刚经金刚经前半部,相当于前半部,相当于前半部,相当于前半部,相当于昭明太子所分的第一分至第十六分,是说众生空;后半部昭明太子所分的第一分至第十六分,是说众生空;后半部昭明太子所分的第一分至第十六分,是说众生空;后半部昭明太子所分的第一分至第十六分,是说众生空;后半部相当于第十七分到第三十二分,说的是身空、法空,也就相当于第十七分到第三十二分,说的是身空、法空,也就相当于第十七分到第三十二分,说的是身空、法空,也就相当于第十七分到第三十二分,说的是身空、法空,也就是人无我、法无我,阐释证人无我进入涅槃,脱离生死成是人无我、法无我,阐释证人无我进入涅槃,脱离生死成是人无我、法无我,阐释证人无我

28、进入涅槃,脱离生死成是人无我、法无我,阐释证人无我进入涅槃,脱离生死成阿罗汉;证法无我即登大乘菩萨初地以上,虽入涅槃,但阿罗汉;证法无我即登大乘菩萨初地以上,虽入涅槃,但阿罗汉;证法无我即登大乘菩萨初地以上,虽入涅槃,但阿罗汉;证法无我即登大乘菩萨初地以上,虽入涅槃,但不出生死,在生死中自由自在度化众生,这就是法无我。不出生死,在生死中自由自在度化众生,这就是法无我。不出生死,在生死中自由自在度化众生,这就是法无我。不出生死,在生死中自由自在度化众生,这就是法无我。(三)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及三论宗嘉祥大师之说:前(三)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及三论宗嘉祥大师之说:前(三)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及三

29、论宗嘉祥大师之说:前(三)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及三论宗嘉祥大师之说:前后两部为重说重言,也就是前半部已经说过的话,后半部后两部为重说重言,也就是前半部已经说过的话,后半部后两部为重说重言,也就是前半部已经说过的话,后半部后两部为重说重言,也就是前半部已经说过的话,后半部又重新演说了一次。又重新演说了一次。又重新演说了一次。又重新演说了一次。(四)印顺长老之说:他接受嘉祥大师将前后两部,判为(四)印顺长老之说:他接受嘉祥大师将前后两部,判为(四)印顺长老之说:他接受嘉祥大师将前后两部,判为(四)印顺长老之说:他接受嘉祥大师将前后两部,判为般若道与方便道之说。印老在其所著的般若道与方便道之说。印老

30、在其所著的般若道与方便道之说。印老在其所著的般若道与方便道之说。印老在其所著的般若经讲记般若经讲记般若经讲记般若经讲记中,中,中,中,采用采用采用采用大智度论大智度论大智度论大智度论里的五种菩提心来分判全经,这五种是:里的五种菩提心来分判全经,这五种是:里的五种菩提心来分判全经,这五种是:里的五种菩提心来分判全经,这五种是: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10 法会因由分第一法会因由分第一法会因由分第一法会因由分第一 善现启请分

31、第二善现启请分第二善现启请分第二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大乘正宗分第三大乘正宗分第三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妙行无住分第四妙行无住分第四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如理实见分第五如理实见分第五如理实见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正信希有分第六正信希有分第六正信希有分第六 无得无说分第七无得无说分第七无得无说分第七无得无说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依法出生分第八依法出生分第八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无相分第九一相无相分第九一相无相分第九一相无相分第九 庄严净土分第十庄严净土分第十庄严净土分第十庄严净土分第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尊重正

32、教分第十二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如法受持分第十三如法受持分第十三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离相寂灭分第十四离相寂灭分第十四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持经功德分第十五持经功德分第十五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能净业障分第十六能净业障分第十六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究竟无我分第十七究竟无我分第十七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一体同观分第十八一体同观分第十八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法界通化分第十九法界通化分第十九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离色离相分第二十离色离相分第二十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非说所说分

33、第二十一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34、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一合理相分第三十一合理相分第三十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梁昭明太子所作科判梁昭明太子所作科判梁昭明太子所作科判梁昭明太子所作科判11明成祖: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明成祖: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明成祖: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明成祖: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朕惟佛道弘深精蜜

