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南县2018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第1课时学案20180524218.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512606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灌南县2018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第1课时学案2018052421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省灌南县2018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第1课时学案2018052421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省灌南县2018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第1课时学案2018052421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灌南县2018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第1课时学案2018052421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灌南县2018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第1课时学案20180524218.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文言文阅读 复习内容 文言文阅读 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2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学习重难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2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复 习 过 程自主空间一、考点透视:(一)实词 对 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辨析考查。对其他重要的实词的语境义考查。(二)虚词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二、考例展示:(一)2007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词语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题目。孟浩然,字浩然,裹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

2、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选自新唐书)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1)何惧而匿 (2)浩然再拜(3)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 (4)欲荐诸朝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A.卒不赴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维以实对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C.朝宗怒,辞行停数日,辞上 D.君与韩公有期道不通,度已失期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黑质而白章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B.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D.先帝刨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二)2008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词语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刀杀之。逃未及远,市者还

4、,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刀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计杀二豪,岂可近耶!” (选自柳宗元童区寄传,有删改)注:荛(ro):割柴草 虚(x):集市

5、 幼愿:幼稚老实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去逾四十里之虚所/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B贼易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C虚吏白州/腰白玉之环 D郎诚见完与恩/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吏护还之乡”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至之市,而忘操之 B久之,目似瞑 C先帝称之曰能 D辍耕之垄上(三)2009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词语翻译)【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6、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乙】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宋史赵普传)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虽多忌克彼竭我盈,故克之 B未有其比比至陈,车六七百乘C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骑千余,卒数万人 D久之不去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三、考法指津:1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要准确解释这个词,就要将这个词放入语言环境中去理解2对于古今异义现象,

7、要避免以今义去解释古义,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3.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还要反复通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调用各种手段,走完解读过程。4.近几年文言文试题多考查典范的实词的解释,遇到这些实词,考生应首先回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有没有这个词语,如果有,它的意思放在此处能不能讲得通,如果不行,再推敲语境新意。5.中考题中常涉及常用虚词的用法,虚词虽然很多,但是常用的不外乎“之”“其”“而”“以”等,这就需要我们熟记常用虚词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比如说“之”字,初中阶段常见的义项有“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人或事物”、“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去、前往”、

8、“音节助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用法,课外文言文中遇到“之”的理解,我们就可以针对以上几种用法逐一对照,找到合适的义项。(一)2007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词语翻译)1这四个加点字根据语境翻译出来是不难的,特别是“再”和“诸”,我们以前曾学过“主人日再食”“投诸渤海之尾”理解应该更容易了。答案:(1)隐藏 (2)两次 (3)一起 (4)之于2A项考查的是“卒”的意思,在文言文里,卒有三个基本义项,一种是“死亡”,一种是“最终,终于”,一种是“士兵”,当然,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通“猝”,”“猝然”的意思。不难看出,这里的两个卒解释不相同。B项的前面的“对”应该理解为回答,对答,后面的“对”

9、应该理解为对着。C项都理解为辞别,D项的前面“期”理解为约定日期,后面的“期”理解为“日期”。本题答案选C。3.这题考查的是“而”字,“而”字作为连词,用法主要有四种,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并列。题干的“朕闻其人而未见也”应该表转折,不难看出,本题答案选D。(二)2008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词语翻译)1根据语境,不难看出是前往,到距离;是轻视变化;是禀告、报告白色,只有D项相同,都理解为“果真”,应该选。2选,题干的“之”应该理解为“第三人称代词,他”。、动词,到;音节助词,无实意。这题只要掌握“之”的基本义项:“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人或事物”、“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动词,到去、前往”、“音节助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用法,那么难度是不大的。(三)2009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词语翻译)1.A项里,“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的“克”应该翻译作刻薄,“彼竭我盈,故克之”克根据语境应该翻译作攻下。B项中“未有其比”的比是相比得上,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的比应该翻译作“等到”。C项的“太祖乃悟,卒用其人”的“卒”是“最终,终于”的意思。“骑千余,卒数万人”的“卒”是“士兵”的意思。在这里学生应该明白卒在文言文里通常有四种解释:死亡,终于,士兵,通“猝”为猝然的意思。D项的“久之不去”的去是离开的意思,“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去是离开的意思。这儿考的是古

