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0665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就是恰当使用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益”。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繁多,理论抽象,若教师还是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教会,轻无限知识的学会,教师习惯于通过大量的习题来迫使学生学习电子技术,这显然是一个被动接授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培养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获得某知识的心理特

2、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投入极大热情去学习,更加专心致志地去钻研。刚接触电子技术课程时,学生对它不了解,但存在一定的好奇心理,如果教师还是照本宣科,面对抽象的电子技术理论的阐述,就会摧毁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课堂听课时分散精神,学习效率低下,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因此,对于刚开设电子技术课程的班级,不要急于赶进度,单调地讲授课本的内容,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1.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电子技术的第一课堂时,教师应将学生带到电子实验(实习)室参观各种各类的电子仪器、电子设备,特别是各类电子示教板,引导

3、学生认真观察示教板上的电子元件和电路,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示教板时,教师不失时机地介绍各电子元件的名称,并选择收音机、电视机、DVD机示教板进行开机演示,从中让学生发现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集成块等这些元件,通过电气原理的联结就可以制造了收音机、电视机、DVD机,及时指出这些电子元件、基本电路正是电子技术课程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引起学生对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好奇之心,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 2.使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计算机强大功能的支持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及应用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而电子技术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备课时可以设计出不

4、同类型的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如教学“PN结形成”这节内容时,PN结的形成过程是无法用传统实验来演示,而只用图示讲解空穴、电子的扩散和漂移过程,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对这样的知识点也很难接受,往往会使类似的问题、疑问越积越多,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利用Flash制作“PN结形成”的多媒体课件,通过Flash制作的动画效果,创设出生动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情境,展现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通过特殊工艺结合,由空穴、电子扩散和漂移形成PN结的神奇过程。这样的多媒体课件能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进步引起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好奇之心和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探究电子技术的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

5、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欲望。”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电子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抽象地不断地强调本课程如何重要,并机械地讲授抽象的理论强迫学生学习,这样会引起他们对本课程的反感和讨厌,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具体做法是: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学生在形成意识中突然提出的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从而引起解决问题的强烈原望并作为自己学习过程的一种情境。这会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使学生逐步树

6、立起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教学“三极管的放大原理”这一新课时,创设的问题情境是:画出三极管的结构示意图,用色笔标注三极管是由两个相距很近“PN结”构成的,问用两个二极管联结起来,是否有放大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二管的结构原理,然后展开讨论,并适时进行个别提问,得到的答案是否定后,进而引入讲授新课。通过问题的情境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激发了学生对“三极管的放大原理”这一内容产生迫切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整堂课都处于探究问题的激情中。 2.创设教学活动情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形成。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课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

7、生活经历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如教学“二极管具有单向导性”这一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连接一个简单的照明电路,观察在电路中没有串接二极管和串接上二极管时灯泡的变化状况。学生得出的结论:没有串接二极管时灯泡亮些,串接上二极管时灯泡暗些,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提供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空间。以上关于二极管单向导电性教学片段创设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基于概念形成的方式学习而设计的,问题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情境由师生动态生成,这样凸显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的形成。 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

8、。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堂灌输上,学生没有了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一堂课讲完了,学生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讲了什么,对讲课的内容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也就没有了探究这门课程的欲望,产生不了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要努力做到: 1.采用互动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互动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教学环境,在教与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堂的互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同时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落实,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争论问题。如笔者在教学“三极管的电流分配和放大作用”这节内容时,把学生分成A、

9、B、C、D四个实验小组进行互动教学,指导学生按课文的电路图接好实验电路,测量IB取不同值时IC和IE的数值,并将测量数据填入下表: 然后提出以下问题:IBIC?,IC/IB?,发现了什么规律?A、B、C、D四个小组的测量数据是否相同?如不同,哪个小组的数据正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教师适当地引导同组学生之间、各组学生之间、各组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争论。这样,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立即活跃了起来,实现了教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整堂课向着“三极管三个电极电流关系和三极管放大作用”的结论争论,通过争论统一到正确的结论上来。这样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10、了,将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采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做学生感兴趣的实验。 电子技术这门课程除理论抽象外,其实践性也是很强的。学生除了完成课堂实验(实习)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布置一些实用、好用的小制作电路,如“调光台灯控制电路”“延时自动关灯电路”等,教学形式可采用开放式的实验室,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教师布置的小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验室资源的情况最大限度地提供实验项目,由学生选择做什么,同时也鼓励学生带着自己设计的实验小制作或课题进入实验室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通过开放式实验室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实用性小制作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电子技术”课程实用、好用

11、,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积极性。 四、增强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信心 电子技术是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但它的理论内容抽象,也比较单调枯燥。课文有很多的电路原理是通过繁琐的数理运算进行叙述的,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学生对本门课程感到越来越难学,自然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的心理,会造成学生刚刚被激发起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毁灭,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自然就是教学无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 1.备好教学内容,上好每一堂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程序,备好教学内容,上好每一堂课。

12、否则,备课不深入,对应用数理运算的课文内容不作适当处理,平铺直叙地讲授课文内容,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如教学“具有稳定工作点的放大电路”这节内容,课文是通过求分压偏置电路的电流、电压和输入、输出电阻进行定量分析稳定工作点原理的(课本还有很多类似的内容),如果教师也按照课文内容展开教学,学生是难以理解繁琐的数理运算的,也就产生了畏难情绪。为此,教师在备这节课和进行课堂教学时,结合演示实验,对影响放大电路工作点的各因素进行演示,进而定性分析分压式偏置电路稳定工作点的原理。这样就避免了繁琐的公式推导,使学生从电子线路实验中轻松学习了这堂课的内容。学生也觉得看似难学的内容变得好学易学了,从而克服了畏

13、难情绪和恐惧的心理,增强了学生学习电子技术课程的信心。 2.采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实行不同步的教学进度,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达到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主张“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对于现在中职学生来说,知识基础和心理素质都参差不齐,作为“电子技术”课程的任课教师若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将会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刚开始上这门课程时,先对全班学生进行调查摸底,经过分析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小组,进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考试和分层实验(实习)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处于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到学有所成,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因此,要提高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益,就要不断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特别是针对现在中职学生基础知识差,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笔者在近几年的“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以有效教学为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每一章每一节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了上述的课堂教学策略。从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来,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益,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