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教学实录及点评.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0007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恐龙》教学实录及点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恐龙》教学实录及点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恐龙》教学实录及点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恐龙》教学实录及点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恐龙》教学实录及点评.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恐龙教学实录及点评【设计亮点】 恐龙是苏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说明文。课文内容条理分明,用了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恐龙的种类与形态、食性、繁殖、消失等。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说明文的语言形式、表达方法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时,笔者没有按照常规逐段地进行教学,而是在生字、重点内容和典型句式上着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习得言语表达方法,悟得言语表达的智慧。 【课堂重现】 一、辨析生字,悟得方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恐龙的世界,通过课文更深入地了解、认识恐龙。课前,同学们已经对生字进行了小研究。下面

2、,吴老师出题来考考大家。 (出示) 师:这几个字音能读准吗? 生1:第一个读“b shu”。 师:第三声,读得准。 生2:第二个读“qng xng”,是后鼻音。 生3:第三个读“zho z”,翘舌音。 师:这几个难读的字音都读得很正确,大家一起读一读。课前还请同学们辨析两个字。大家真的能用准这两个字吗?请选一选。 (学生选) 师:刚才几个同学选对了吗? 生1:对了。 生2:我想问问大家“脸型”到底是哪个“xng”? 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不过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请大家先比较一下“型”和“形”,看它们究竟有什么不同。 生:“土”字底的“型”指样式,而右边是三撇的“形”表示样子。 师:概括得

3、很清楚,一个表示样式、类别,一个表示外形、形状。想想如果表示某一类脸,用哪个呢。 生:用土字底的“型”。 师:如果特指某个人脸的样子应该用哪个呢? 生:应该用三撇的“形”。 生(刚才提出提出问题的学生):谢谢吴老师和同学们,让我弄清楚了这两个字的区别。 师:也非常谢谢你提了这么好的问题,让我们对这两个字的辨析更深入。 二、学习课文,悟得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恐龙。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2-5自然段,特别注意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学生读课文。教师出示2-5段的第一句话) 生1:第二自然段介绍的是恐龙的“种类”。 生2:我不同意,虽然前半句话是说“恐龙的种类很多

4、”,但后半句话“形态更是千奇百怪”,所以我认为是说恐龙的“形态”。 师:如果把你们俩的发言结合起来就更好了。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板书:种类、形态) 生:第三段介绍了恐龙的亲戚。 生:中心句。 师:课文介绍了四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哪一部分? 生:恐龙的种类和形态。 师:同学们抓得真准。课前请大家进行了小研究,课文介绍了哪些种类的恐龙,它们的形态又各有什么特点。把自己的小研究在小组里交流,待会和全班交流。 生1:我是用表格来研究的,雷龙身体庞大,比六头大象还重,每踏下一步就发出雷鸣般的响声。这是我找到的雷龙的图片(出示)。鱼龙像海豚,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这是鱼龙(出示图片)

5、。翼龙身体两侧有翅膀。这是翼龙(出示图片)。霸王龙是食肉恐龙,大脑袋,短身子,牙齿锋利无比。我的介绍结束了。谁来和我交流? 生2:鱼龙和翼龙不是恐龙,为什么要把它们写在里面? 师:谁能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生1:如果要写的话可以在旁边标注这是恐龙的亲戚。我们小组的李承昊就标注了恐龙的近亲。 生2:我编了一首小儿歌:大雷龙,轰隆隆;梁龙长,像吊桥;剑龙猛,满身刺;三角龙,角巨大;小鱼龙,像海豚;翼龙大,像飞机;霸王龙,天下王。 (全班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想表扬他什么? 生:他抓住了每种恐龙的特点,而且语言简洁。 师:不过有一种恐龙的特点他没说准确,你们发现了吗? 生:说“翼龙大”,不太准确。翼

6、龙最大的特点是会飞。 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转向刚才用儿歌总结的学生)你同意吗? 生1:谢谢你的建议。 生2:谁还有不同的方式和我们交流? 生3:我请大家来猜谜:“生于蛋壳中,长在密林丛,形态千百样,请你猜一猜。” 师:原来是让我们猜谜语,同学们要仔细听。 生1:身长似吊桥,首尾二十米,站稳如桥梁,猜猜我是谁? 生2:是梁龙。 师:大家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了恐龙的特点。看到这些恐龙,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们? 生1:形态各异。 生2:千奇百怪。 师:恐龙种类很多,为什么特别介绍这几种呢? 生:因为这几种恐龙很特别,有的特别重,有的特别长,有的特别凶猛。 师:对,课文特别选取了恐龙中的典型代表

