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第四章 利息与利率利息与利率本章教学要求 n了解利息的定义、来源与本质;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收益资本化;n重点掌握利率的概念,利率的分类:市场、官定、公定;固定、浮动;名义、实际;长期、短期;一般、优惠;n掌握利率体系和利率结构,熟练掌握利率的计算;n掌握利率的决定理论;影响利率的一般因素。第一节第一节 利息概念与本质利息概念与本质一、利息的概念n利息是伴随着信用产生的,它是借贷资金的增值额。n从债权人角度:利息是让渡资金使用权从贷款人处获取的报酬;n从债务人角度:利息是借入资金所花费的代价或成本。n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是借贷资本运动的产物,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
2、二、利息的本质各种观点二、利息的本质各种观点n利息报酬论:由配第提出认为利息是一种报酬,是因暂时放弃货币的使用权而获得的报酬。n资本生产论:由萨伊提出资本具有生产力,利息是资本生产力产物。n节欲论:由西尼提出利息是资本家节欲行为的报酬;节欲:牺牲眼前的消费欲望n灵活偏好论:凯恩斯提出利息是在一定特定时期内,人们放弃货币周转灵活性的报酬;灵活性偏好流动性偏好.利息的作用 n1、是维持储蓄与投资均衡的工具。过高:储蓄,企业成本,价格消费,投资;过低:储蓄消费资金量股市经济n2、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水平高低的尺度。利息少企业效益上升n3、是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主要诱因。n4、是政府对经济调节的重要经济杠
3、杆。三、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一)利息的含义n马克思利息本质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二)利息的来源n马克思:利息来源于剩余产品或利润的一部分,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n利息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利息与利润之间有一定的量的关系,由于利息是作为利润的一部分,那么利润就成了利率的最高界限。n在会计制度中,利息支出被列入成本,利润为扣除利息的余额。投资收益衡量是扣除利息后的利润。n马克思认为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主要因为:n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这种观念已得到广泛认同,忽略了借贷过程中创造价值这个实质内容,形成了货币资本自身天然具有收益性的观念。n利息的实质是利
4、润的一部分,利率与利润率的区别在于利率是事先确定的量。n货币提供利息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收益本金*利率;收益/利率 资本金,称之为资本化。n例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人力资本是工资的资本化。四、收益资本化n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算出资本金额,称为资本化。nB(收益或利息额)P(本金)r(利率)n通过资本化有些不是资本的东西也可视为资本,使本身无法估计价值的事物有了价格。第二节第二节 利率与利率体系利率与利率体系一、利(息)率的定义n利息率简称利率,指单位(一定)时期内利息和本金比率。n利息率利息额/本金100%n借贷资本增殖程度的衡量指标 二、利率的分类n1)按计算利息的时间长短分:n年利率:是以年
5、为时间单位计息,俗称“分”一分为百之一;n月利率:是以月为时间单位计息,俗称“厘”一厘为千之一;n日利率:是以日为时间单位计息,俗称“毫”一毫为万之一;n年利率/12=月利率;月利率/30=日利率;年利率/360=日利率n2)按利率是否随市场规律自由变动分:n市场利率:指由借贷资金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利率。n官方利率:指由政府金融部门或央行确定的利率。由货币当局或央行确定发布的。n公定利率:由金融机构或行业协会(如银行公会、银行业协会)按协商的办法所确定的利率。n3)按借贷期内是否变动分:n固定利率:指在整个借货期间内,利率不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动的利率。n浮动利率:指在整个借货期间内,利率随市场
6、利率的变化而调整的利率。n4)按是否考虑通胀因素分:n名义利率(市场利率):是借贷契约和有价证券上标明的利率。是没有剔除通胀因素的利率,包括物价变动率、货币升贬值率等因素。n实际利率:不是借贷契约和有价证券上标明的利率。是剔除通胀因素的利率,不包括物价变动率、货币升贬值率等因素。n实际利率计算公式:实际利率:r=(1+i)/(1+p)-1 ;i名义利率,p通胀率(或CPI)n实际利率:r=i-p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实际利率的计算例n例:某银行1年期贷款利率为9%,国内通胀率为4%。n方法1:r=(1+0.09)/(1+0.04)-1=0.4808n方法2:r=0.09-0.04=0.05n
7、r实际利率=名义利率-CPI居民价格消费总指数(或通胀率p)n美国:实际利率=4.75-4=0.75 (2006.3.28)n中国:实际利率=2.25-1.8=0.45(2004.10.28)n 实际利率=3.87-5.6=-1.73(2007.9.15)n5)按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分:n长期利率:是指借贷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利率。n短期利率:是指借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利率。n6)按利率是否有优惠分:n一般利率:是指金融机构按一般标准发放贷款或吸收存款所执行的利率。n优惠利率:是指金融机构低于一般标准发放贷款或高于一般标准吸收存款所执行的利率。n存款利率:指客户在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存款所得利息和存款本
8、金比率。3.6-3.87n贷款利率:指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所收取利息和贷款本金比率。7.02-7.29n基准利率:在利率体系中起关键地位,主导作用,制约其他利率n基准利率特征:市场化、基础性、传递性我国:以存贷款利率充当美国:以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联邦基金利率)利率的种类利率的种类划分标志 分 类 备 注 物价变动率 名义利率(rn):未剔除通胀 实际利率(rr):剔除rn=rr+p;rr=rn-p:资产选择/货币供求融资期限 长期利率:1年以内(含1年)短期利率:1年以上期间内变动 固定利率:浮动利率:浮动依据/浮动频率指数化:保值贴补率 形成与决定 市场利率:资金供求+风险收益 官/
