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杂诗十二首杂诗十二首(其二)(其二)饮酒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待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
2、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在学者以庄庄老老为宗而黜为宗而黜六经六经的两晋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老子庄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六经和文、史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的影响,
3、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培养了“猛志逸四海猛志逸四海”和和“性本爱丘山性本爱丘山”的两种的两种不同的志趣。不同的志趣。1.1.居家读书时期居家读书时期 (2929岁前)岁前)2.2.三仕三隐时期三仕三隐时期(2929岁至岁至4141岁)岁)3.3.彻底归隐时期彻底归隐时期(4141至至6262岁)岁)杂诗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年)前后,陶渊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年之久了。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晨兴理荒秽,带月荷
4、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身浑身静穆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相关背景相关背景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5、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不能静。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问题探讨一:问题探讨一: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悲凄悲凄问题探讨二:问题探讨二:诗人为什么诗人为什么“悲戚悲戚”?“日月掷人去,有志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不获骋”。问题探讨三:问题探讨三:诗人是如何表现诗人是如何表现“悲
6、戚悲戚”的?的?(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清辉的景象作为铺垫,清辉的景象作为铺垫,“荡荡空中景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更以“天寒天寒”衬托出衬托出“心寒心寒”,刻画,刻画了自己了自己“不眠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
7、孤独。问题探讨四:问题探讨四:开头四句营造一种怎样的意境?开头四句营造一种怎样的意境?西阿是否可以换成西山,西阿是否可以换成西山,明月明月是否可以换成素月?是否可以换成素月?“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阴流逝。西阿东岭
8、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日月掷人去”之悲慨,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
9、度玉门关。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明月”二字,便换不得二字,便换不得“素月素月”。问题探讨五:问题探讨五: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何作用?“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眠知夕永。”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
10、悲怀。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悟”和和“知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启下的作用。问题探讨六:问题探讨六: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者何种感情?“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
11、白月下独酌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成三人。”大约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大约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风味不同。逸而豪放,风味不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有限,有志却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得不到施展。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
12、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掷、骋骋二二字,皆极具力度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有志而不获骋
13、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问题探讨七:问题探讨七: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这是为什么?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上过得安逸、恬淡,却
14、始终未曾忘记现实,现实,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问题探讨八:问题探讨八:从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从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角度比较此诗与的角度比较此诗与咏怀八十二咏怀八十二首首的区别的区别意意象象阮诗:阮诗:陶诗:陶诗:明月、清风造成一种凄清的明月、清风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也
15、象征志趣的高雅、气氛,也象征志趣的高雅、品行的高洁。孤鸿、翔鸟象品行的高洁。孤鸿、翔鸟象征内心的孤寂。征内心的孤寂。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渊明宽广坦荡的胸怀。渊明宽广坦荡的胸怀。“风风来来”照应下文照应下文“气变气变”,引,引入入“不眠不眠”。艺艺术术构构思思 阮诗:阮诗:陶诗:陶诗: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景抒情,结尾直接抒情景抒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点题。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意意境境阮诗:阮诗:陶诗:陶诗:清幽冷寂清幽冷寂 空阔悲慨空阔悲慨 情情感感阮诗:阮诗:陶诗:陶诗:孤独苦闷忧愤,感情孤独苦闷忧愤,感情表露隐晦曲折。表露隐晦曲折。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哀,感情表露较为酬的悲哀,感情表露较为直接,点出了悲凄的原因。直接,点出了悲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