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宣”格局下提高基层部队“新媒体”适应能力的思考.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4953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外宣”格局下提高基层部队“新媒体”适应能力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外宣”格局下提高基层部队“新媒体”适应能力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外宣”格局下提高基层部队“新媒体”适应能力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外宣”格局下提高基层部队“新媒体”适应能力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外宣”格局下提高基层部队“新媒体”适应能力的思考.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外宣”格局下提高基层部队“新媒体”适应能力的思考一、“大外宣”格局下基层官兵的角色融入与被动影响 信息的高速流通和高度融合,使得对“外宣”概念的传统理解已经过时,外宣工作的边界已经远远突破了对重大活动的宣传、对特殊事件的报道以及特定职能单位和人员对外言论的发表与声明,内宣与外宣相互转化、彼此依存、渐趋融合的关系更加明朗。 首先,时代发展已经不允许存在群体隔离。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军队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群体、军人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社会个体在一系列制度纪律的约束下能够在特定时间内与全球化的信息平台实现有效隔离,但功能强大的信息设备、无孔不入的媒体触角、日渐频繁的军地互动,让越来越多的基

2、层官兵曝光在镜头前,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媒体平台。无宣传意识的行为活动在现代化网络传播模式下极有可能转化为在全国甚至国际范围内产生一定影响力的新闻事件。 其次,基层官兵正是军队形象的原始构成。军事外宣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塑造中国军队的国际形象、诠释我国奉行的国防理念。这种形象的塑造、理念的诠释,最终都要通过鲜活的中国军人个体提供支撑力和劝服力。由此,基层官兵必然成为外宣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感性认知的积累对于向理性认识的升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鲜活的军人形象正是让外部世界积累这种感性认知的重要因子。 再次,外宣报道更易影响官兵的思想认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种行为表现经

3、对外宣传后反馈回的外来评价对于行为人的心理影响至关重要。以此类推,外宣工作中所塑造和阐述的中国军人形象、中国国防理念换来的国际认可度,对于官兵思想自然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而日益开放的媒体平台也为广大官兵全面获取相关信息提供了便捷途径。这些林林总总的信息反馈和国际反映对官兵头脑形成了多维冲击,甚至很多时候一种经多次折射和反射后形成的“镜像”反而取代了能够亲身感知的现实真相。而且,由于长期以来对外宣与内宣的明确划分,让普通官兵更倾向于喜欢从语言风格相对客观的外宣报道中提炼内容、核定事实。 二、“大外宣”格局下基层部队面临的现实压力和问题考验 全媒体时代下宣传工作日渐凸显出的透明性、及时性和全域化为

4、部队官兵的思维理念带来强烈冲击和全新考验。长期以来基层部队在相对闭塞的环境氛围里积累形成的保守观念、认识误区、素质短板已经在全面开放的宣传格局下暴露出刻板、僵硬的弱点。 一是置身“大外宣”的意识不强。虽然随着部队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绝大多数部队官兵都能在合理时间内自由接触网络媒体,但是时刻强调的保密纪律、对军人身份的特殊定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基层官兵的宣传理念,使其在潜意识中自觉把军营视作封闭式的特殊领域。 二是应对“新媒体”的能力不强。当前,绝大多数官兵缺少媒介素养,没有经受相关的系统培训和实践历练,在翻涌激荡的信息浪潮和花样翻新的媒体运作面前极易随波逐流、被动接受。一方面体现在对外部媒体

5、的利用技巧上,尤其在面对媒体采访时,不能从容应对,语言不清、表达不力、神态紧张的情况时有发生,错失了借助媒体展示形象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对外部媒体报道的辨析能力上,往往崇尚“外来和尚会念经”,潜意识中贬低内部媒体的客观真实度,盲目看重外部媒体的“局外人视角”和“冷思考”,以至于容易偏听偏信外媒报道、网络传说甚至是虚妄言论。 三是校正舆论导向的理念不新。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谈媒色变”的错误理念,不仅过于简单地把所有影响官兵思想状态的原因归咎于外部舆论、外媒报道,更把试图切断信息渠道视作杜绝不良影响的有力法宝。由此,当面对信息爆炸、媒体泛滥的复杂局面时,绝大多数时候都仅限于采取封堵

6、措施,显得驾驭无力、疲于应付。但如此一来却往往适得其反,在某种程度上更于无意中激发了基层官兵的“猎奇欲望”,提升了被封堵媒体的“可信度”和“关注度”,促使其迎合了普通人的“探秘心理”。 三、提高基层部队“大外宣”格局下的媒体适应能力的举措 对于宣传领域的新问题、新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在重视军人群体特殊性的同时,更要充分尊重信息传播的客观规律和演进趋势,顺应发展潮流、学会借力打力。面对形势压力,站在全局高度审视和反思自身问题,从“大外宣”的视角、以全新的思维调整部队宣传工作的总体格局也已经成为时代叩问下的当务之急。 一是要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官兵媒介素养。随着外部媒体对军队人文生态的全面介入,以各种

7、外衣包装的舆论争锋、新闻压制,让部队官兵在军事斗争准备之余还时刻身处媒体对抗和思想冲击的洪流之中,隔绝、封堵已然不能奏效。在这种形势压力下,提高官兵媒介素养更显得尤为迫切,只有掌握基本的媒介理论,深化对现代媒介的认识,理解媒介、运用媒介、应对媒介,才能遵循“媒体法则”,提高媒介属性的感知能力、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媒介形象的设计能力、媒介信息的发布能力。而媒介素养的提升,必然离不开对媒体特点的认知和对传播规律的把握,部队官兵尤其是各级干部接受相对系统的学习培训已经是时不我待。而且,从长远来看,为了从整体上持续改善官兵媒介应对能力普遍偏弱的窘迫现状,在军队院校各层次教育中普遍设置新闻传播学的基本课

8、程和媒介适应能力实践内容也应该成为顺势应时的夯基之举。 二是要通过制度化建设打造规范外宣渠道。当前,新闻报道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构成已经在各基层单位固化发展,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固有的工作套路和规范的运行机制,但绝大多数单位的着眼点都仅限于瞄准军队范围内的主要媒体,即注意力始终聚焦于“内宣”。甚至很多单位把“内”“外”的概念自我定义为“本单位内”与“本单位外”,无论是从主观意识角度,还是从客观机制角度,真正意义上的“外宣”都没有在基层部队新闻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这样的框架局限下,自下而上输送的新闻资源都是发端于传统的内宣视角,由此便也导致中国军网、国防部网等重要的外宣平台在新闻呈现上始

9、终难以彻底摆脱“内宣”色彩,直接影响了对外宣传、尤其是跨文化传播的效益。 由此,在“大外宣”视阈下重新调整和科学规划部队的新闻工作理念和运行机制也已迫在眉睫。首当其冲的就是必须要彻底破除内宣与外宣绝对分化的旧有思维,用联系的眼光审视两者的内在关系,从宣传实效出发深层剖析,在充分尊重不同群体文化审美差异的同时,也要切实认清受众对于新闻传播审美的同质化,在追求表达方式的客观性、传播内容的新鲜性、引导倾向的隐晦性上遵循传播规律、顺应受众心理。这就要求以解放军报等军内权威媒体,作为引领部队新闻工作走向的风向标,必须以全球视野推动自身革新、实现自我革命。同时,在编制体制允许的范围内,也应在不同层级的单位设置涉及领域更广、视野更为宽泛、自主权力更大的“新闻中心”,构建内宣与外宣两相统一、彼此依存、相互促进的新闻工作格局。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