9、公定利率:货币/金融管理当局利率管制严格程度:金融自由化的标志之一标准之上下 一般利率:一般标准放贷/吸存 优惠利率:低贷/高存利率政策扶持:老少边穷 侨汇外币存款产生顺序 贷款利率;存款利率;证券利率 存贷利差:银行利润来源 三、利率体系和利率结构n利率体系是指各类利率之间和各类利率内部都有一定联系并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有机整体。n利率体系主要包括利率结构、各利率间的传导机制和利率监管体系。n利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n1)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率。)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率。n中央银行利率:是央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短期融通资金的基准利率。它包括再贴现率、再贷款利
10、率和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利率。n中央银行利率在利率体系中起核心和主导作用,反映政策方向,称为基准利率。n商业银行利率:是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及同业拆借时所使用的利率。发挥传导作用,对央行利率有调节作用。n市场利率:指各种民间借贷利率、政府和企业发行的各种债券利率。发挥基础性作用n2)拆借利率和国债利率:n拆借利率:是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n国债利率:指一年期以上的政府债券利率,它是长期金融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利率。n3)一级市场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n一级市场利率:债券发行时的利率n二级市场利率:债券流通转让时的利率。利率体系利率体系层 次 构 成 备 注 中央
11、银行中央银行 利利 率率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 金融机构在央行存款利率金融机构在央行存款利率调节和主导作用调节和主导作用(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商业银行商业银行 利利 率率存款利率;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贷款利率;金融债券利率;同业拆借利率金融债券利率;同业拆借利率传递中介传递中介 市市 场场 利利 率率民间借贷利率;民间借贷利率;债券利率债券利率利率体系的基础利率体系的基础 四、利率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方法:n单利计算法:对利息不再计息I=P r n S=P (1+r n)I-利息,P-本金,r-利息率,n-借贷期限,S-本利和 n复利计算法:将上期利息转为本金一并计算利
12、息S=P(1+r)n I=SP n例:单利:I=6%*10万*3=1.8万,S=11.8万n例:复利:S=10(1+6%)3=11.91016万五、利率的期限结构n利率的期限结构:指某一时点上,违约风险相同,但不同期限资金的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即期限不同的金融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如1年3年5年10年债券等n利率的期限结构反映了不同期限的资金供求关系,揭示了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和变化方向。n由各种不同期限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所构成的曲线,称为到期收益率曲线。P54图4-1n反映到期收益的三种情况,多数为向右下方倾斜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n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不同期限的利率之间的关系,这可用债券
13、的回报率曲线来表示。n这种债券的回报率曲线是指把期限不同,但风险、流动性和其他条件相同的债券回报率连成的一条曲线。曲线有四种可能的状态,如图3-5所示。图3-5:债券回报率曲线的四种可能状态n平坦型:表明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水平相同,该情形罕见。n递增型:表明利率水平与期限同增,期限越长,利率水平越高,该情形最常见。n递减型:表明期限越长,利率水平越低,该情形较少见。n隆起型:表明利率初期随期限延长而逐步上升,但在一定期限后又随期限延长而下降,该情形较多见。(一)预期假说n该假说由欧文.费歇尔于1896年提出,他认为:利率期限结构差异是由人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差异造成的。n人们不会固定持有某种期限
14、的证券,当某种证券的预期回报低于期限不同的另一种证券时,人们会换购另一种证券。n债券利率曲线的形状是由人们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决定的。如果人们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不变,则曲线呈平坦状;如果人们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上升,则曲线呈递增状;如果人们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下降,则曲线呈隆起状。n缺陷:严格假定人们对未来短期债券的利率具有确定的预期;长期资金市场和短期资金市场可自由流动。(二)市场分隔理论n该理论认为,各种期限的证券市场是彼此分隔、相互独立的,并不像预期假说认为的各种期限的证券市场是统一的,资金可在各种期限市场自由流动,各种期限的证券之间可以相互替代。n由于各种期限的证券市场形成彼此独立、相互分割的局
15、面,长期和短期利率由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因而对短期利率的预测并不能决定长期利率的变化。n通常,投资者多偏好期限较短,利率风险小的债券,对长期债券的需求较少,因此长期债券价格较低,利率较高,其回报率曲线多呈递增状。n缺陷:不同期限的债券市场是互不相关的。无法解释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同步波动现象,短期对长期影响。(三)流动性偏好(报酬)理论n流动性报酬理论认为:长期债券的利率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当期短期债券利率和长期债券到期前预测的短期利率平均值;二是长期债券供求变化所产生的长期债券流动性报酬。n假定大多数投资者偏好持有短期证券,为吸引投资者持有长期证券,必须向其支付流动性补偿;流动性报酬是对长期债