35、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坏。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独尊,历旷劫而不坏。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独尊,历旷劫而不坏。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独尊,历旷劫而不坏。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之玄微,之玄微,之玄微,

36、论不空之空,见无相之相论不空之空,见无相之相论不空之空,见无相之相论不空之空,见无相之相。指明虚妄,即梦幻泡影而可知指明虚妄,即梦幻泡影而可知指明虚妄,即梦幻泡影而可知指明虚妄,即梦幻泡影而可知;推极根原,于我人众寿而可见推极根原,于我人众寿而可见推极根原,于我人众寿而可见推极根原,于我人众寿而可见。诚诸佛传心之秘,大乘阐道之宗,而。诚诸佛传心之秘,大乘阐道之宗,而。诚诸佛传心之秘,大乘阐道之宗,而。诚诸佛传心之秘,大乘阐道之宗,而群生明心见性之机括也。群生明心见性之机括也。群生明心见性之机括也。群生明心见性之机括也。夫一心之源,本自清净,心随境转,妄念即生。如大虚起云,辄成障夫一心之源,本自

37、清净,心随境转,妄念即生。如大虚起云,辄成障夫一心之源,本自清净,心随境转,妄念即生。如大虚起云,辄成障夫一心之源,本自清净,心随境转,妄念即生。如大虚起云,辄成障翳;如宝镜蒙尘,随韫光彩。由此逐缘而堕幻,安能返妄以归真?惟翳;如宝镜蒙尘,随韫光彩。由此逐缘而堕幻,安能返妄以归真?惟翳;如宝镜蒙尘,随韫光彩。由此逐缘而堕幻,安能返妄以归真?惟翳;如宝镜蒙尘,随韫光彩。由此逐缘而堕幻,安能返妄以归真?惟如来以无上正等正觉,发慈悲至愿,悯凡世之沉迷,念众生之冥昧,如来以无上正等正觉,发慈悲至愿,悯凡世之沉迷,念众生之冥昧,如来以无上正等正觉,发慈悲至愿,悯凡世之沉迷,念众生之冥昧,如来以无上正等正

38、觉,发慈悲至愿,悯凡世之沉迷,念众生之冥昧,为说此经,大开方便,俾解粘而释缚,咸涤垢以离尘,出生死途,登为说此经,大开方便,俾解粘而释缚,咸涤垢以离尘,出生死途,登为说此经,大开方便,俾解粘而释缚,咸涤垢以离尘,出生死途,登为说此经,大开方便,俾解粘而释缚,咸涤垢以离尘,出生死途,登菩提岸,转痴迷为智慧,去昏暗即光明。是经之功德广矣大矣!菩提岸,转痴迷为智慧,去昏暗即光明。是经之功德广矣大矣!菩提岸,转痴迷为智慧,去昏暗即光明。是经之功德广矣大矣!菩提岸,转痴迷为智慧,去昏暗即光明。是经之功德广矣大矣!虽然,法由心得,非经无以寓夫法;经以人传,非言无以著夫经。爰虽然,法由心得,非经无以寓夫法;

39、经以人传,非言无以著夫经。爰虽然,法由心得,非经无以寓夫法;经以人传,非言无以著夫经。爰虽然,法由心得,非经无以寓夫法;经以人传,非言无以著夫经。爰自唐宋以来,注释是经者,无虑数十百家,虽众说悉加于剖析,而群自唐宋以来,注释是经者,无虑数十百家,虽众说悉加于剖析,而群自唐宋以来,注释是经者,无虑数十百家,虽众说悉加于剖析,而群自唐宋以来,注释是经者,无虑数十百家,虽众说悉加于剖析,而群言莫克于折哀。朕夙钦大觉,仰慕真如,间阅诸编,选其至精至要,言莫克于折哀。朕夙钦大觉,仰慕真如,间阅诸编,选其至精至要,言莫克于折哀。朕夙钦大觉,仰慕真如,间阅诸编,选其至精至要,言莫克于折哀。朕夙钦大觉,仰慕真

