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学初探》书后.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0444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学初探》书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汉语言学初探》书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汉语言学初探》书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语言学初探》书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学初探》书后.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汉语言学初探书后一、回顾与总结 论文集汉语言学初探由巴蜀书社2006年8月出版,现在我希望就此前前后后回顾、评估一下,这种自我批评也是一种自我解嘲吧。公正评价,此书学术影响极小。其实,从书名就可以想到会有这样的情形,本书书名毫无特色,似乎很不“专业”(但是我更憎恶那种“卖弄名词术语”以吸引别人眼球的欺骗行为),“初探”二字似乎也没有“概说”“通论”一类的意思。这个书名就决定了学术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就事论事、不及其他地来说,取这样的书名,得到如此没有什么影响的结果,我反而心里踏实,这个书名也说明了我的“朴实”和“诚实”。我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说:“我写这个后记的第一条就是道歉,如果您读我这一本书,

2、请您珍惜您的时间。”三年后的今天,我依然会这么去看待,“请您珍惜您的时间”,类似于烟草公司、卷烟厂在烟盒上写着“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浪费别人的时间也是件谋财害命的事情。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去出版这么一本书呢?说来惭愧,经济因素制约的生活现状、人生的成长历程、社会现实等等情形,使得我(或者说我自己使得我)十多年来一直都处于一种急躁、焦躁的状态。(当然,急躁、焦躁会严重地影响到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对于任何人来说,一种急躁、焦躁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一种人生的不幸。生活现实在很多时候是无法选择的,而心理状况却是可以自我调节的。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才可能有一种幸福的生活现实)。当时出

3、版这本论文集时,我就是希望能够破格评副教授(书出版了,最后也是没有“破”成副教授),想起来,真的很惭愧。这是一本论文集,我自己平时都不好意思拿出来。我是一个保守的人,很本分,这也是让我自己惭愧的一个因素吧。当然,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能够“心想事成”:明明是一本论文集也“包装”出一个一个的章节来,显得很系统;明明是一本论文集,也起个很那个那个的书名,听起来很“专业”;草包一个,胸无点墨,却从不“心虚”,飞扬跋扈,张牙舞爪,那就是另外的情形了!我说我自己惭愧,这是真实的,我毕竟还是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学术情结”,我认可学术的真实,不会去奉承那些把学术当成“游戏”的人。因为曾经有过这样的心路历程。我现在

4、已经认识到,任何学问都必须以平和、踏实的心态才能真正地做好;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即使是聪明、乖巧的人也不可能做出任何“真学问”来。并且,平和、踏实的心态更是幸福的唯一保证,急躁、焦躁状态的人没有一个人会生活得很幸福。 与这本书有关的其他情况,这里暂时先不去说太多了。 二、值得一提的某些研究论文 因为这本书的书名太“朴素”,学术影响力也极小,人们看到书名后并不会知道这本书里面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所以,下面还是简单重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主要包括几组文章: 第一组关于洛阳伽蓝记复音词研究的文章,包括:洛阳伽蓝记单纯词研究洛阳伽蓝记并列式合成词研究洛阳伽蓝记偏正式合成词研究洛阳伽蓝记几小类复音词

5、研究四篇文章,还有一个附录“洛阳伽蓝记语料库”。 第二组关于词汇学“通论”一类的文章,主要包括:关于词汇的层次地位和词汇研究的一点感想部分三音节名词的双音化趋势论词的构成、结构和地位献疑三篇文章。 第三组关于词汇词典方面的文章,主要有:词典学,老树幼芽几位词典学专家访谈录语言多样性与汉语词典编纂词的同一性与词典条目的设立献疑三篇文章。 第四组是关于语法、修辞方面的文章:也谈“互文”和体词性偏正组合及“的”字形式两篇文章。 第五组是关于古代汉语训诂、音韵一类的文章: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一“衍”和古汉语注音方法及古韵书两篇文章。 这本书的主体文章主要有如上这一些,其他的文章只是一些杂七杂八的感想性质

