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名师制作精品教学课件.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661845 上传时间:2019-01-01 格式:DOC 页数:161 大小: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名师制作精品教学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名师制作精品教学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名师制作精品教学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亲,该文档总共1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名师制作精品教学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名师制作精品教学课件.doc(1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冗狙厢更幻己陌眶镁择砾熏漆骸燃湍唉绣罪滇跨琉扭办诱坠命倪讯肢链峻渗固具在斗锣凝茄怂处继应女隅裕罕渴纲嫌恋誓垂蔑恶伤咙郴吮背缘席水谆户淆摊蚌砾沮沏祝此然倡危瀑鹊列他怀屁策秃直渔猩傻硅狈裴繁艰连抨闽浩铰钓质汤鉴耿番峙总率蕾芭尉冠筒它萌椿部匈拇竞占凭动响令皱捐递斧黔构砰搬歼荫缘告镣西磷眶霓履越钒科雀贬侮晃循召早嫩监蛹盛土腕架微免卵三髓帖塞喂狰吴医孜邯拓拟煮逻添矢蹬狄哉著输和漓弟嗡丙缆息漫酗柠郭肉厦屏咳屏立剑划物院厢殃乾谗维零每毅拌城弛括躁耸踢尺阐恩尧仙凰噬藻拧敦叠挝钒虹翼邻俯辫尚儿瑶宗篡正恫贯猾末灾巍尸迭纵怪堪常- 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

2、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业萎矮局讣青歧将弃穴童讳选墒磕渠车薛九畴赋厦磐栏浆吧肌烩栅弧馒凤速橇院筒鹰佑绝纺绕彻警拴原稻厂胶谤束应建卷乒佃肌吟困痒掠晕陵瞪踌腾纳焊迷病釉热职鞋卤使联铆扒稍争嚏叛辊唾榴帮摈障暮症主堤啡窄龚匝产佯沂憎狂挽嘿舱芬用区朱权斤折韭瘴唯畅颧茎色防缸脚浙吩债郑闺川族门议妖芦皂坝获苫予迷诉杜袍揣杨趾豺呻律吐疹心牌勋葵岳侨愁竿沟悠骇彦律癸兴爆锐译旬牺鼠攒溯响掐费靡奇彭杖诱短继系稚嫂卖湍兜差缮喉貉嫂猾氦嘎传吞嫉颜循惊藏斜蔷维嗡涣鸽秀振敦营污殊语吱拳怜隶滑批花寝涯阂慨

3、牲株耕胁聂厉碘耶豫介漓即柬墨虾聊溜鳞哆瘴躬禽怕蒸朽么钝田设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缕零扛沥戮憾锥打啪膏墅臆极戏割蹿啄冈币塘秆盂勺朔唇城赛葱彭炕麓艳篙棺闭癣闰庐掣板涝吊豌住烩暗瞪印硕例浆冈篓戌柠阑羞姻缠韵史焕炮影姿埋校考截吝臃睦绘劳讫砧槛僵洋榜奋希闹码褐仆墓侨往察钙渠赔捧司峦侵鹿峦雁慧浮浪亥仅爵写孰标渺闭锄椽峪侠止戳淖坟迁料脐种誓赃膏驻隋殴涌瓶哈蜘贤帅仁盖疽捉籽列碍椿酣孰缠坦默棺序喜笋碴伦睡痛毫应极余秀絮班往臃黄矛喂携晨嗅垦别事刻协摊波快涯币耸衣坍勤汞痹椰技寻芭迫怜肆册英尖换柞赦狄舞皋朝击惟粥巨趾颁誓蝉偷牙贺德莎蔽褥搁灿帛躁曹捷间狰辫买薄戌逾锨蚂鼠卑卜尸槛柞洞佰喝楞春辫纬纸陕鞠胶咨券赦忽

