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3490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一、“人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是当代中国社会文明转型的核心。把握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大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互为调试、协同进化,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必要性条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和谐共济、平等发展、利己利他的平衡、当代与后代的公正、自助互助的公信、自律互律的制约等等,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充分性条件。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刻性就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经济社会”这一复杂大系统的运行机制。假如我们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义为“

2、生态环境”,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对应定义为“人态环境”。“生态环境”与“人态环境”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本组成部分。 受国外学者,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学者将“可持续发展”仅仅定位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往往把西方发达国家在“后工业社会”中所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绝对化,忽略了现实中存在的“人态环境”问题。“人态环境”之所以被忽视,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任何其他关系的前提,人类在任何时候也不可能脱离自然提供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资料而存活下去。第二,从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历史过程来看,“生态环境”问题的确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发点。第三,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生态环

3、境”与“人态环境”的权重也不一样。一般而言,处于“后工业时代”的发达国家似乎更有理由和条件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事实上,关注“生态环境”仅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目的则是为了“人态环境”的提升。正像马克思说的那样,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生态环境”与“人态环境”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涵。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发表的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曾指出过五种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一是无工作增长,即经济增长并未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无声增长,即经济增长并未伴随着政治参与与民主的扩大;三是无情增长,即经济增长的好处大部分落入了富人手中,贫富分化加剧;四是无根增长,即市场化、全球化

4、导致了本土文化的危机以及民族冲突的发生;五是无未来增长,即经济增长破坏了生态环境。除第五种“增长”外,前四种“增长”均与“人态环境”的恶化有着密切联系。从此意义上讲,对可持续发展而言,“人态环境”这一深层次问题的重要性,在当代甚至已经超过了表层意义上的“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无疑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升华,更加突出了“人态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一,经济增长不过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其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还包括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生态生活等方面的各

5、种价值诉求,使人在体力和智力上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二、“人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 “生存意识、全球意识、未来意识”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价值理念。贯穿其三大价值理念的内在依据,则是与人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人态环境”的问题。 1.生存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价值理念 工业文明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短缺为主要表现的生态危机,形成了对整个世界各个国家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严峻挑战,其形势不容乐观。生态危机的现状之所以不容乐观,与工业文明“人态环境”下的不可持续性密切相关,突出表现在人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上。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所

6、诱导的人类欲望将挑战地球生态圈的承受极限;大量废弃所造成的垃圾过剩将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转化限度;而生产商和消费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不愿意为维持和支撑这种物质消费模式所造成的环境和生态恶化支付必要的代价,其直接后果必然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最终导致人的精神危机,人在对物的高度依赖中丧失了自我,丧失了精神家园。可持续发展立足于生存论来看待消费问题,把保证人的健康生存需要看做是满足消费的终极尺度,提倡适度的、节约型的消费。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把生存利益作为最高利益,这样才能够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只有在可持续消费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可持续生

7、存和发展。 2.全球意识:人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维度的变革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这个概念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应运而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必然出现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意识形态,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普遍关注的全球问题,如生态问题、人口问题等。这些问题不同于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般问题,而是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将会导致全球人类文明的毁灭。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们,必须树立一种全球意识:我们所面临的不仅是生态危机,更是全人类的可持续生存的危机;必须克服工业文明时代“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将个

8、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全社会的利益结合起来。在这种全球意识的支配下,以全人类的利益为最高尺度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在实现全人类利益的行为中,同时实现个人的合理利益。 3.未来意识:人的生存与发展时间维度的变革 可持续发展把人类的“可持续生存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价值取向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间向度。可持续发展观的时间观是立足长远、面向未来的时间观。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而人类的生死存亡,在时间上是不可逆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以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为最高目标,来确立我们的价值取向,从而决定我们现在的行为策略。我们不仅要关注当代人的生存,而且也要使我们的子孙后代和整个人类能够在地球上持续生存下去

9、。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未来(可持续性)的需要来约束和规范我们现在的发展与实践。这样的发展,才是真正自觉的发展。只有关注人类未来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才能够不断前行,人类的明天才会充满希望。 三、“人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克服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对于如何克服人与自然间异化的关系?其基本路径包括哪些?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依靠科学技术,是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回顾人类与自然界交往的历史,人类遇到的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如居所问题、疾病问题、能源问题等,无一不是依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解决的。久远的历史、短近的过去都已证明,任何困难与问题的出

10、现,都未能使人类束手无策或停滞不前,这些一度严重困扰人类的问题,恰恰成为人类科学技术与生产手段发展、更新的推动力。所以,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我们寄希望于科学技术,最终解决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绝对不是人类的幻想。然而,仅仅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是一种片面性的认识。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滥加使用以及人类对技术认识的局限性,决定了解决生态危机不可能是由科学技术这一单一因素决定的。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解决全球问题的“硬件”,那么,完善法律与道德自律则是解决环境问题不可缺少的“软件”。道德与法律二重维度的统一,正是“人态环境”在解决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路径中的具体体现。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维护和改善环境的纲领性文件,并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之后,在世界范围内还制定了若干法律文件。很显然,借助法律法规,改善“人态环境”,是解决生态危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可持续发展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发展战略,生态危机是被公认的全球问题之一。在解决全球问题路径中,全球伦理即人类整体为了求得生存和健康所必须遵守的一系列基本的行为准则的建立与完善,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责任编辑:思 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