6、的文章了。上述五组文章并非一无是处、毫无学术性可言。其实这些文章有的还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如:洛阳伽蓝记偏正式合成词研究词典学,老树幼芽几位词典学专家访谈录也谈“互文”等等。 另外,“洛阳伽蓝记语料库”部分值得说明一下。这部分内容列在书的中间,很不合适(当时对编写“书”很没有经验),所占篇幅也太大了。这部分内容,原本是想通过把它列出来可以使大家对这些基本语料能够“共享”,免得其他人再去做这类“基础工作”从而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现在看来,似乎没有看到哪个学生、老师、学者利用过这些语料,也就是说,这些语料似乎对他们没有用处。如果早知如此,不如不附加这些语料在书中了。这部分语料,

7、在版面上原本希望一页能够排三列词条,可以节省版面,后来编辑说可能32K本容不下,最后出版时就成了一页只有一列词条了。如果能够做到一页排三列词条,那么语料库这部分就可以节省三分之二的篇幅了。 三、反思以及对“回顾”的反思 接着上面的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往下说,关于“洛阳伽蓝记语料库”部分如果合适,倒是可以放在学术网上供人检索,不必放在书中。社会在变,载体也变了很多。 社会在变,人也在变。人在社会中往往又是不能自主的。各类制度的制订,原本是为了人类的集体福祉,然而,有些制度却是在问题重重中委曲求全着。 这里所说的“制度”,包括科研量化什么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文科人写篇文章也被称为做科研了,科研成果

8、也就是劳动成果,劳动成果也就是工作量。似乎是,植树造林、种花草种庄稼的耕地、插秧、施肥、锄地等等工作都没有办法说它是劳动量,只是收割时看有几粒粮食算几粒工作量。这肯定是不健全的制度。然而这种制度又如何能够完善起来呢? 其实,所谓的“科研”适合于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产物(人人勤奋,从不偷懒,自愿之外不需要什么“量化”),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人类确实超前了点。 文科所谓的科研也量化了,问题也就多了。抄袭、学术造假等等也就容易滋生出来。人们为什么去求量大量高呢?大概是因为评什么院士、博导、教授、优秀工作者等等都需要达到某种“量”才行。在当前的学术论文发表体制中,如果不是因为这些,有谁愿意去抄袭

9、一篇文章再花几百元钱甚或上千元钱的版面费发表出来呢?这是一种情形。另外,还有一种情形,那就是“工作量”要求,要想吃饭就得干活,但是却又不管干活的实质(包括“过程”和“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只管干活的表面形式文章上的量化。这无疑是社会的变态、制度的无能!有人说过,“科研不是挖红苕” ,我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意思,大约也是在否定相关的量化吧。 从事研究工作很苦,如果是有某种学术情结,在学术上有“求真务实”的想法,那么他会更苦。文科的研究,除了个别的需要灵感的“艺术创作”类外,都需要有冷板凳精神,都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性格。没有苦闷的思索是很难有学术的精品“生产”出来的,这是一个事实。然而,这种苦

10、闷要适可而止,要有“度”上的适应性,过犹不及,并不是“学无止境”。如果硬要给“人类”规定一个科研上的“量化”,那么,以一个一般智力的人每天工作八小时能够完成的“工作量”为标准比较合适。然而,我所知道的大多数人,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八个小时。过度的量化是一种社会的变态,过度的苦闷也会给人造成身心上的创伤。按照劳动法的精神来说,这种创伤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工伤”,而不属于“非典型性”的“工伤”。“开胸验肺”并不出奇,只有那么一两个人而已。而科研的“工伤”就不止一二了,全国最少有上千上万人有此工伤。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制度引导,势在必行。 当然,个人的心理调试、调节也很重要,大不了就不评教授、博

11、导嘛。在制度上,也不能是因为某人出版了一本书就成了教授了。吃饭问题却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某个“量化”的“形式”完不成就没有吃的了,就要饿肚子了,这种情况下是没有“个人的心理调试、调节”的余地的但是,在当代的中国,人们应该不至于如此悲惨。健康比学问更重要,身体和心理都需要健康,有健康的学者才能有健康的社会。学者的不健康和社会的不健康会恶性循环,恶性互动,痊愈也是相互的。 健康的科研应该是:人人不偷懒,环境相对宽松,机制相对灵活。但这种“健康的科研”目前来说基本上还不现实,我们可以把这种“健康的科研”称为“科研上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对上面的“反思”的反思。 (薄守生 四川南充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637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