7、,更具代表性,这样大家对恐龙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指导复述,学习表达 师: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恐龙园,四人小组合作,对照画面介绍恐龙。要求:要分工又要合作,要把恐龙的特点介绍清楚;课文中好的句子可以学习借鉴。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请一个小组带领我们游览恐龙园。 生1:我来介绍雷龙:它的身体非常大,每踏下一步都会发出轰隆声,就像地震一样。谁来和我交流? 生2:课文中有一句话她没有借用:“比六头大象还要重。” 师:你为什么一定要借用这句话呢? 生:因为这样一比较就能让我们感觉到雷龙真的很重,比六头大象还重。 师:提醒得非常好,后面同学介绍时也要学会借用这样有用的句子哦。 生: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梁

8、龙:梁龙的脖子和尾巴多长呀,如果它横在小河上,就像一座桥;它们喜欢成群结队地活动,让我们看到会望而生畏。 师:这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梁龙的特点。不过课文中有一个数据你没有借用。 生:有二十多米长。 师:对啊,这个数据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梁龙的特点。 生:我想补充一下不同类型的恐龙防御的本领 师:请稍等,你想补充的知识远离了我们现在交流的话题,另外再找时间请你介绍,好吗?有请下一位。 (学生复述) 师:他是结合课文内容向我们介绍了恐龙的特点。请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四、迁移阅读,练习表达 师:吴老师还想请大家读读课文的第一和最后一段,看看你的心中会产生什么疑问。 生:恐龙为什么会这么神秘地消失呢? 师:

9、针对这个问题,吴老师找到一篇介绍恐龙消失的文章。(出示文章,略)请同学们读一读,注意刚才我们学习的抓中心句的方法。 生1:一个原因是地球上变得十分寒冷。 生2:是因为行星撞上了地球。 师:抓住中心句,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恐龙消失的各种原因。如果我们要把这几种可能连成一段话来介绍,让你给它加上一个中心句,你会怎么说? 生:可以这样加恐龙为什么会消失呢? 生1:恐龙神奇地消失有这样几种原因。 生2:恐龙到底是怎么消失的,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很久,也有人做出了种种大胆的猜测。 师:这个“种种大胆的猜测”概括得非常好,把后面的几种原因都包括进去了。回去后再好好读读课文35自然段。关于恐龙的亲戚、繁殖、食

10、物这些话题,你们一定会产生新的疑问。围绕这些问题,去搜集资料,读读老师推荐的这些文章,也试着用中心句来介绍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专家点评】 吴玲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她的一贯教学主张发展学生言语智慧,促进学生精神成长。恐龙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她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语言学习素材,为学生打开了获取语言智慧的密码。 一、在揣摩中提取语言经验 布鲁姆说:经验是智慧之母。“经验”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情感、意志、价值观等主观的东西。“语言经验”又有其特殊性,集中于语言知觉,不是简单的语言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而是对语言体验的自觉提取。正是这样的“基础

11、”作用于语言积累、实践,才能提升语言智慧。教材中很多文章或是语言典范,或是结构严谨。这需要细细揣摩,潜心会文,才能从作品中得到词汇、句段表达的密码,提取语言表达的经验。围绕中心句构段是这篇说明文最显著的语言表达形式。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中,吴老师直接引导学生关注每段话的第一句,使学生很快抓住了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恐龙的。这样,不但厘清了文路,而且积累了说明文的语言表达经验,为后面的运用与实践埋下伏笔。 二、在复述中内化语言积累 语言智慧其实是一种语言表达的灵气,而这种灵气来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教学中,吴老师组织学生用复述的形式对语言材料反复识记,从而使学生获得语言的滋养与积淀。但是,语言积累,不

12、是简单的机械累加,而是融入观察、思考的积极重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拉动其内在需求,才能实现有效的语言积累。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典范的说明文语言材料,运用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形象地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清朝的颜元说得好:“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吴老师没有生硬地讲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而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练习复述课文,并积极推进师生、生生对话,反复学习、识记语言材料。学生不仅能感悟到说明方法的妙处,更充分内化文本语言,充实自身的语言积累。 三、在实践中生成语言智慧 语言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是一种基于语言经验、语言积累基础之上的,在运用中生成的语言能力。这种

13、智慧是在无数大大小小的螺旋式运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开掘教材、超越教材,恰当地生成语言实践的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获得语言能力的提升,形成语言智慧。课堂的最后,吴老师利用拓展阅读材料为学生设计了三重实践与运用:一是借助中心句快速捕捉关键信息和主要内容;二是练习写中心句来提炼段落;三是把中心句的表达方法延伸到课外对恐龙的研究学习中。在这样多重的学习与实践中,学生充分悟得了语言表达的智慧。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对前面“中心句”语言形式的学习延续。 语言智慧从哪里来于永正老师说:“留下了语言,就留下了智慧。”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获得语言经验,获得语言积累。只有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经历经语言实践,语言智慧才能水到渠成。 (责编 韦 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