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否定副词“不”初探.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1146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中的否定副词“不”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语》中的否定副词“不”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语》中的否定副词“不”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中的否定副词“不”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的否定副词“不”初探.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语中的否定副词“不”初探春秋末战国初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论语就成书于这一时期,因此研究论语中的语言现象对了解当时汉语的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论语中表示否定的词语有“勿”“无”“毋”“未”“弗”“莫”“不”等,其中“不”出现的频率最高,共出现562次,其中否定副词“不”548次,“不亦乎”11次,“不有”3次。本文旨在分析论语中的否定副词“不”在句子中的使用情况。 论语中的否定副词“不”主要用于限定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放在名词前。不过,当它限定名词、形容词时,被限定的词语往往具备谓词的功能并且词义也有一定的变化。 一、“不”+动词 “不”直接修饰动词,是论语中出现最多的一种用法。吕叔

2、湘先生指出,肯定的语气无需特别用字来表示肯定的意思,除非要表示某种语气;否定的句子却是必须要有否定的字样。最常用的否定词是“不”字。汉语句子一般要有谓语,而谓语的核心部分大多是由动词、动词性短语来充当的,所以否定词“不”放在动词前是很常见的。如: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 (2)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5?5)  (3)“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14?28) (4)不问马。(10?17) (5)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6?17) (6)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19?11) (7)子曰:“不知命,无以为

3、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0?3) (8)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1?2) 在上面的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都是动词。例(1)中的“作”是“创作”的意思。例(2)中的“佞”,意思是“能言善辩,有口才”。例(3)中的“忧”,意思是“担忧,发愁、忧虑”;“惑”,意思是“疑惑、迷惑”;“惧”,意思是“害怕、恐惧”。例(4)中的“问”是“询问”的意思。例(5)中的“由”,指“从此而行”。例(6)中的“逾”是“逾越”的意思。例(7)中的“知”,指“知道,晓得,懂得”。例(8)中的“好”是“喜爱”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不”可

4、以否定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动词后带不带宾语皆可,如果带宾语,宾语可以是词,如(4)、(5)、(6)、(7),或者是短语,如例(8)。 “不”用在动词之前,还表示对主观意思的否定。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5?15)。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聪敏灵活,爱学习,又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为耻辱。”这里的“耻”是动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耻”。 “不”直接否定动词,且当动词后的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位于动词前的情况居多。如: (9)“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9?31) (10)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1?26) (11)不患人

5、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 (12)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10?9) (13)“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9?5)  在例(9)、(10)、(11)中,“尔”“吾”“己”是代词,分别指“你”“我”“自己”。这些代词所在的句子都是否定句,它们又都在句子中充当宾语,所以,它们常常放在动词之前。但也有例外,如例(12)、(13),尽管 “之”和“兹”也都是代词,但却放在动词之后。而在现代汉语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律放在动词的后面,如“我不认识他”。 二、“不”+形容词 在汉语中,形容词也可以作谓语,“不”也可以直接限定形容词,对它进行否定。如: (14)子见南子,

6、子路不说。 (6?28)  (15)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7?36) (16)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  (17)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14?20)  在上面的例子中,“不”用在形容词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对性质或状态的否定。例(14)中的“说”,同“悦”,意思是“高兴、愉快”。例(15)中的“孙”,同“逊”,意思是“谦让,恭顺”。例(16)中的“猛”,指“凶猛”。例(17)中的“怍”,意思是“惭愧”。 有时,“不”后的形容词的词性会发生变化,从而具有名词的性质。如“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

7、3)。这句话的意思是“听到正义的道理不能变化,有不好的地方不能改正,这是我的忧虑。”这个例子中的“不善”,指“不好的地方”,是名词性的短语。 三、“不”+名词 在论语中,“不”也可以否定名词,此时被否定的名词常常具有谓词的语法特征,并且这些名词的词义也有所变化。如: (18)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5) (19)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  (20)寝不尸,居不客。(10?24)  (21)“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  (22)“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6?3) (23)子于是日哭,则不歌。(7

8、?10) (24)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11?5)  (25)子曰:“君子不器。”(2?12) 在以上例子中,加着重号的都是名词。例(18)中的“觚”本来表示古代盛酒的器皿,这里表示“像觚”,充当了句子的谓语。例(19)中的“仁”,指“孔子的道德标准”,在这句话中表示“对人仁爱”。例(20)中的“尸”用如动词,表示“像死尸一样直挺着”;“客”,表示“像接见客人或自己做客人一样”。例(21)中的“能”指“有能力的人”。例(22)中的“过”本义是“错误、过失”,这里指“犯错误”。例(23)中的“歌”在句中是“唱歌”的意思。例(24)中的“间”,在句中的意思是“

