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尼卡》欣赏课教学之我见.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0343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格尼卡》欣赏课教学之我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格尼卡》欣赏课教学之我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格尼卡》欣赏课教学之我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格尼卡》欣赏课教学之我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尼卡》欣赏课教学之我见.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格尼卡欣赏课教学之我见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从来没有达成共识的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作品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主要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也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

2、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课格尼卡欣赏,我选择了以解说型为主,结合后两种方法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我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相关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

3、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格尼卡在这几个方面都有关联,我是这样介绍时代背景的: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1937年法国举办世博会,反法西斯独裁的西班牙共和党认为,西班牙需有代表出席,并邀请毕加索创作一幅巨型绘画,占据世博会场西班牙馆一整面墙。正当毕加索构思这幅壁画之时,1937年4月29日,巴黎便传闻佛朗哥雇用德国轰炸机炸毁了巴斯克古老的都城、西班牙中北部小镇格尔尼卡。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闻讯后极为愤慨,也立即让他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和主题。他说:艺术家怎么可能对其他人漠不关

4、心,自生活中抽离、放弃带给绘画创作丰富灵感的社会大众呢?不,绘画不是用来装饰房子,它是对抗敌人攻防战的必需工具。他仅用几个星期的时间便完成了这幅就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画了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这幅画描绘的正是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在1937年法国举办世博会上,毕加索创作的这幅巨型绘画,占据世博会场西班牙馆一整面墙,并且在世博会上名扬世界。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

5、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教师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最突出、最

6、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我是这样讲解的:这幅巨作长达7.82米,高有3.5米。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虽然咋看起来画面杂乱不

7、堪,但是仔细观察,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这幅画作中,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

8、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细观此画,我们会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的,而且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织构成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

9、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10、此外画面中女人的痛苦、阵亡士兵的惨状、牛马的嘶叫,都让人深刻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灾难,也体会到了毕加索内心的愤怒和同情。他用变形手法突出了悲惨的遭遇,在夸张外形之下,感情的抒发变得更为真实强烈,而简单的黑白灰三色更是增添了恐怖的惨相。毕加索对于痛苦的表现并不源于这件作品的创作,他之前已经开始了对痛苦的分析,研究人物外形的变形对情感的表现。在长期实验和研究之下,才会有如此成熟的作品应运而生。画面貌似原始的手法,接近儿童般的单纯和朴实,但它所带来的强烈情感却足以令人惊讶。正是这种超越各类复杂描述,回归于简朴的形式,才得以诞生不朽的经典形象。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

11、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因此,紧跟上述欣

12、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画面,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二战德军轰炸的电影音乐和画面,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最后,我总结说:毕加索在自己的祖国和人民遭受深重灾难的时刻,以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在有限的画幅空间里创造出了具有无限冲击力的视觉形象,以深沉强烈的情感恣肆宣泄在二十五英尺的画幅上,这滚滚而动的精神波涛,溢出画面,无限扩散开来,令观者淹没于画家个人情感的海洋,感受画家对战争成熟而深邃的思考。这种为爱国而画的精神无不感染着无数从事各行各业的后期之辈。 这一堂课的教学,让我感觉到,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