40、如,间阅诸编,选其至精至要,经旨弗违者,重加纂辑,特命锓梓,用广流传。俾真言洞彻,秘义昭经旨弗违者,重加纂辑,特命锓梓,用广流传。俾真言洞彻,秘义昭经旨弗违者,重加纂辑,特命锓梓,用广流传。俾真言洞彻,秘义昭经旨弗违者,重加纂辑,特命锓梓,用广流传。俾真言洞彻,秘义昭融,见之者如仰日月于中天,悟之者若探宝珠于沧海。岂不快哉,岂融,见之者如仰日月于中天,悟之者若探宝珠于沧海。岂不快哉,岂融,见之者如仰日月于中天,悟之者若探宝珠于沧海。岂不快哉,岂融,见之者如仰日月于中天,悟之者若探宝珠于沧海。岂不快哉,岂不伟哉!呜呼,善人良士,果能勤诚修习,虔礼受持,缘经以求法,不伟哉!呜呼,善人良士,果能勤诚

41、修习,虔礼受持,缘经以求法,不伟哉!呜呼,善人良士,果能勤诚修习,虔礼受持,缘经以求法,不伟哉!呜呼,善人良士,果能勤诚修习,虔礼受持,缘经以求法,因法以悟觉,即得灭无量罪愆,即得获最胜福田。果证人天,永臻快因法以悟觉,即得灭无量罪愆,即得获最胜福田。果证人天,永臻快因法以悟觉,即得灭无量罪愆,即得获最胜福田。果证人天,永臻快因法以悟觉,即得灭无量罪愆,即得获最胜福田。果证人天,永臻快乐,功德所及,奚有涯涘哉!谨书为序,以示将来。乐,功德所及,奚有涯涘哉!谨书为序,以示将来。乐,功德所及,奚有涯涘哉!谨书为序,以示将来。乐,功德所及,奚有涯涘哉!谨书为序,以示将来。永乐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永乐二

42、十一年四月十七日永乐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永乐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12二、二、金刚经金刚经的主要思想的主要思想 经经石石峪峪金金刚刚经经,南南北北朝朝时时刻刻于于泰泰山山。一、全经纲领:一、全经纲领:一、全经纲领:一、全经纲领:“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二、观照实相:二、观照实相:二、观照实相:二、观照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三、修行宗要:三、修行宗要:三、修行宗要:三、修行宗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四、中道方法:四、中道方法:四、中道方

43、法:四、中道方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有差别有差别有差别”13(一)全经纲领: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一)全经纲领: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 大心,即大乘心,或度一切众生的大愿心。唯心量大者,大心,即大乘心,或度一切众生的大愿心。唯心量大者,大心,即大乘心,或度一切众生的大愿心。唯心量大者,大心,即大乘心,或度一切众生的大愿心。唯心量大者,堪称大法器,能成就大事业。菩萨以自己和一切众生成堪称大法器,能成就大事业。菩萨以自己和一切众生成堪称大法器,能成就大事业。菩萨以自己和一切众生成堪称大法器,能成就大事业。菩萨以自己和一切众生成就佛

44、果,为修行的终极目标。故依此境界发大心,为一就佛果,为修行的终极目标。故依此境界发大心,为一就佛果,为修行的终极目标。故依此境界发大心,为一就佛果,为修行的终极目标。故依此境界发大心,为一切菩萨行的根本立场,有金刚不坏之义,即名此心为金切菩萨行的根本立场,有金刚不坏之义,即名此心为金切菩萨行的根本立场,有金刚不坏之义,即名此心为金切菩萨行的根本立场,有金刚不坏之义,即名此心为金刚心。刚心。刚心。刚心。“菩萨菩萨菩萨菩萨”是梵语是梵语是梵语是梵语bodhisattvabodhisattva的音译(菩提萨埵)简称,的音译(菩提萨埵)简称,的音译(菩提萨埵)简称,的音译(菩提萨埵)简称,汉译为觉有情

45、大心众生、大士、高士、开士。依大乘汉译为觉有情、大心众生、大士、高士、开士。依大乘汉译为觉有情、大心众生、大士、高士、开士。依大乘汉译为觉有情、大心众生、大士、高士、开士。依大乘佛教的精神,菩萨的特点是追求觉悟,尤其重利他行,佛教的精神,菩萨的特点是追求觉悟,尤其重利他行,佛教的精神,菩萨的特点是追求觉悟,尤其重利他行,佛教的精神,菩萨的特点是追求觉悟,尤其重利他行,所谓所谓所谓所谓“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下化众生即济度众生的。下化众生即济度众生的。下化众生即济度众生的。下化众生即济度众生的利他行,其基础是不舍世间的大乘精神。利他行,其基

