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民俗由来的调查汇报.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915516 上传时间:2022-02-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春节民俗由来的调查汇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春节民俗由来的调查汇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春节民俗由来的调查汇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春节民俗由来的调查汇报.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关于春节民俗由来的调查汇报 调查习题目: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 调查人员:旅游管理学院专业:酒店管理年级:大二班级:高职 八班 调查地点: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 调查目的: 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详细要求, 改 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开展空间 ; 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 存体验; 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期间我们在大连市各市区及 乡村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 感受节日气氛的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新春 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我们顺利地完 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调查内容: 在开展活动之前, 根据我们各自的特长及优势结合实 际,进行了如下分配。任鸿

2、鹏同学在美食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安排 他与隋拓同学一起在组织活动期间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 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 何勇兴与刘嘉两位同学则负责 组织活动期间调查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连市的文化习俗时, 我们采取先农村 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 在此期间我们发现大连人的过年习俗其实和 东北人的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东北过年的习俗 : 二十三,送灶王 ;二十四,扫房子 ; 二十五,冻豆腐 ; 二十六,去买肉 ; 二十七,宰公鸡 ; 二十八,把面发 ;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 初一、初二满街走。 2

3、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 : 糖瓜祭灶,新年来 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 祭灶时用的是糖瓜、 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意图是要把一切穷运、倒霉通通扫 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 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杀猪: 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 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 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 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蒸馒头: 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

4、要提前 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 : 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 人丁兴隆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 ;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 春节 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 中心部位 ;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 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 春条根 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 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 在家俱、影壁中。 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 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3 窗花不仅

5、衬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 也集装饰性、 欣赏性和实用性 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 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 喜欢,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节, 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 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 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分、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 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 (到) 了。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 图案有寿星寿桃、 鲤鱼 跳龙门、五谷丰收、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 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 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

6、有的是送上门的,说 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 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 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 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 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 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络。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 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富的祭品、上香,全 家男丁都要祭拜, 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 祭祖一般要到初三 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守岁与年夜饭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 这顿年夜 饭要渐渐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

7、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 要有鱼4 (年年有余), 有鸡(大吉大利) ,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 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 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 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 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 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 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 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 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 闲坐、

8、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 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 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 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孝感人不扫地、不担水、不生火,饭菜 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担水,并在井台边烧纸钱,说是 买水。门神要在初二取下烧掉。 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 给爸妈、 爷爷奶奶、 叔叔伯伯 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命、 安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 要很多天。一5 般已婚男子

9、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 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破五吃饺子 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 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倒霉、穷气从家中崩走。 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 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 其 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 风俗仍然流行。 送穷风俗的仪式大多是: 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象征性的车船, 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 地送穷,各有各的规定。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 普遍希望辞旧迎新, 送走

10、旧日贫穷困苦, 迎接新一年美妙生活的传统 心理 糖瓜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冀灶 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 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 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 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 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 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 后来就和吉庆有余相联络。所以,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老东北过 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 什锦果脯。这6 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因为东北主要人口迁

11、徙到东北的历史不是很久, 所以东北的习俗 都带有一些外来或是中原习俗在其中,又有流失,又互相交融,聚居 于不同地区的人口的习俗也是不一样的。 送灯在东北来说是一个比较 流行的祭祖习俗。 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 ,而灯形如碗盏 ,俗称灯碗。用玉米面 做成的叫金灯 , 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 ,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 , 做成型 后上锅蒸熟后 ,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 , 面灯碗里倒满灯 油, 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 天地板上、 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 , 送到大门旁、大路 口。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 , 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而现在 大多

12、采用红色的蜡烛来替代原来的面灯, 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 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 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 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 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 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 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是给 老祖宗照亮抓虱子, 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 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 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 丁兴隆,后代千万。 调查总结归纳: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 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

13、。 如东北的春节习俗除了和北方许多地区一样 之外,本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近些年来,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 习俗问习题的争论不少。 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 随时代的变化而变 化。但反对者认为,假如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 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开展。有人提出,假如一律不放鞭炮,那么 过年还像过年吗 ?正因7 为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仗后, 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取向不一样,喜好不一样,遇到详细事物时,各人会有 各人的选择和判断。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 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 随着社会的开展, 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 趋于一致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 假如不顾现实和民众心理, 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抗的。传 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只可因势利导,8 顺势而为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