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的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0029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的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的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的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的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的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的教学设计01(B)009301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摆脱传统的、脱离实际的“填鸭式”教学,尽量为学生创设合理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拓展思维,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于月球环形山的形成,科学家曾有过多种猜测,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但我在给六年级一班上科学课时,有几位同学提出问题说:“老师,月球环形山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为什么环形山内没有留下陨石,我们几个同学认为,环形山的形成主要是陨石撞击的条件不够充分。”当时我回答说:“大家共同找有关月球知识的资料,进一步探讨有关

2、环形山形成的原因。”几个学生走后,我深思了一会儿,也觉得既然是陨石撞击形成是主要原因,那么,环形山的直径大的有几百千米,况且环形山从顶部到底有几千米之深,可见陨石有多大,这么大的陨石撞击一下月球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圆坑,更何况月球也有一定的吸引力,按理来说就有很多大小各异的陨石堆积在月球,所有资料都说只有碎石,这就足以说明学生的质疑是有一定道理的。带着疑问,我在给六年级三班上“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时重点从以下三个模拟实验来验证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1.用撞击的方法做实验 材料:用细沙石和土的混合物,细沙石粗细不等,沙石与土的比例是31,撞击球有小皮球、篮球、足球、台球。方法是用四种不同类型的球,采取

3、多种方法去造环形山。用投掷、脚踢,滚动有序和无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撞击的速度与用力大小是可以观察到的主要因素,通过多次对比实验找出它们对环形山的影响,撞击球的大小与环形山的直径大小有直接关系,速度与用力大小和环形山的深浅有关系。让学生想一想在造环形山的方法中,哪些方法可以模拟形成月球环形山。但关键的一点是模拟实验都是将撞击物离开模拟区,留下的是痕迹“环形山”。如果月球环形山是陨石撞击所为,陨石无“人”拿走又没有留下来,又会到哪里去了呢?所以就得出了“撞击说”的理由不够充分的结论。 2.用打气筒造风的方法做实验 材料:(1)实验场地不变,但必须将撞击形成的环形山复原;(2)打气筒采用多种不同规格

4、的。方法是学生用不同的形式造风,在实验中发现多个打气筒同时对准一个地方冲击所形成的“环形山”直径大,并且边缘有明显条纹,从这一点说明不排除是特大强飓风形成环形山的可能。 3.用喷水方法做实验 材料:(1)实验场地不变,复原实验堆;(2)喷水工具用塑料瓶。我们在用喷水方法造“环形山”时,发现喷射口的大小、喷射物的多少等因素会对“环形山”造成影响,喷射口径大,“环形山”直径相对大;喷射口径小,“环形山”直径相对小。当然相对于撞击、飓风的冲击来说,喷水因素的控制难度较大,而且实验材料的准备也相对困难一些,实验结果不够明显,再说模拟实验是由人来控制的,而月球则是自然现象所为就更难预测。我认为月球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撞击说”不是主要原因。 总之,月球是目前人们最熟悉的天体。但是作为地球的近邻,月球至今仍然有许多奥秘,等待着人们去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将会越来越全面地认识月球。 编辑:张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