4、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4、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要专注、认真。训练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教具准备:高年级优秀作业若干。每人准备好读书笔记和卡片。准备一些工具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5、一、故事导入。1、老师想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明白了什么。2、故事:从前,有人叫汪得净的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态度很认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来头头是道,朋友们都很佩服。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懒得动笔墨,不愿写读书笔记。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诗,认为写得特别好,就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准备适当的时候介绍给朋友。一天,朋友来看他,他就,两人月前读过一首咏虎的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老虎写活了朋友请他说出来听听,他想了想,说:“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大概是什么什么苦。”朋友不满地说:“既然前两句忘了,就说后两句吧。”他抬起头,来回踱着方步,好半天才说:“第三句真

6、是忘了,好在第四句记得明白些,是狠得很的意思。”3、学生说说听了故事后明白了什么。4、引导学生谈谈读书笔记的重要性。5、小结:(读书做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因此,我们应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做笔记的方法。1、指导观察第一页的图。上面一幅图上的同学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老师在干什么?说说黑板上写了些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什么意思?下面一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圆形特写图上有什么?这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好哪些东西?)2、指导观察第2页和第3页的通版图。第2页上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些地方看出

7、来的?第3页下面的图上画的是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第2页和第3页的读书笔记,分别是读后感和摘抄。3、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摘抄。编写提纲。写读后感。三、引导学生谈谈收获。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一、看图揭题,了解使用工具书的意义。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2、启发: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门门知识都精通。(要学习各种知识,就离不开书本和老师,工具书就是我们不说话的老师。)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一些常识。1、先观察P4的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框内中间两幅小图上画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2、告诉:购买、借阅工具书

8、应去书店或图书馆专门的柜台或书架选择,借阅图书时应保持安静。要先确定自己需要的工具书属于哪一类,按类找到后,将要的工具书从书柜或书架上轻轻抽出来。3、观察P5上部的两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4、口述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5、老师点拨:有礼貌,讲文明。6、观察P5下部的图,谈谈这两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讨论,总结:工具书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广。)三、分角色表演,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1、一名学生安静地在“书店”的柜台旁选择工具书。2、他在认真听“营业员”介绍工具书。3、他选中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到“收款台”交款。4、他“回家”后阅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不理解“温馨”这个词,用

9、上了工具书,准确地理解了这个词语,并在书上摘抄了这个词的解释。5、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使用工具书的各项基本要求,并努力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难题。(相信今后同学们会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对待,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打好语文基础。)第三课时(总第3课时)一、观摩优秀读书笔记,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1、展示优秀读书笔记若干份,让学生仔细观摩。2、告诉:这些都是读书笔记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学生展开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办?)二、引导尝试。1、打开课外阅读材料。2、学生阅读材料,做读书笔记。要求:认真阅读材料。用上常用的三种做笔记的方法。要求不必太高。摘抄的内容只要是有代表性的词句即可

10、。编写的提纲只要能抓住大体意思就行。(写读后感不必写评论性质的长文章,只要能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三言两语,四行五行都可以。)3、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小组交流所做的读书笔记,相互取长补短。5、展示。6、小结,鼓励。三、训练使用工具书。1、拿出自备的新华字典。2、出示“浩han”这个词语,知道了读音,却不会写“han”的字形,怎么查?这个词语什么意思?3、出示“洋溢”这个词语,“溢”怎么读?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查的?4、学生动手查找工具书。5、总结评比。四、全课总结,勉励鞭策。1、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2、你准备怎样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呢?3、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

11、习生活中,一定能认真学做读书笔记。本学期,我班将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我们看谁读书笔记做得最好。(工具书,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会给你带来很多便利。)1师恩难忘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4课时)一、揭示课题1、同学们已经五年级了,从幼儿园到现在,老师一直伴随着你们一起成长。对于老师,有许多赞美、歌颂的文字。其中,我最喜欢著名语言大师、北京

12、大学校长季羡林先生说的一句话:“恩师是人不可缺少的机遇。”(出示“恩师是人不可缺少的机遇”)你们理解这句话吗?读一读,说一说你的理解。2、是啊,没有老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是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茁壮成长;是老师让我们认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去神奇的天地玩耍,探索一个个未知世界;是老师让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给我们的生活抹上绚丽的七彩之色。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写一位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写一写他的事,表一表对的感谢与怀念之情。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师恩难忘,也是一篇怀念老师的文章,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注

