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远诸宫调》中比拟句式及比拟助词研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9322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知远诸宫调》中比拟句式及比拟助词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刘知远诸宫调》中比拟句式及比拟助词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刘知远诸宫调》中比拟句式及比拟助词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刘知远诸宫调》中比拟句式及比拟助词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知远诸宫调》中比拟句式及比拟助词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刘知远诸宫调中比拟句式及比拟助词研究 一、刘知远诸宫调语言的特点 首先,刘知远诸宫调作为金代的作品,相较于古代汉语,语言上具有白话色彩,即使是和不远的唐宋时期比较,其口语性也必然更强一些。其次,宋金的战争使得中国北方长期处在外族统治下,战争从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在民族之间交往频繁的地区,语言便不自觉地体现了全民性的特征。第三,作为诸宫调,其必然带有体裁本身所赋有的语言特色。 二、简述先秦到唐宋比拟句式的运用及比拟助词的兴替 比拟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修辞方法,用来表示两物或者两事之间有相似关系的结构。该句式包括以下几个成分:本体;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学者们总结出在实际的运用中,比拟

2、句式有两种表达形式:(A)全式:(本体)?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B)简式:(本体)?喻体?比拟助词。比拟助词的使用情况从先秦到唐宋也有兴替。具体分析如下: 先秦的比拟式都是“本体?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即所谓的全式。像义动词常见的有“若、如、犹”等,比拟助词常见的有“然、耳、者”等词。如: (1)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礼记?大学) (2)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语?乡党) 两汉的比拟句式和先秦基本相同,但已出现了简式,比拟助词出现了“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馨”。到唐宋时期则出现了比拟助词“一般”“相似”。如: (3)他各各气宇如王相似。(祖堂集)

3、 (4)者个事军国事一般,官家若断判不得,须唤村公断。(祖堂集) 从先秦直到唐宋时期比拟句式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表达形式基本都是全式,偶见简式,但可以看做是全式省略了像义动词。如: (5)大人才见两僧,生佛一般礼拜。(祖堂集) 简式的例子都可以补出像义动词,例(5)“生佛一般礼拜”犹言“像生佛一般礼拜”。 语法功能上几乎都做谓语,只是从五代开始,才偶见作状语。如上举例(5)。 在比拟助词的使用方面,正如李思明先生所说:“上古和中古时期还未形成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比拟助词体系,比拟助词真正形成体系并被广泛使用是在近代汉语时期。”那么,唐宋时期出现的“一般”“相似”就是比拟助词形成体系的开端。 三、刘

4、中的新旧比拟句式及比拟助词的使用情况 归纳起来,刘中的比拟句式主要有新旧两种形式,所谓的旧式结构为“像义动词?喻体”,其在语法功能上和上文提到的全式并没有差别,只是很少出现比拟助词,所以我们称其为旧式。旧式在刘中是广泛采用的比拟形式,但仍然可以见到另外一种形式,即“喻体?比拟助词”。这种结构形式上和上文提到的简式相同,但从语法功能方面而言,有本质上的差异,所以我们称其为新式。本文对新旧两式分别加以分析如下: (一)旧式比拟句式及比拟助词的使用 通过对刘的穷尽式搜索,可见在旧式比拟句式中像义动词只有三种:“如”“似”“若”,其中,以“似”“如”为主,具体使用情况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如”字

5、句和“似”字句占优势,而“若”字句已少用。 1“如”字句 如上表所示,“如”字句是刘中运用最多的形式,“如”可看做“如同”之义。其后都没有比拟助词。如: (1)如猛虎牙爪,潜伏折挫了慷慨。(343页) (2)仇怨结下如江海。(343页) 偶尔有附加成分副词“浑”。如: (3)知远势况,浑如夯浪出波龙。(343页) 2“似”字句 (4)五人决战起悲风,便似雾罩天神擒鬼魅。(365页) (5)柳眉桃脸朱樱口,似玉肌虞,腰细金莲步。(345页) 偶有附加成分“一”出现: (6)男如潘安,女生越艳,媒人口,一似蜜舌头。(358页) 像义动词“似”有时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和“如”相对成文,形成句式美,有的甚