46、础是不舍世间的大乘精神。利他行,其基础是不舍世间的大乘精神。利他行,其基础是不舍世间的大乘精神。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的目的,是为了使听者都能够发无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的目的,是为了使听者都能够发无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的目的,是为了使听者都能够发无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的目的,是为了使听者都能够发无上菩提心,也就是经中所说上菩提心,也就是经中所说上菩提心,也就是经中所说上菩提心,也就是经中所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希望所有的人最后都能得到无上的菩提正果,就是,希望所有的人最后都能得到无上的菩提正果,就是,希望所有的人最后都能得到无上的

47、菩提正果,就是,希望所有的人最后都能得到无上的菩提正果,就是成佛。成佛。成佛。成佛。14本经的请法者须菩提本经的请法者须菩提本经的请法者须菩提本经的请法者须菩提 须菩提在经中作为请法的代表,与释迦牟尼佛对话。须菩提在经中作为请法的代表,与释迦牟尼佛对话。须菩提在经中作为请法的代表,与释迦牟尼佛对话。须菩提在经中作为请法的代表,与释迦牟尼佛对话。在佛陀十大弟子中,号称解空第一,是所有大阿罗在佛陀十大弟子中,号称解空第一,是所有大阿罗在佛陀十大弟子中,号称解空第一,是所有大阿罗在佛陀十大弟子中,号称解空第一,是所有大阿罗汉中,对空义了解最透彻者。汉中,对空义了解最透彻者。汉中,对空义了解最透彻者。

48、汉中,对空义了解最透彻者。传说须菩提出生时,家里所有的东西都空了,米缸、传说须菩提出生时,家里所有的东西都空了,米缸、传说须菩提出生时,家里所有的东西都空了,米缸、传说须菩提出生时,家里所有的东西都空了,米缸、水缸、钱财、金银珠宝,所有的一切都不见了,这水缸、钱财、金银珠宝,所有的一切都不见了,这水缸、钱财、金银珠宝,所有的一切都不见了,这水缸、钱财、金银珠宝,所有的一切都不见了,这是预言他成为佛弟子之后,对空的道理了解得最透是预言他成为佛弟子之后,对空的道理了解得最透是预言他成为佛弟子之后,对空的道理了解得最透是预言他成为佛弟子之后,对空的道理了解得最透彻。彻。彻。彻。大部分人由于不能接受空

49、的观念,所以不能学习空大部分人由于不能接受空的观念,所以不能学习空大部分人由于不能接受空的观念,所以不能学习空大部分人由于不能接受空的观念,所以不能学习空掉烦恼、执著,不能空掉自我;因为不能空,所以掉烦恼、执著,不能空掉自我;因为不能空,所以掉烦恼、执著,不能空掉自我;因为不能空,所以掉烦恼、执著,不能空掉自我;因为不能空,所以就不能得度。就不能得度。就不能得度。就不能得度。须菩提是已经生死自在的解脱者阿罗汉,但他不以须菩提是已经生死自在的解脱者阿罗汉,但他不以须菩提是已经生死自在的解脱者阿罗汉,但他不以须菩提是已经生死自在的解脱者阿罗汉,但他不以己身的解脱自在为满足,要学习佛陀,发大乘心,己

50、身的解脱自在为满足,要学习佛陀,发大乘心,己身的解脱自在为满足,要学习佛陀,发大乘心,己身的解脱自在为满足,要学习佛陀,发大乘心,行菩萨道,令沉沦于生死苦海中的众生也得以解脱。行菩萨道,令沉沦于生死苦海中的众生也得以解脱。行菩萨道,令沉沦于生死苦海中的众生也得以解脱。行菩萨道,令沉沦于生死苦海中的众生也得以解脱。15发菩提心的意义发菩提心的意义发菩提心的意义发菩提心的意义 在第二分中,须菩提发问:在第二分中,须菩提发问:在第二分中,须菩提发问:在第二分中,须菩提发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善男子善女人发阿善男子善女人发阿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