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和“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提出.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4386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和“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提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和“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提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和“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提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和“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提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和“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提出.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和“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大学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曾经风光无限。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生活、教育制度、社会思潮等的巨大变化,这门课程的地位、受欢迎的程度都受到很大的动摇。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在某些方面是与文学这门学科在当下的功利主义社会里所处的普遍窘况相关的,有的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性质、当下的学术研究、社会思潮等密切相关。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门课程在当下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的思考,并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亲身感受和体验,提出一些初步的应对策略。 一、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和原因 (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思潮的盛行引

2、发的文学边缘化和思想平庸化。文学革命的发生和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本来是负了很大的社会使命的,由梁启超的以文学“新民”到鲁迅的以文学“立人”说,都说明了这一点。中国现代文学的这一特点是由中国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决定的,而且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如果对20世纪中国社会各个时期的核心问题做一概括的话,可以这样说,自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中期,知识分子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思想文化问题,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承担的社会使命就是启蒙;从二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一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这个时期的文学与政治之间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

3、九十年代以后,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而形成的经济挂帅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学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明显地边缘化了。在九十年代之前,不论是以思想启蒙为使命,还是以政治问题为主导,文学或自觉或被迫地与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到了九十年代,文学在走向多元化的同时也边缘化了。 文学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变化,势必也影响到这门学科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到它的教学。 具体说来,全球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造成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所带来的文化消费的便捷化和多样化。传统社会中人们的文化消费和精神享受,主要是通过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实现的,而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影视文化高度繁荣的今

4、天,“快餐文化”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消遣方式和娱乐渠道。 我曾经和中文系的学生交谈,了解到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对当今的网络文学非常着迷,可是却对现当代文学的很多经典作品知之甚少。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当前消费主义文化思潮的流行有关。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煽动人们的消费激情,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消费主义不在于仅仅满足“需要”,而在于不断追求难以彻底满足的“欲望”。消费主义造成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使人的生存取向的多维性渐被物化为单一的占有与消耗。消费主义用物质消费作为衡量人的唯一价值标准,认为自我价值只表现于自我的消费与享受

5、之中,否定人的精神向度的价值,从而人就成为被动、贪婪的消费者,丧失了自身的道德信仰,也丧失了人自身对创造性的渴望及对体现自身能动性发展的追求。 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各种主义和流派的涌入,消费主义也开始冲击我们的价值观念。特别是90年代搭上了市场经济的快车以后,紧接着又与传媒结合,形成一个强大的辐射磁场。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各种消费主义的作品似乎又找到了新的载体。与此同时,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也逐渐被屏幕上的色情搞笑、畸形性爱所侵蚀。 在这一文化思潮的影响之下,青年一代的思想日趋平庸化,他们不再需要通过对那些具有崇高信仰和严肃探索意义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来获得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净化,

6、而是沉迷于这些“快餐文化”带来的瞬间的感官享受。 (二)学术研究的体制化导致的文学教育的刻板和僵化。近十几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在学术的广度与深度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但它在越来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同时,却越来越刻板和冷漠。这种变化一方面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社会政治、经济事件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知识分子对“回到学术自身”、“强化学术规范”的自觉追求有关。“所谓文学失去轰动效应其实更应该说是文学的研究也早已失去了轰动效应,学术研究日益成为一个狭小圈子里的同人们关心的事情,这样的学术固然有它更加纯粹的一面,但也存在某种固步自封的危险。而神圣的学术之名则可能将一大群热情而幼稚的青年接受者推到

7、门外当我们所谓的学术已经不愿直接关注他们的人生烦恼,而且力避因为直接介入现实人生而有功利化之嫌的时候,中国现代文学可能真的在试图走向它的青年学子面前变得高深莫测起来。在这个时候,便可能出现这样的现实:作为一种职业,或者作为一种既定的专业方向,我们自然还会选择中国现代文学,但是,作为人生的自然情感的一部分,却可能存在这样的困惑:我们为什么一定需要中国现代文学?这样的困惑具有代表性,也具有弥散性,它在潜移默化中切割开了学科学术追求与个人人生关怀的内在联系,动摇着我们这一学科的群众基础。” 在一个技术理性占主导地位的学术环境中,当今的文学研究变得越来越理性化和刻板化。文学本身是感性的、具体的、生动鲜