9、不同”。例(25)中的“器”在句中用作谓词。 四、“不”+助动词+动词 在论语中,助动词“可、能、得”常放在动词之前。动词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带的宾语可以是名词或代词;动词前可以出现介词短语或别的修饰成分,介词短语中介词所引出的成分也可省略。如: (26)“如不可求,从吾所好。”(7?12)  (27)“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8?6)  (2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9?26)  (29)“知及之,仁不能守之”(15?33)  (30)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8?5)&

10、#8239; (3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15?8)  (32)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15?34)  在以上例句中,加着重号的为动词。例(26)、(27)、(28)中的助动词“可”,翻译为“可以”。例(29)中的“能”,助动词,“能够”的意思。例(30)中的“得”,助动词,意思和“能”相同,但它和“能”的用法不太一样,它常常从客观条件方面,而“能”则常常从主观的力量方面来谈可能性。这些助动词常放在动词之前,如例(26)、(27)、(28)、(29)。有时动词后可以带宾语,如例(28)中的“志”,“志

11、向,意志”的意思。宾语也可以是代词并且仍放在动词之后,如例(29)中的“之”,代词,它“似是小则指卿大夫士的禄位,大则指天下国家。”有时动词前可以出现介词短语,如例(29)、(30),介词短语中介词引出的成分也可省,如例(6)中第三个“与”后其实省略了代词“之”。另外,动词之前还可以有别的修饰成分,如例(32)中的“小”和“大”。 五、“不”+介宾短语(或介词)+动词 在论语中,“不”与动词之间有时可以出现介词短语,动词后出现的宾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代词,另外,介词短语也可以放在动词之后。 (33)“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9?16)  (34)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

12、言。”(15?23)  (3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4?5) (36)“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2) (37)“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14?16)  (38)“羔裘玄冠不以吊。”(10?6) 在上面例子中,例(33)、(34)、(35)、(36)中介词短语分别是“为酒”“以言”“以人”“以其道”“以礼”,它们直接放在“不”与动词之间作状语。动词后如果出现宾语,则可以是名词,如例(34)中的“人”和“言”,也可以是代词,如例(35)、(36)中的“之”。例(37)中介词短语“不以兵车”意思是“不凭借武力”

13、,放在谓语动词“合”之后。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是“桓公不以兵车九合诸侯,管仲之力也。”例(38)中介词引出的对象提前,介词便紧挨动词“吊”,这句话即“不以羔裘玄冠吊”。 六、“不”+副词+被限定词语 论语中常有在“不”和被限定词语之间出现副词的现象。这里的被限定词可以是动词、动宾短语和形容词等。如: (39)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10?26)  (40)“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18?2) (41)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5)  (42)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14?4)  (

14、43)“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8?7) 在上面例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是被限定的词语。例(39)中的“疾”,意思是“快,迅速地”;“亲”,“亲自”的意思。例(40)中的“三”表示次数之多,是“再三,多次”的意思。例(41)中的“复”,意思是“再”。例(42)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例(43)中的形容词“重”前有副词“亦”,意思是“也”,表示“同样和并行”的意思。 七、副词(或疑问代词)+不+被限定词语 (44)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 (14?19)  (45)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11?2) (46)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2?21)R

15、39; 上面例(44)中的“奚而”,“疑问副词,为什么”。例(45)中的“皆”是表示范围的副词。例(46)中的“奚”,是疑问代词,意思是“什么”,表示询问原因,可翻译为“为什么”,在句子中作状语。 另外,在论语中还有“不”和别的词语一起构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情况。如“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3?24)。“未尝”,惯用词组,“用于谓语前作状语,表示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未尝与不连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又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不可”,惯用词组,“用于动词前作状语,可译为不能不可能无法等”2。这句话中,“不可”与“不”连用,也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此外,在论语中还有“不”和别的词语一起构成的反问句型。如“不亦乎”“不亦乐乎”(1?1)等。 以上是否定副词“不”在论语中的主要使用情况。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否定副词“不”从古代到现在,一直是汉语中最常用的否定词。并且,它在论语中的用法和它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相比,有很多是相同的,比如都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但也有一定的变化,如现在的“不”一般不能放在名词之前表示否定,现代汉语中的“人不人,鬼不鬼”中的“人不人”就不能单说“不人”,应该在“句子里成对用或者连着说”。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汉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注 释: 例句后的数字为该句在论语译注正文中的篇章编码,下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