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研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4300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研究.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研究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院校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和规划。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将“双一流”建设工作推向了新阶段。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双一流”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成员”,应牢牢把握时代机遇,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中的作用。就目前而言,虽然大多数高职院

2、校的建设水平还难以达到“双一流”标准,但全体高职院校都应以“双一流”作为自身发展的导向和目标,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创造更大的教育价值。 一、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的应然向度分析 为响应国家的“双一流”建设号召,在高职教育领域应加快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推动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一流的高职院校,应具有核心竞争力、教育创新力、国际国内影响力、服务贡献力等,这“四个力”也是一流高职院校的外在集中表现。从内部来看,专业是高职发展的生命,一流的高职院校应具备一流的专业群作支撑1。因此,加强高职教育“双一流”建设,应不断强化一流专业建设。基于此,本文对一流高职院校的应然向度进行详细剖析。 (一)一流高职院校应

3、具备“四个力” 1.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可以理解为,在长期的学校建设和教育积累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有的、难以被复制的,深深融入到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内质之中的,支撑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通常体现在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良的教学管理体系、优秀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实践教学水平等方面2。在教育成果上,评价一所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从两点出发:一是其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社会需求,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和适应社会环境;二是其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还拥有端正的职业态度、优秀的心理素质以及完备的职业通用能力。 2.教育创新力 随着科学技术

4、的发展,创新能力在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性都越来越突出。衡量优秀人才的标准已经超过以往的知识和技能层面,迅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成为更加重要的“指标”。一流高职院校必然具有强大的教育创新力,通过不断变革创新自身的教育系统,将创新能力传递给高职学生3。高职院校的教育创新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层面的创新,即办学理念、教育理念、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创新,以前瞻性的思维培养前沿产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二是方法手段层面的创新,如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新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通过变革创新不同的方法、手段,让高职院校教学紧跟社会和生活变化的步伐,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 3.国际国内

5、影响力 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是每一所职业院校都孜孜以求的,谋求国内甚至国际影响力,既是高职院校自身办学水平高、教育质量好的结果,也是推动职业院校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助推器”,?咧霸盒庖迨?分重大,而一流高职院校必然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拥有国际国内影响力意味着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品牌,拥有显著的核心竞争优势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4。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打造,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打造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机制,以建立高职院校良好的社会声誉和教育声誉;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扩大高职院校的影响。对内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参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孕育发展;对外要进一步强化

6、与他国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以及教育组织的合作。 4.服务贡献力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技能应用型教育,是与社会生产、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因此,高职院校在服务贡献社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流高职院校更应当具备强大的服务贡献能力。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贡献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社会生产和服务一线岗位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充沛的人力资源;第二,依托高职院校特有的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为区域产业集群的升级提供支持,在技术、创新、咨询、推广等方面服务行业企业;第三,承担传播先进文化的功能,要把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打造成传播优秀、先进思想文化的阵地,同时通

7、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等方式,将自身的特色文化广为传播,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贡献力量。 (二)一流高职专业群应体现“六个高” 一流高职院校需要一流的专业群做支撑,而一流的专业群具有自身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六个高”。 1.专业报考率高 专业报考率体现出社会对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认可程度,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影响力的强弱表5。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强,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双高”的专业群,自然会受到家长和考生的青睐。专业报考率反映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成果,体现着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社会声誉,同时又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对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和教育体系建设都有重要影响。因此,一流高职院校必然拥有报考率较高的

8、专业群,并且其专业群在第一志愿报考率、录取率、报到率、专业学生规模等方面均应位居全国同类专业前列。 2.专业设置与产业契合度高 专业设置与企业契合度高实质上是高职院校主动对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依据地区产业格局规划来调整自身专业设置,打造教育与产业、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的职业院校办学机制的最终体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契合度高低反映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以及对产业发展趋势的研判,只有充分了解区域就业市场及产业经济发展状况,才能正确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为高职院校的新一轮内涵发展奠定基础,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贡献能力6。一流的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必然高度重视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契合度,将自身

9、的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3.专业师资水平高 师资是影响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决定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水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师群体是否拥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师资结构是否合理,人才梯队建设是否卓有成效;高职院校是否拥有一批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名家名师。专业师资力量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支持,也需要职业院校自身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精心打造7。一流高职院校要建设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专业群,就必须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师资力量。 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 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主体,为全社会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

10、人才是其最根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任务,是其办学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是一流高职院校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功”。具体而言,一流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这是学生未来胜任工作岗位能力的保证;二是职业素养和文化素质高,这是学生未来赢得良好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是创新意识足,创新能力强,这是学生能否由一般工匠成长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决定性因素。 5.专业社会服务能力高 高职院校有多方面的社会服务能力,除了人才培养这项最基本的服务功能以外,其还承担着以专业优势、科研优势、师资优势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性智力、技术服务的功能。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社会服

