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之绘画密码解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9278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之绘画密码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再别康桥》之绘画密码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再别康桥》之绘画密码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之绘画密码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之绘画密码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再别康桥之绘画密码解析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为世人称道的诗歌名篇。它创作于一九二八年十一月,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八年十二月新月第一卷第十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在此之前,他还写过有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两者相较,我们会发现前者是后者的浓缩,后者则隐藏在前者的“留白”中。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仔细地咀嚼欣赏再别康桥,才不会遗漏它的“绘画美”。 由于意境的相通和精神的相融,中国诗画向来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而深受古典艺术熏陶的诗人徐志摩更是深谙此道。读者在欣赏再别康桥时,不难产生那种“人在画中游”之感。 一.诗中有国画 首先,就色彩而言,再别康桥里有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青色、绿色和红色。如“青荇”、“水草”、“青

2、草”等都或隐或显地呈现出那种润泽的清新的青色。“油油的”指浓绿而润泽的样子,用来形容“青荇”,由此我们可知诗人笔下的这些植物实际上有青色的也有绿色的,整体上给人一种淡雅宜人的静谧之感。诗中的“新娘”一词是“金柳”的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全是“金色”。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可知,中国古代新娘多是穿着红嫁衣晚上出嫁的,读到“夕阳中的新娘”时纵然能想到新娘婚服上被披上一层彩色,但基本的红色还是映在眼中的。其中,青色、绿色为冷色调,红色为暖色调,一冷一暖,一淡一浓,相得益彰。 其次,就线条而言,诗中基本上全是柔软的弧线。“荡漾”着的“柳”是弧线,“招摇”的“青荇”是弧线,“柔波”的“波”是弧线,“榆荫

3、下的一潭”的“潭”的轮廓是弧线,“一潭”的喻体“天上虹”仍是弧线。唯一的直线条就属那支“长篙”了。 了解康河的人会知道康河本身也是蜿蜒而下的弧线条。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论画,可比的许只有柯罗(Corot)的田野。”这充满柔软线条的画为什么会让他如此痴迷和眷恋?它带给他什么样的心理感受?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有一段话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曲线之所以比断线优美,正是曲线在时刻转变方向,每一个新方向都被前一个方向指导出来,这样就发生了一种转变:原先我们在运动中看见轻松;一转变,我们掌握了时间的川流,在现实中把握了未来,因而感到愉快。”原来这些线条是与诗人的情感世界有内在联系的,它是诗人抽象

4、的心理感受在画面上的物化。这些线条的流动性给他一种自由的感觉,以至于他多次在河边散步,在河里划船,是这条河给了他性灵和自由,给了他“撑长篙”“寻梦”的浪漫情思。 最后,就意象而言,徐志摩所选取的也多是古代诗画中常见的意象。如实写的“河”、“柳”、“夕阳”、“青荇”、“浮藻”,虚写的“水草”、“船”等。这些意象古诗中俯拾皆是: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的“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萍”;元代诗人范?Z的秋江钓月:“丝纶荡浮藻,我船尔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显然的,诗中的意象包蕴了中国文化中由来已久的那种亲近自然之情,使得远离康河远离英国的我们也能被深深感动

5、。无需多少言语,我们已能聆听到到自然之母的亲切召唤。 二.诗中有油画 本诗很明显的有油画色彩。“云彩”、“金柳”、“天上虹”、“星辉”等都给人一种色彩斑斓的感觉。它使画面显得十分华丽、壮阔、典雅,也使我们感觉到无比的梦幻、静穆和庄严。除了色感,这些有实有虚的景色还给人一种目迷的光感,让我们置身其中,沐浴着圣洁的光和色。 这些油画般的景色带给人一种轻微的动感。国画是讲究静美的。古人领悟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境界,便受了启发,追求一种沉默的艺术。西方则不然,他们的运动精神是隐藏在油画的光感色感里的。云彩无一刻不在变换,照在柳树上的金光也是一闪一闪的。“波光里的艳影”更是在动荡,否则诗人的心头怎么

6、会有那种“荡漾”之感?在作者看来,“榆荫下的一潭”是揉碎在浮藻间的天上虹,注意“揉碎”一词,它包含着“揉”这个动作。那潭水五颜六色,使诗人想到了彩虹,这不足为奇,但诗人又继续猜测是有某个人或是仙揉碎了这彩虹。这样一来,静物彩虹就变成了动态了的。总而言之,诗人由这些色彩斑斓的意象想到的多是一些动态的感觉,或许是出于巧合,但这种巧合也恰好说明油画的动感在起着某种隐秘的作用。 三.中西合璧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既有国画风格又有油画风味,而且我们在感受的时候并不觉得哪一方有压倒另一方之势,而是觉察出了两者很奇怪的呈现出交相辉映的艺术效果。这一方面说明国画与油画可以实现完美“联姻”,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大诗人的

7、才情与才力。 首先,再别康桥给人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之感。芥舟学画论中说:“天下之物不外形色而已,既以笔取形,自当以墨取色。故画之色非丹、铅、青、绛之谓,乃在浓、淡、明、晦之间,能得其道,则情态于此见,远近于此分,精神于此发越,景物于此鲜妍,所谓气韵生动者,实赖用墨得法,令光彩烨然也。”诗人也明白此理,在用色上十分注意浓淡明暗的搭配。其中,国画总体上是一种淡雅的色调,油画总体上是一种绚烂的色调,两者被诗人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便产生了中西合璧的艺术境界。 其次,这种淡妆浓抹是蕴藏匠心的。有些景物(如“金柳”)既有国画元素又有油画色彩,显然是作者细心挑选的。对于其他的只有国画或油画风格的,诗人进行

8、了更为精细的构思和运笔。笔者揣测诗人主要用国画画法来画近景、实景,用油画画法来画远景、虚景。 “软泥上的青荇”是近景、实景,因为我们能看到它在“水底招摇”。这里诗人很随意地把国画呈现出来了。还有一些实景如“河畔的金柳”、“榆荫下的一潭”,相对于“青荇”来说就远一些了,由“那”字我们可以领会得出。“云彩”在西天,就更遥远了。虚景如彩虹、星辉等比实景又遥远些。简言之,诗人从空间距离、心理距离两个方面将那些遥远的景致涂上了斑斓色彩。 油画需要远观,这是有依据的。有人看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岛的屠杀觉得画中那妇人低垂的眼睛极具痛苦的表情, 但走近去细看, 只是粗粗的笔触,似乎没有画完。他问作者为什么不画完,德拉克洛瓦回答说:“你为什么要走近去看呢?”为了要表达整体的视觉形象, 要表达空间、气氛及微妙的色彩感受,有时甚至有点近乎幻觉,油画大都需要有一定的距离去看。大诗人也明白此理,于是成就了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淡妆浓抹的经典诗歌。 结束语:综上所述,再别康桥是国画与油画完美结合的产物,是清丽与绚烂的完美统一,是一条河与一颗心灵碰撞后产生的火花。钱理群说徐志摩“执著的追寻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不无道理。再别康桥便是诗人性灵深处的诗句,从笔端自然流淌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