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气候及习俗.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731718 上传时间:2022-02-16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至气候及习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冬至气候及习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至气候及习俗.doc(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冬至气候及习俗斗转星移又一年,我国传统的农历冬至(今年是阳历 12月 22日)即将到来。天文学上 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之日,因此,它又属于阳历的范畴。在这一天,太阳位于黄经 270 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愈往北愈显 著。比如桂林从日出到日落近 11 个小时;到了上海,全天见到太阳的时间为 10 小时 9 分; 在北京只有 9 小时 4 分;到了北极,甚至连中午都不会见到太阳。在史前,我国已开始测定冬至。在甲骨文中就有关于“日至”的记载,春秋时使用“土 圭”测定日影来确定冬至,战国末期, 吕氏春秋已完整地记下了含有冬至的 8 个节气。恪遵宪度抄本

2、曰: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 冬至。至 者,极也。”古人的话是说在冬至这一天, 太阳直射位置最南 (即直射南回归线) , 北半球白昼最短,故古代称冬至为“日短至” 、“日短”、“日至”。而南半球正好与此相反。既然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应该是一年中最冷的,可是实际却是“冷在三九” 。这是 与地球绕太阳公转位置不断变化及地面热量散失情况有关系的。史记律书中写道:“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 ”冬至这一天,对北半球来说,虽然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 最短, 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 但是,地面过去长期积累的热量还在继续散失,这 样,使得(近地面层) 气温不会降

3、至最低值, 所以这时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过了冬至, 虽然昼渐长, 夜渐短, 但是在短期内仍然是昼短夜长, 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要 少,气温没有得到回升的动力, 又由于地面积存的热量消耗而越来越少, 使得气温不断下降。 我国民间习惯自冬至起“数九” ,每九天为一个“九” 。到“三九前后地面积存的热量最 少,综合效应的结果使得这个时期气温最低,天气也就最冷了。杜甫冬至诗云: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则将冬至看作是重新开始的 象征。汉书曰:“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 阳气升, 是个吉日, 因此值得庆贺。 秦曾以冬至为岁首, 称为

4、“过小年” 。汉朝以冬至为 “冬 节”,称为“贺冬” 。魏晋六朝,把冬至称为“亚岁” 。可见,在我国古代,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不少地方民间则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穿上新衣,全家团聚,置酒备筵,以示庆贺。关于冬至的吃食,大江南北各有千秋。江浙一带喜欢吃汤圆,取“团圆”之意。北方广 大地区喜欢吃馄钝,素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西北一带多半吃饺子,陕西则有吃红豆 粥之俗。 不少地方冬至节有吃狗肉的风俗, 传说汉高祖刘邦冬至节吃了樊哙煮的狗肉, 觉得 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风俗。在我国台湾,每逢冬至到来,台湾老百姓要蒸九层糕、松糕等,用糯米粉捏成鸡、鸭、 猪、牛、羊的形状,用蒸笼分层蒸成,以祭祀祖先。本文选自河北气象局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