11、务能力既能创造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高职教育资源的整体效能,又能促进职业院校与产业经济的融合,提升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能力和师资水平,是一流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最突出的优势之一。具体而言,高职院校专业社会服务能力高是指专业参与区域战略发展咨询服务、行业企业职工培训、下岗工人再培训、新型农民工培训、行业企业产品研发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贡献率高。 6.专业就业率高 高职教育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较高的就业率不仅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成果的体现,也是高职院校树立良好教育声誉的重要途径。一流的高职院校应当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率,通过学生就业情况发

12、现专业建设中的题,并及时予以优化调整,最终实现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短期岗位稳定率、职业生涯持续成长率等方面均居全国高职同类专业前列。 二、“双一流”建设为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包含了高职教育,但由于种种历史和社会原因,长期以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教育规模等方面始终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不仅造成了我国教育结构的失衡,也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工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持续走高,高职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3、鼓励、扶持高职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夯实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基础。 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是高职教育长远健康发展的坚强支撑,是高职院校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国家关于建设“双一流”大学实施办法的印发,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规划,提出了大学和学科建设的各项标准,形成了新时期促进大学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体系。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按照国家发布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标准开展各项工作,持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指导下突破发展瓶颈,在面向

14、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打造出一大批“双一流”高职院校。以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制度体系,缺乏明确的办学方向,导致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偏差、教育定位不清晰、发展方向不明确、专业建设重复盲目等问题8,不仅使高职院校难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也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提出,为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制度体系建设范本,让高职院校的未来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更加正确高效铺平了道路。 (二)为高职院校发展指明了办学目标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教育内涵不断丰富,教育多元性日益明显,但总体

15、而言,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过度注重专业知识讲授和专业技能训练,没有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所具备的智力优势、技术优势服务社会,“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提出,则有力弥补了高职教育领域的不足,为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目标。 第一,“双一流”建设方案促进了高职院校教育理念的转变,推动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高职院校更加注重职业化、技能型和专门型人才的培养,在不断强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实践平台搭建、深化校企合作等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元性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本教学导向,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

16、学生的综合素养。这能够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教育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最大化地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第二,“双一流”建设方案进一步推动了高职院校管理机制的健全。运作高效、有序、流畅的管理机制是高职院校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健全高职院校各项管理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为学校建设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形成职业教育工作者和学校共同成长、发展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有利于正确处理学校、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搭建产教融合的大平台,为高职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双一流”建设方案有利于打造精品、特色校园文化。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更加

17、注重内生性发展,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更受高职院校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注重以正确的舆论和榜样力量来引导学生,同时大力树立优良的校风、学风、班风,进一步增强了高职院校的“文化软实力”。 (三)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多方面支持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是“双一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随着“双一流”建设方案的逐步落实、推进,必然需要大量的配套资源来进行支撑,意味着全社会都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

18、力资源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在持续扶持和完善高等院校的发展过程中,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也必然会从中受益,享受到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资源,这将在更大程度上推动高职院校发展进入“快车道”。 第一,“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明确指出,中央财政将把开展“双一流”建设的高校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并成立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同时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给予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可以预见,在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办学水平高、专业优势突出的高职院校将享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更大力度的财政资金以及其他各类资源的支持,这无疑会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并且进一步充实现有教育

19、资源,为高职院校发展注入更为强大的动力。 第二,“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鼓励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双一流”建设。也就是说,中央明确将建立健全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建设“双一流”的格局。在这一背景下,参与“双一流”建设的高职院校将迎来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氛围,产教融合将获得更加全面、有力的支持。 第三,“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实施“强化绩效,动态支持”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在过去,由于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并没有一个权威性的

20、教育评估体系,使得各个高职院校在声誉建设方面存在诸多“尴尬”,而经过“双一流”建设,通过第三方评价办法的运用,建设成果优秀的高职院校将更容易脱颖而出,形成示范效应,从而推动高职教育良性发展。 三、依托“双一流”建设,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新路径 (一)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我国产业发展和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高职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要迈向更高水平,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必须立足于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办学,更

21、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向“双一流”迈进,就必须把产教融合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围绕校企合作这条主线开展各项教学工作。第一,在专业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突破传统思维,推动企业与学校共建共办专业,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严密接轨,努力提升专业建设的实用性、针对性、适切性。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密切配合,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持续优化并不断完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订单培养,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在促进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同时,丰富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形式。第三,在学校治理层面,高职院校要引入

22、企业资源,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企业文化、制度流程等资源和要素,探索研究多元化治理方式,实行集团化办学,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通过对接、联合社会、行业、企业的多方资源,不断充实高职院校办学力量,优化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 (二)以特色发展为导向,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竞争力 同领域比较,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千差万别,办出特色无疑是广大高职院校树立自身竞争优势的合理选择,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跨领域比较,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能力普遍强于高职院校,但就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而言,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等?T多方面仍然具备较强的比较优势9。因此,充分发挥