16、券持有者给予的报酬,使其获得更高的预期回报,人们才会购买非偏好期限的债券。第三节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利率的决定利率决定理论:主要研究利率的利率决定理论:主要研究利率的决定因素及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决定因素及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方式。方式。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n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是建立在利率来源与本质分析的基础上,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分割为起点;n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n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所以,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率的高低取决于平均利率率。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润本身为利息的最高界限。n利率的变化范围在0与平均利润率之间。但平均利
17、率是个纯理论概念,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的是利率市场而非平均利率。市场利率取决于资本借贷供求的变化。1)储蓄投资利率论n古典(实际)利率理论:马歇尔提出利率取决于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均衡点。P56图4-2n古典学派-从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因素研究利率的决定,储蓄代表资本的供给,投资代表资本的需求,利率是资本使用的价格。利率取决于边际储蓄曲线与边际投资曲线均衡点。S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I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投资不变:储蓄 利率;储蓄不变:投资,利率n缺陷:没有考虑货币因素;只考虑商品市场 2)流动性偏好理论n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货币的供求状况和流动性偏好,货币的供给量取决货币当局。P57 图4-3流动性偏好
18、持有货币量货币供给量,利率货币需求量 L=L1+L2 L1为交易需求和预防(谨慎)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L2为投机需求是收入的递减函数货币供给利率,水平相交;货币供给利率不变,当利率太低-抛证券持货币-货币需求无限大,“流动性陷井”当贷币供给怎么增加对利率不产生影响,人们对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n缺陷:考虑流动性偏好与I、r无关;只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3)可贷资金利率理论n1939年由D.H.罗伯逊提出的,罗伯逊和俄林认为要同时考虑货币和非货币因素,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这一理论提出后,受到瑞典学派B.俄林等人的支持,成为一种有较大影响力的理论。n利率不是简单地由投资和储蓄;货币供给
19、与货币需求决定,利率的决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P57 图4-4n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所决定的。nLD可贷资金的需求投资+货币需求的增加+赤字nLS可贷资金的供给储蓄+货币供给的增加+资本流入n缺陷:在均衡利率r0时,不能保证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没考虑收入对r的影响。*nLs可贷资金的供给来自于中央银行、储蓄S(i)、货币反窖藏DH(i)及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M(i)。nLd可贷资金的需求来自于投资I(i)、货币窖藏 H(i)。nLs=S(i)+M(i)+DH(i)nLd=I(i)+H(i)n均衡点:Ls=Ld4)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n希克和汉森认为影响利率
20、的决定因素除实际因素(生产率和节约)和货币因素(流动性偏好)外,还有收入因素。nISLM分析模型是从整个市场全面均衡来讨论利率的决定机制的。n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可分为两个市场:实物市场和货币市场。n实物市场上投资与利率负相关,储蓄与收入正相关;均衡的条件是投资I=储蓄Sn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货币供给与利率正相关;均衡的条件是货币需求L=货币供给Mn均衡条件:实物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由IS和LM相交点决定利率和收入水平。图3-2:ISLM分析模型三、影响利率水平的一般因素n1、平均利润率:n2、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n3、预期通胀率;n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n5、国际利率水平第四
21、节第四节 我国的市场利率化改革我国的市场利率化改革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与作用n利率市场化:指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交易主体自主决定,中央银行调控基准利率来间接影响市场利率。n一国的利率体制即一国利率管理制度的总和,包括利率政策、利率决定机制及对利率变动幅度的有关规定。n目前,世界各国采取的利率体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利率管制,二是利率市场化。我国迄今为止所实行的利率体制仍属于利率管制型,这一体制已经实行了六十多年。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n1、利率市场化目标提出和改革准备阶段1993-1995n2、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分阶段(1996初2000.9)1996.1.3放开同业拆借;公开市场操作1990.4.9首启;1996年国债发行市场化n3、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性阶段n境内外币利率管理体制改革;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本章小结n了解利息的定义、来源与本质;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收益资本化;n重点掌握利率的概念,利率的分类:市场、官定、公定;固定、浮动;名义、实际;长期、短期;一般、优惠;n掌握利率体系和利率结构,熟练掌握利率的计算;n掌握利率的决定理论;影响利率的一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