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经传解读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9510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易》经传解读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周易》经传解读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周易》经传解读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周易》经传解读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易》经传解读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周易经传解读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6年12月1-2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周易经传解读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大学、台湾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3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24篇。现将研讨会内容撮其大要综述如下: 简帛易学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与会学者们从文字的训释、具体观念的考察、今文易的历史的流变及易学解释学的角度,对简帛易学文献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有的学者以马王堆汉墓文物?周易为底本,与上博楚竹书周易、阜阳汉简周易、十三经校勘记互校,撰写了20多条札记,从校勘

2、、文字、声韵、训诂多角度探讨各本异文,试图沟通其间的关系。有的学者研究了上博楚竹书周易中的 卦和钦卦,指出 有除疾之义, 卦卦辞和爻辞皆紧紧围绕除去疾病而展开;通过钦、咸字义及其演变的考察,认为钦卦卦爻辞与古代针石之术有关。有的学者就帛书易传的释文和注释提出了新的见解,指出衷篇“易之义?阴与阳”一句中“义”后“阴”前之字应作“?r”,道说之义;衷篇“曲句焉柔,正直焉刚”两句从爻形判断爻性,所谓数字卦中的“”、“八”字形、“”或“”形其实都是“曲句焉柔”的形象化表达,所谓“五”也只是“曲句”之状的变形,都不是什么数字;衷云“为九之状,浮首兆下”,“九”字的“浮首兆下”之形不见于隶书而见于战国文字

3、,可证衷成书于先秦也;等等。有的学者指出,帛书易的出土使我们看到了汉初今文本的原貌,根据传世文献和帛书,进一步对今、古文易学的流变作了详细考察,对帛书易传中的今文易义,做了初步阐发;并根据简帛易学资料论证了子夏易传不是伪书。有的学者指出,帛书要中的“五正”乃是古代易学讲君道的特定术语,是帝王取度于身所建立的“规矩绳权衡”五种法度,它是与八卦中的某些卦、四时和五方等相配而形成的一种易学模式。有的学者指出,缪和、昭力的文本没有统一结构,在思想上易学成了政治思想的注脚,失去了易作形上学和数术学的特征,是它们失传的主要历史原因。有的学者比较了帛书易传与文言中对乾卦爻辞和用九之辞的解释,指出前者较为真实

4、的反映了早期孔门易学思想,而今本文言则突出了封建帝国的“帝王”思想,其思想更具系统的哲理性,文字整齐,体例统一,这些都表明文言极有可能曾为汉人修订过。有的学者通过对帛书易传的解读,阐述了孔子的易学解释学,认为孔子确立了一个“见仁见智”的解释学原则,提出了“后亓祝卜,观亓德义”的易学解释方法,最终实现了以德行求福和以仁义求吉的易学解释目标。 传世本周易经传的卦义、字义问题,也是与会学者讨论较为热烈的问题之一。有的学者指出,周易经文中的七个“童”字,没有一个能够训为童稚、孩童的,除旅卦两“童仆”之“童”为名词,应训为奴外,蒙、观和大畜中的“童”字都是动词,当解为“去尽”或“脱”、“脱尽”。有的学者

5、考察了周易经传中的“行”字,指出“行”字之义在古经中以道路、行走为核心,引申出行为、施行等意义,而在易传中“行”字不仅引申出德行、运行、流行等义,而且触及了天道、阴阳关系、事理顺逆等形上之域,可证传文对于古经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所谓“经传分观”的研究法是值得商榷的。有的学者通过对中国古代蛊信仰风俗的考察,指出周易蛊卦就反映了先民的蛊信仰。有的学者从语法学的角度对易传中的“以也”句式进行了探讨,指出它是个多义结构,可作原因句或目的句,也可表示“凭借”或“用”,历代注疏及现代译本,除上述几种解读外,还有以之为结果句、并列句、顺承句或受修饰之核心句者,这些解读都是不妥当的。有的学者对清人顾炎武易音之条

6、例“承其义则亦承其音”进行了辨析,认为所谓音可以落实到顾氏的古韵十部系统之中,义则指基于八经卦之本象阐发而出的程颐之易学义理,音义相承是清代易音研究的基本范式。 在易学哲学和易学史问题上,与会学者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有的学者结合对太一生水的考察,论述了乾?彖中所记的两种宇宙论,一种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论,一种是以“水”为中心的宇宙论,在彖传作者的观念中,“乾元”同时主宰了“水”与“太阳”,成为共同支持万物的生命的原理。有的学者对周易的感应论进行了分析,指出,感应是周易理论与方法的基础,其基本原理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交互影响。有的学者对易传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意蕴进行了解读,并比较了易传

7、与孔孟之间天人关系的异同。有的学者考察了宋明儒学中对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章的阐释,指出在对这一章的诠释中,程颢和朱熹用的是超越于人的形而上学的论法,陆象山和刘蕺山用的是综合天人之路数,而在这两种理路之外,杨简则否定易传为统一系统之说,认为此章所论非圣人之道。有的学者对程颢的易学的总体特色和理论架构进行了探讨,指出程颢建构了一个仁与天理通而为一视域下的崭新易学天人之学,开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有机宇宙图景,视天地人物一体无隔的有机宇宙整体中的一切皆为我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成就起一个宇宙式大我。有的学者考察了北宋儒学复兴与易学历史哲学的关系,指出北宋的易学中涉及了历史发展的理想目标、历史结构及

8、其变迁、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发展的动力等诸历史哲学问题,与北宋之时代精神紧密相连,体现了北宋儒学复兴下的必然要求。与此相关,有的学者对始于孟蜀光政而成于北宋宣和的“蜀石经”在十三经结集中的决定作用作了深入探讨,指出“蜀石经”已经完成“十三经”的结集,孟子刻入石经标志着儒学从“尊经重传”到“尊经重子”的传统的转变,也预示着儒学从重视“经学”到重视“理学”的时代的来临。另外,学者们还就易学诠释学、易学研究方法特别是古经研究方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论辩。 统而言之,本次研讨会有三大特点:其一,简帛易学研究更为深入,在文字的释读、年代的考察、学派的归属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历史源流的考察,具体观念的研究,并进一步地对其中的哲学思想进行了阐释,反映出目前简帛易学研究的新动态。其二,在周易古经研究上,学者们大胆地提出新说,将对具体字义、句式的考察放在经传演变的历史脉络之中进行,对长时期以来的“经传分观”说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其三,学者们结合新出简帛文献,对易学哲学进行了创新性解读,推动了传统问题的研究,对易学史上易学人物的研究也更为广泛和细致,易儒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责任编辑:李尚信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