11、今异义,在文言文里,去是典型的古今异义字,古代是离开的意思,今天是“到去,前往”的意思。综合考虑,应该选D项。四、考题演练:(一)随堂练一、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注释:发:启封。恙:灾害,忧患。说:通悦,高兴。本:根本的,重要的。(一)解释加点的词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2.不然 ( ) 3.苟无岁( )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_ (三)赵威后

12、的言论体现了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 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意义是_,形容_。 二、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注释:淳于髡(ku):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顿:困倦,这里是

13、“使困倦”的意思。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一)解释加粗的词 1.天下之疾犬也( ) 2.各死其处( )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 4.谢将休士也( )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 (二)翻译: 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三、孔子见罗雀者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

14、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导读: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注释 :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戆(zhung):愚.败:祸乱,祸害。 (一)解释加粗的词 1.大雀从黄口( ) 2.孔子顾谓弟子曰( ) 3.利食而忘患( ) 4.善惊以远害( ) (二)翻译 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

15、与亲_ _ _而远_ _有相似之义。(二)课后练: (一)阅读下边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

16、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窃入学舍( )辄默记( ) 儿痴如此( ) 恬若不见( )曷不听其所为( )依僧寺以居(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久之,母思还故里 C暮归,亡其牛 益习其声 D录为弟子 以为且噬己也3.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

17、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4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王昆)窃入学舍,听诸生诵读 B已而(王冕)复如初 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入越城就养5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1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

19、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钟 繇魏钟繇,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最妙者八分。 (选自羊欣笔阵图)【注释】钟繇(yo):三国魏大臣,书法家。书法与晋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刘胜:行书首创者。抱犊山:山名,在河南境内。魏太祖:曹操。邯郸淳:魏文学家,对文字书法很有研究。韦诞:魏书法家。蔡伯喈(ji):东汉人,工书画。被穿过表:被子被手画穿了。如厕:到厕所去。三色书:

20、楷书、行书、草书。八分:汉字书体名。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诞惜不与( ) 及诞死 ( )遂得之 ( ) 皆书象之 ( )2理列各项中“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太祖以五灵丹救之A或以钱币乞之 B皆以美于徐公C卷石底以出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3文章写了钟繇痴迷学书的哪些表现?请作简要概括。 学习反思:文言文阅读一(一)随堂练赵威后问齐使 (一)l.问候 2.这样 3.如果 (二)排比: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反问:苟无岁,何以有民。(三)民本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救民于水火之中 (四)舍本逐末 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

21、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 轻重倒置。译文: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 百姓怎么样 国君怎么样?”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威后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 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 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齐欲伐魏(一)l.快 2.分别 3.怕,担心 4.辞去,遣散 使(让)休息 5.独得,据有。(二)1.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 2.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3.农夫看见了,没有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

22、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译文: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孔子见罗雀者(一)1.跟随 2.回头 3.贪图 4.远离 (二)1.大鸟容易警觉故难以捕到,小鸟贪吃因

23、此容易捕到。2.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三)君子 小人 译文:孔子看到张网捕鸟的人,捕到的都是黄口的小鸟。夫子问捕鸟人:“唯独大鸟捕不到,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警觉,所以不易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鸟跟从易警觉的大鸟,就捕不到;如果大鸟跟从贪吃的小鸟,也能捕到。”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就忘记了灾患,这是出自它的本性啊。但是因为所跟随的不同就变成了福或者祸。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24、 (二)课后练(一)1私下的意思总是(常常)入迷安详的样子同“何”同“而”,连2.A3 A 4C5 偷偷地进学校去听学生读书(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何不)就让他去读书呢?(二)1B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只要答对其中两处,即可得满分。若多答“千百成峰”,不扣分;多答其他短语,扣分。4.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意对即可。(三)1.给 等到(等)于是,就书写(写)2A3入抱犊山,学书三年;未得笔法,捶胸呕血;盗墓求书;学书画被过表;精思学书,如厕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 意对即可。只要答对三点,即给满分。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