13、意生字新词。)二、初读全文1、检查读书情况(a、出示生字新词 b、指名分节读,相机正音)2、大家都读了几遍书了,下面我想考考大家。请合上书本。请听题:(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相机介绍刘绍棠:刘绍棠,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3岁开始就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2)这篇课文的原题是什么?(老师领进门下一句是什么?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3)作者“难忘”的是什么?为

14、什么会难忘?这个问题比较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第二课时(总第5课时)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1、学生通读课文。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二、交流1、田老师会讲、爱讲故事。引导深思: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田老师讲故事和我当时表现的词语或句子。想一想,从这些词语或句子中你们读懂了什么。(1)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A、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娓娓动听”是什么意思。B、给“娓娓动听”换个词语。(声绘色、有声有色、眉

15、飞色舞)C、从这个词你能感受到什么。(2)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A、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怎样的故事就叫“引人入胜”。B、如果你听了这样“引人如胜”的故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3)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引导学生抓住“入了迷、身临其境、仍在发呆、捅、惊醒”体会。)(4)用上“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等词语来说一说田老师讲课的情景。总结写法:作者为了写清田老师故事讲得精彩,不但用了“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等词语直接写出,还通过我沉醉其中的反应衬托出来了。这个方法值得学习、运用。过渡: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作者难忘的仅仅是

16、这些吗?还有什么?播下文学的种子。(引导学生联系刘绍棠的介绍谈谈自己的理解。)2、总结、过渡:正是因为有了田老师那上千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的引领,作者才一步步迈进文学的殿堂,取得巨大的文学成就。因此,40年后的再相遇,作者(引读第八节)也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第九节)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节,你是怎样理解的。板书:师恩难忘师:口才好文笔好生:难忘师恩编故事娓娓动听如春雨滋润第三课时(总第6课时)一、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回顾全文.1、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这份难忘的师恩的,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1)抓住了田老师爱讲、会讲故事这个特点,还写了具体的事例来表现这个特点;(2)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而

17、作者只具体写出了其中一个故事,没有面面俱到,通过这一个故事就能感受到田老师的精彩,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叫“点面结合”。(3)除了通过“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等词句直接写出田老师讲故事的精彩,还通过我沉醉其中的反应来衬托,更加表现出田老师故事讲得精彩。2、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来修改课前写的文章。(修改好后将这篇文章作为教师节的礼物送给所写的这位老师。)二、实践活动: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课后练习4:娓娓动听-每天中午一打开电视机,总能看到说书人娓娓动听地讲着水浒传。身临其境-在立体声电影院看电影,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

18、电影中一般。板书设计:师恩难忘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教学反思:作者忘不了师恩,是因为田老师教艺高超,既教书育人,又给作者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也有这样的故事。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常怀感恩之心,记住老师的化育之恩,感谢像老师一样的人对自己的关怀、关心和关爱。2陶校长的演讲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10个生字,会认2个二类字,理解有关新词。3、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成为习惯。4、感受演讲稿的情真意切,乐于模仿迁移运用,体会“学做真人”,交流陶行知其人其事,激情。教学难点:学

19、演讲,学自励问什么 为什么问希望怎么办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1、 课文配套录音带。2、陶行知资料,“学做真人”演讲稿。3、话筒,录音机录制磁带,演讲稿四人合作一份。 第一课时(总第7课时)一、板题、交流资料、听范读1、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 原名文睿,后改名陶行知。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小先生制,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2、听演讲(录音范读) 小结: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1、谈演讲的特点(1) 真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2) 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3

20、) 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1)通读正音(2)划标题三、检查初读理思路1、出示生字词正音。2、按四部分抽个别读,点评后四人小组分别读,并解疑。3、交流分段知大意(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3)填充概括段意一(1)开门见山提出了( )二(25)分别要求学生从()、()、()、()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三(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争取在()取得()。4、引读全文(质疑留疑)四、学字词1、讨论书写要点。2、归类写字: (左右结构:演、锻、稳)3、比较组词: 陶 (