8、活的,但是,当今高等学校的学术制度和分配制度,使得文学研究仅仅成了一种获取职称和津贴待遇的手段,它不再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心灵的需要。一方面它远离了人的感性体验,另一方面,它远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知识操练。这种学术制度使得大学里教授现代文学的教师逐渐丧失了对文学的感受能力。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大学里的文学教育随着学院化和体制化过程的日益加剧而越来越有走向知识论和制度化的倾向。我们往往更喜欢相信一系列本土的尤其是西方的宏大理论体系,喜欢建构一个个的知识论视野,但是文学中固有的智慧、感性、经验、个性、想象力、道德感、原创力、审美意识、生命理想、生存世界却都可能在我们所建构的知识

9、体系和学院化的制度中日渐丧失。于是我们的课堂上往往充斥着干燥的说教,充斥着抽干了文学感性的空洞话语。”“这样的文学教育的后果是学生学到了一套套的话语和理论,而感动能力、艺术感受力以及纯正的文学趣味甚至本真的天性却丧失掉了。我一直认为大学里的文学教育是消灭理想读者的教育,文学教育的后果之一就是把本来在阅读中有道德感、有正义感、有感动能力,能够血脉贲张拍案而起的那些文学的理想读者塑造成为一些成熟老练、目光挑剔、什么也不在乎的理性读者。至于文学研究者们可能离理想读者就更远”。 (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大学生就业难导致的精神和心理日趋功利化。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产生重大冲击的另一因素,是自20世纪末开始

10、的大学扩招和随之出现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它对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一方面,由于高考录取率的大幅度提高,整个社会不再对接受高等教育抱神圣感,加之大学生就业的难度逐年提高,当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当年令人刮目的“天之骄子”和社会精英。当今的大学生也不再以精英自居,他们自动地放弃了做“精神贵族”的理想,“读书都为稻粮谋”成了他们无奈的选择;另一方面,与高校扩招相伴随的是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高等教育的这一转变,看似仅仅是将高等教育由原来的义务教育转变为非义务教育,但它对高等教育影响最为重要的方面却在于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的影响,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自我期许和社会地位的确

11、认。八十年代,我们在大学校园里能明显感觉到那种对崇高的思想和信仰的追求。那种氛围,是在一种相对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没有就业压力的前提下形成的。今天,迫于就业和生活的压力,很多大学生都很讲求实际,他们很少有那种精神至上的追求了。记得我在讲授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唐诗时,有的同学就提出来能不能少讲一些文学作品,增加一些公务员考试的申论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就业市场对他们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早在2002年10月,读书杂志社邀请了国内一些现代文学的专家和作家,探讨当代文学的教育问题,他们对当时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和市场化倾向颇为忧虑。王晓明先生指出:“现在流行的看法,是把接受教育当作一种获取谋生技艺和资本、改变

12、境遇的捷径,而不是将其看做人的自我发展的天职和权利。如果把读书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那么教育收费就理所应当了,因为这是投入产出的关系嘛,因此,目前普遍的观点是,教育收费是正当的。在这样的逻辑下。文学教育又怎么进行?因为受教育是为谋生,而文学教育能帮你谋什么生呢?讨论任何一个教育问题,最后实际都要回到教育的意义这一点上。”韩少功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现在谁文学懂得多,肯定赚不到钱,拉不到业务,做生意会更有心理障碍。在英文系的课上,就有学生说,老师,你别教什么莎士比亚,你教我一点实用的,比如怎么填支票。现在确实是一个追求实利、比拼实力的时代,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种情况

13、下文学能够干什么?文学最核心的灵魂还是一种精神价值观,而当今文学所提供的这些精神价值观,与目前的实利主义倾向是格格不入的。” 二、对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目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构成的挑战,大体来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比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术制度、就业问题;二是来自教师和学校方面的,比如学术研究的理性化和体制化、文学感受能力的匮乏、重科研轻教学;三是来自学生方面的,如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时的功利主义、对精神和审美追求的淡漠等。当然,这三者之间也存在相互的影响。所以,要改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绝非哪个学校或哪个教师个人所能成就的事业,它既需要学校和教师转变观