6、至发展成为固定形式。如: (7)如连理,如比翼,似鸾凤,绝伦出众。(348页) (8)苦辛如光武之劳,脱难似晋王之圣。(351页) (9)您咱两口儿夫妻似鱼如水。(348页) (10)妻与我似水如鱼。(350页) “如”和“似”字连用构成了一种形式美,并且“如鱼似水”的固定形式已经初见形态。 3“若”字句 (11)鼻气若山前咆哮猛虎。(351页) (12)三娘闻语,心若刀剜。(352页) “若”字句中“若”字之前也同样会出现附加成分“无”、“有”,如: (13)叫一声不若春雷,待报答一饭恩故。(342页) 在像义动词的使用方面,刘还继承着古代汉语的形式,“如”“似”“若”都是古代汉语常用的像义

7、动词,但我们可以隐约感到词汇兴替的轨迹。“若”字是文言色彩很浓的词,在古代白话被广泛使用的金代已经开始很少采用“若”字作为像义动词。而“如”及其演变形式“如同”使用至今,“似”使用虽不如“如”多,也占有相当分量,“似”从比拟动词虚化为比拟助词“似的”,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 另外需要注意的地方是旧式中比拟助词的“缺席”,先秦时期比拟助词就已使用,只是并不广泛,到唐宋时期逐渐初步形成体系,可是作为金代的作品刘中却很难找到传统意义上的比拟助词,只在似字句当中有一例是有比拟助词的,也就是“似?X?Z”形式: (14)咱是的亲爹娘生长,似奴婢一般摧残。(374页) 这当然和刘的篇幅小有关,但我们认为这

8、并不足以说明原因。并且,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比拟助词以新的姿态出现了。这正是接下来我们所要提及的。 (二)新式比拟句式及比拟助词的使用 刘新式比拟句式在数量上并没有相当优势,但其代表着刘时期比拟句式的发展。在整部文献中有三例: (15)壁玉似牙嚼欲将破。(363页) (16)一对眼睁圆,龙颜尽变改,失去紫玉似颜色。(368页) (17)正熟睡,盆倾也似雨降。(352页) 这样的例子从语法功能上看并不同于唐五代时期的“喻体?比拟助词”结构,是金元时期新兴产生的。比拟成分在句中做定语或者状语,其后必须跟着名词或者动词,比拟句式做为修饰语出现。在这样的比拟句式中必须使用比拟助词。这个时期出现了新的比拟助

9、词“似”、“也似”。在比拟助词的使用上可以说这具有根本性的变化。学者们探讨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江蓝生认为是异族语言的影响导致的,是语言的一种融合。而张美兰则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认为这是汉语语言本身发展变化的结果。语言的交融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刘中旧式比拟句式中少用比拟助词的原因 语法现象的演变总是综合很多的因素,在刘旧式比拟句中比拟助词少用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体裁的限制 “诸宫调”是一种说唱体的文学形式,演员一个人,又说又唱,说的部分称为散文,唱的部分要求押韵,一个宫调下面有若干曲牌,压一个韵,用不同宫调来叙述一个长篇故事。这种体裁决定了在造句用字上一定要

10、考虑到尾字韵的和谐。旧式比拟句式中比拟助词之后没有任何成分,换句话说,比拟助词一般做为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韵的特色。举例说明如下: (18)思忆,胜如边塞见征旗。 (19)仇冤结下如江海,此一个村夫向后来,专与潜龙做冤害。 假设如唐宋时期比拟助词的使用情况,那么上面的例子将变为: (18)思忆,胜如边塞见征旗一般(相似)。 (19)仇冤结下如江海一般(相似),此一个村夫向后来,专与潜龙做冤害。 很显然,这不符合说唱体的用韵准则,所以在诸宫调中,遣词造句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省略了比拟助词。 (二)地域的因素 语言和地域的关系密切,以现代汉语为例,在词汇上北方方言和南方方

11、言固然有很明显并且为数不少的差异,然而作为相对稳定的语法,其在地域上也必然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普通话里表达我先走,直接用:我先走。而在粤方言中则换成了另外一种结构:我走先。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么在古代、经济、信息并不发达的情况的,南北方的沟通更显困难,这在语言上必然形成一种差异。李思明(1998)以敦煌变文、祖唐集、五灯会元、朱子语类为材料,认为在唐宋时期比拟助词的使用已经基本形成了体系。而刘出现比拟助词少用的状况,我们认为可以从地域的角度考虑。从唐代变文开始到宋代话本,以至文人的语录,用词造句多采用当时的口语。五灯会元一说是绍定间杭州灵隐寺普济编集。朱子语类是朱熹门人用来记录朱熹的讲习,具有一定的闽方言特色。而刘是最早的诸宫调,形成于金代,在语言特色上必然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北方方言特色。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地域差异带来的比拟助词使用上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