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参赛课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9777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风波》参赛课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定风波》参赛课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定风波》参赛课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定风波》参赛课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参赛课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定风波参赛课教学设计 在参加市里组织的一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选拔赛上,我们这些选手共同上苏轼的定风波词,所谓同课异构。如何能出类拔萃?我颇费苦心。 教学设计理念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如诗如梦的年龄,普遍对诗词有兴趣。但是他们多停留在字词的表面意思上,追求景物表层的优美,浪漫情感的雅致,而较难深入理趣的内核。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原有基础、情感特点、思维习惯进行启发诱导,并适时补充相关资料,搭好阶梯。此外,多让学生诵读涵泳文意。学生有所悟,才是有效。本节课攻其一点,深入挖掘理趣,充分彰显苏轼词的思想美。 教学思路 苏轼的定风波,作于他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言似简,意实丰;景虽常,理却浓。可谓理趣盎然,启人

2、心智。尤其是作者工于炼字选词,比如“独、遂、轻、任、微、归”等字,“莫听、何妨、吟啸、竹杖、芒鞋、一蓑”等词。这些字词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作者守德超然的道家风骨、希望在前的儒家态度、无常归心的佛家思想。我试图抓住理趣这一点,挈领全词,和学生一起对苏轼进行思想探幽。 组织形式 师生合作讨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准字音、感悟语言、分析和理解本词的三个理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本词盎然的理趣,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风雨。 教学重点 逐层深入探究词中理趣。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联系背景

3、材料,领悟词中理趣。 教学方法 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手段 Ppt课件、竹林听风乐曲、遥控笔、师生互动、板书。 教学步骤 1.导入: 很高兴能认识我们高一(2)班的新朋友。请允许我唱一首歌的片段,来表达对大家美好的祝愿。师唱明月几时有。请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这首词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着雨,让我想起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场雨,并因此写下一首定风波词,让我们来探索其中更为丰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读一遍全词,了解大意。老师适时正音板书。 3.再齐读一遍,再次领会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个字给你

4、的印象最深。 4.学生发言,老师点评,并设问引导推进,不断深入探究三个理趣。 (一)遇雨:为何“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呢? 补充:庾信的邛竹杖赋、芒鞋的象征含义。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雨霁:苏轼是否彻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三)思雨:风雨已无,斜照暖人,苏轼为何还要归去?归去何方呢? 探究理趣三:无常归心。 5.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引出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铭,进而提炼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大体对应道、儒、佛思想。 6.思维拓展: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种处世思想?面临人生的风雨,你如何应对呢? 7.总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定风波吧。(配竹林听风曲,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师随即板书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归结到既是词牌又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8.作业:背诵本词。 课后拓展阅读朱道林的苏轼诗词的理趣效应。 9.结束语:感谢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尊敬的评委老师!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