23、自身的办学优势,以特色发展为导向,是高职院校树立教育品牌、提升教育竞争力、建设“双一流”院校的重要路径。第一,在专业设建设上,高职院校要推动专业设置由“大而全”向“专而精”转变,一方面,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适时弱化甚至取消“夕阳性”专业,逐步减少难以形成教育优势的专业;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持续强化本校教育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专业,集中资源办好少数精品专业,努力突出学校的专业教育特色。第二,在社会服务上,高职院校要推动服务领域的单一性向全方位转变。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缓解区域社会的就业问题,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储备技术人才资源;其次,高

24、职院校应当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智力优势,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入、广泛的合作,为社会经济组织提供策划、咨询、创新、技术等服务。 (三)以创新驱动为抓手,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当今时代,创新已成为全社会对人才、教育的核心诉求,高职院校要力争达到“双一流”水平,在持续的传承、积累和沉淀以外,更需要重视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创新等。第一,在教育理念方面,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首先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入研判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和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理念,用科学的思想理念指导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培训,让每个高职教育工作者都具备良好的创新

25、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并通过教学将其传递给广大高职学生。第二,在教学模式方面,高职院校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探索研究,推陈出新,既要积极运用已被验证有效的新兴教学方法,也要自主探究尝试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教学新方法、新形式。高职院校要鼓励一线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学体系、教育流程,为教学模式的持续创新提供动力和环境10。第三,在教师管理方面,一要创新教师聘任机制,拓宽优秀师资引进渠道,探索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的人才流通渠道,推动师资建设的多元化发展,不断充实学校的人才资源;二要创新教师评估考核机制,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制定基于岗位的绩效考核方案,以专业技能为核心,重点突出教学能力

26、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挂钩,以务实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四)以创“双一流”为导向,变革高职院校评价模式 “双一流”建设对高职院校而言不仅意味着办学方向、教育机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变革,也意味着高职院校办学成效、评价模式的革新。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和教育资源支持“双一流”高校的发展,相应地就需要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来遴选出符合“双一流”标准的院校,而加入“双一流”建设竞争和以“双一流”标准为建设导向的高职院校而言,“双一流”评价机制堪称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指挥棒,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和作用。第一,高职院校评价机制应当遵循“硬件达标、

27、软件一流”的原则。虽然高职教育对学校硬件建设要求更高,但硬件建设水平不应当成为拉开职业教育评估结果差异的主要指标,即只要达到通行标准即可,不应追求硬件设施的高端豪华,而要更注重教学理念、师资力量、校园文化等“软件”层面的建设成果。第二,高职院校评价机制应当尽量淡化数字指标,重点关注办学是否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重点评估高职院校的实际办学水平。 (五)以“内涵建设”为原则,提升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 高职院校的治理路径和治理结构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发展,也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治理理念、传统规定、治理文化等,是高职院校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复杂性、全面性、综合性和深刻性的影响因素,高职院校要争创“双一流”,就需

28、要秉持“内涵建设”的原则,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为教师创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严肃活泼的学习环境。第一,高职院校要健全行政决策机制,把专家论证、群众参与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要程序,保证决策制度公正、公开、科学、民主,为学校各项行政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第二,高职院校要完善权利、责任、利益分配明晰的内部管理和执行机制,通过建立“关系明确、规范权限、划清职权”的管理和执行机制,提高高职院校的治理效能。第三,高职院校要持续加强管理监督体系的建设。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有赖于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没有严密的监督,就不可能有彻底的执行,因此,高职院校要在战略高度重视校园管理监督体系建设。一方

29、面要强化监督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权,对一些特殊岗位、重要部门和关键环节进行无死角监督,确保校内的重大决策和行为符合制度流程;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既要将学校的重要干部任免、资考核评估、学校重大新闻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全体师生,同时要注重收集师生关于监督管理部门的意见反馈,防止“灯下黑”。 参 考 文 献 1陈衍,郭珊,徐梦佳.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加强“双一流”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2):40-42. 2游明伦,李德建.高职教育质量变革的时代特征与策略思考J.职教论坛,2017(28):5-11. 3张晓云.高等职业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以陕西省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

30、育,2017(13):82-85. 4喻念念.试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0):234-235. 5刘阳.关于湖南省高职卓越校与“双一流”建设的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1-4. 6吴倍贝.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迫切要求及路向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7(3):18-23. 7沈言锦,张坤.“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7(10):58-61. 8谭慧.“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特色转型发展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8):55-57. 9黄兆牛.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职业教育

31、转型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7(4):5-10. 10陈诗慧,张连绪.“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职业教育转型与升级J.现代教育管理,2017(7):107-113. Study 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He Lish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is a strategic decision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v

32、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scale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e need to take “double first-clas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enhance its core competitiveness, education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influence

33、and service contribution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has provided a strong system guarantee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ointed out the goal of running a school and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Based on the “double first-

34、class”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be oriented by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ducation; be driven by innovation and pro

35、mote the level of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be guided by “creating double first-class” to reform evaluation model; tak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s the principle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governance. Key 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pecialty group;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uthor He Lisha, lecturer of Guangdong Ling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Guangzhou 510663) 何莉莎(1982- ),女,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广州,5106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