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几点体会.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9534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几点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几点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几点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几点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几点体会.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几点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新课程实施对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摸索、反思、改进,笔者深深地感到了付出的艰辛,感受到了收获的欣喜,更感受到了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下面就品德与社会谈谈笔者在实践探索方面的初步认识。 一 挖掘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课程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在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是体现课程开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在每次预设活动方案时反复斟酌的。 以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爱我的家中的“我的家庭小调查

2、”为例来说,这个小调查的目的在于调查访问几十年前妈妈、爸爸或者爷爷、奶奶童年的家庭生活状况,通过调查结果和自己现在的熟悉生活相比较,有所发现、感悟。教材提供了一份访问提纲,由8个问题构成。我在指导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针对这份调查提纲,进行取舍,哪些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相关的问题;哪些是我们根本没有兴趣去了解的;还有哪些问题我可以设计得比教材上还要好;哪些又是我可以听取被调查人的建议,临时再补充再修改的。学生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快乐地设计个性化的调查提纲。有的补充了一些问题,如“我很想知道长辈小时候的生日是怎么过的?过年的时候呢?在那时,他最大的生活愿望是什么?”等等

3、,调查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有的是将教材上的问题改进,如将教材上的访问提纲的第一个问题“那时,住在哪里,住什么样的房子,有几口人?”改为“那时,住在什么地方,家中有几口人,房子多大,和现在的房子有哪些不一样?”这样,问题更加具体清晰,当时普遍存在的面积小、功能不全等房屋特点更能很好地凸显。这样个性化的调查提纲,使学生更愉快地参与调查,有了更多的发现,有了更多的感悟。 二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提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

4、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在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的我学会了、向“谁”学的教学中,我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了一些来自学生、家长、老师等各个方面的了解,并从这些经验着手,让学生观察自己入学以来的体检表,引发思考:“你觉得你长大了吗?”“你还可以从其他方面,特别是学习上说明你长大了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具体地谈论。老师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让学生从学习本领的对象、学习本领的方法等方面总结自己的成长,在发现自己这

5、么多进步的同时,感受成长的喜悦。这样,教学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贴近生活,还高于生活,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一个有效提升。 我想,如果教学能真正植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真正走进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教学实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现问题,引导学生用他们独有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那么,“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种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必将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必将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

6、德认知。 三 善用多种评价,不要一味赏识 赏识教育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绝对化倾向。我们看到有的品德课课堂,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教师便脱口而出,一概以“你真棒!”“对!”“不错!”“棒极了!”或赞许的掌声笼统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模糊概念不置可否,不予纠正,不敢对学生说“你答错了”,不敢划“”,生怕扼杀了许多“牛顿”,夭折了一些“爱迪生”。于是,课堂上“好”声一片,小红花、小五星不断发放。这种表面上的赏识、激励作用值得怀疑,恐怕只能使学生变得浮躁,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不良学习态度,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

7、“温柔杀手”。 激励不等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教育需要赏识,同时也需要“警示”和恰当的“惩罚”。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缺少恰当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其激励作用很可能是盲目的、无效的,甚至是负面的。因此,在学生有了最基本的批判能力后,少一点无原则的肤浅表扬,多一点赏识和批判并举的深层次改进建议,对学生是有益无害的。 总之,我们应认识到新课程关注的是每一个儿童的成长,情感认知多于知识认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几个道理这么简单,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转化为孩子们一种内在的动力,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