14、念、创新方法,也需要大学生调适自己的人生定位和追求,更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从宏观和长远的方面进行政策和制度层面的引导,只有这样全面、系统的推进,才可能改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困境。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要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挑战,需要处理好教育的为致用(功利化)和求智慧之间的关系、学术制度的安排、大学里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等教育的收费和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生活补助问题,等等。目前,从高校和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来讲,所能做的只是一些微观层面的改革。这些改革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可以积累经验,推动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成熟。所以,我们在此提出一些可具操作性的思路

15、和对策,以应对目前的挑战。 (一)精简讲授内容,突出经典作家作品。由于现当代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现当代文学曾经在整个文学史的教学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安排了很多课时(普遍在200学时以上)。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公共课和通识课的增加等一些因素的影响,现在各大学这门课(现在有的大学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分开,有的已经合为一门课程)基本上缩减为100-120课时。在课时缩减的情况下,如果讲授的内容不减,只能是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所以,精简讲授内容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至于怎么精简,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先生提出的方法是可供我们参考的:减少文学史知识、文学思潮、文学论争和一般作家作品的讲授,突出

16、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论争和重点作家作品的讲授。具体来说,用1/2课时讲代表性作家,其中有10位作家专章讲述,即分别用2个以上的课时,他们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艾青、张爱玲、赵树理。另外还有大约15位比较著名的作家也分别用1课时来讲述,这样,作家作品的讲析就用了全部课时的一半。剩下的课时中又还有一小半讲流派和文体,也还离不开作家作品分析。除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左翼文学思潮和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等内容用几个专门的课时讲述,其他文学史现象、知识大都穿插结合到各个作家作品的讲析中。至于当代文学,由于“史”的线索不很清楚,所以相对来说比较重视“史”的分量。 (二)改革教学方法,

17、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困境,具体到教学环节上来说,主要存在于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而教学方法又是能够把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的一个纽带。所以,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势必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创新方法,同时要求学生以新的观念和姿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在此意义上来讲,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改革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我们在精简讲授内容的前提下,提出了文本阅读+影视观赏+课堂讨论“三结合”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的提出,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趣味性,突出对重要的经典作家和作品理解的深度。我们在这里强调“文本阅读”,是因为对任何文学作品的

18、理解,都离不开对文本的阅读,而且在精简了讲授内容以后,以现代文学为例,需要介绍的大约有25位作家(其中10人为专章讲授,15人为一般介绍),学生有时间和精力阅读这些作家的主要作品;我们在这里提出以“影视观赏”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是强调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一种相对来说比较直观而又轻松愉悦的理解作品的方式,它既可以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可以提供一种感性的观照作品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本身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解读方式,它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和理解一部作品的丰富内涵;有了对文本的阅读和影视作品所给予的感性印象和启发,我们在此基础上挑选15部左右的作品进行课堂讨

19、论。讨论的目的是要深化和交流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通过文本阅读和影视观赏对作品的理解都是个人化的,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环境、性格修养、知识结构、审美期待不同,对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课堂讨论则能够借助这一平台进行交流和对话,使每一个同学将个人化的理解借助课堂讨论这一平台进行交流和对话,可以达到相互借鉴和启发的效果,最终使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讨论本身可以督促同学们对作品进行细致的阅读,在讨论中,思想的碰撞中闪现的智慧火花,可以激发他们探求文学无穷意蕴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 所以,这三者要做到有机的结合、前后的衔接和互补。我们强调文本阅读是前提和基础,影视观赏和课堂讨论是方式和手段,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严肃的探索意义的教学过程,使同学们对文学作品既有一个感性的直观了解,也有一个深度的理解和把握。 注释: 李怡.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挑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5):272-279. 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2003,(5):26-28. 南帆,王晓明等.寻求为生活的文学J.读书,2002,(10):27-36. 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2):29-32. (张向东,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