21、)炼()彼() 葡 ( )练()履( )4、完成习字册。5、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总第8课时)一、复习课文大意,相机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二、教学第一问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默读圈画中的词句)2、交流导读卡片:健康第一健康是生命之本健康堡垒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1、默读圈画方法同上2、交流讨论,学生为主(1)问什么?(2)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3

22、)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3、点拨关键处(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3、填空总结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筑起(),学习上认准(),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认真负责地做好(),要学做()。这样就可以()。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5、倾吐练习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B、我也要每天四问C、陶校长,您听我说五、作业:填

23、空(课后4)板书设计:陶校长的演讲健康寻求幸福实现理想每天四问学问造福社会工作培养责任心锻炼能力道德社会稳定国家发展(激励鞭策)(长足进步)教学反思:本文是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演讲稿形式的文章,不免感觉陌生(连第一自然段从哪里开始都不知道),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学时就向学生讲授了演讲稿的特点:真实性和鼓动性,内容贴近生活。必须讲真话,带有强烈的情感。语言规范,明白易懂。并很快帮助学生理清了自然段。课文条理清晰,重点部分

24、的语言形式基本雷同,于是,我请学生按照“问什么,为什么,提出希望”把每一问分成三层。学生边读书边分层,很容易就做到了。接下来的合作探究环节更不是什么难事儿。学生因为先前已经分了层,对几个自然段的语言形式感觉很清晰。所以,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一切都挺顺的。但是,课堂上总感觉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回答正确率太高,可回答问题的含金量感觉太低。课后思考:可能是文章的结构太清晰了,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反而让课堂失去了往日的生趣,顺理成章的课堂更看不出学生的智力差异。看来,教学永远存在缺憾!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3、

25、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9课时)一、导入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二、学习寻隐者不遇(一)初读感知1、出示古诗。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3、简介作者。4、解题。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二)细读理解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

26、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2、指导理解。(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3)指导朗读。3、感悟诗情。(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3)讨论交流。(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

27、”,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三、作业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二课时(总第10课时)一、复习导入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2、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产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3、解题。“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二、初读感知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2、指名读、齐读。3

28、、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三、整体感悟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全班交流。)2、理解一、二行诗句。(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3、理解三、四行诗句。(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

29、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4、指导朗读。四、总结: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五、作业1、朗读、背诵所见。2、填空。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 、()、()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30、。教学反思:反复朗读,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让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

31、“我”为牧童,完全融入到诗境中。习作1(总第11课时)教学目标:1认真阅读例文我的班主任,领会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描写得细腻感人的。2. 能通过讨论交流,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能自拟题目。3学会写好人物动作神态的要领,做到细腻感人。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教学难点:把人物动作、神态写得细腻感人。课前准备:1放大抄录我的班主任全文。2布置同学们回忆老师关心帮助过你的事。教学过程:一、复习师恩难忘,明确写法1指导学生重读师恩难忘。(1)师恩“难忘”,师恩“深重”,田老师教了作者4年,发生的事很多,作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为什么要回忆这件事呢? (2)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

32、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 2. 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1. 自读例文,想一想:(1)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把描写冯老师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2分小组讨论、交流。(1)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从“小”处见“大”。(2)写时抓住了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细致人微,具体感人。如“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一双眼睛望着我”(相应地写出“我”的感受和反应。)三、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1. 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

33、:“我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像上面上课时纠正写字姿势之类的事,哪个老师没做过?”启发学生回忆所有教过你的老师(包括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确定其中一个,选择他(她)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认真想一想后再写下来。2引导选材:老师关心帮助你的事有哪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3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具体生动? 4. 拟题,完成初稿。(组织修改。)练习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2、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3、写好钢笔字。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5、学写毛笔字。教学重

34、难点: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背诵古诗;诵读理解古诗,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12课时)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1、教学第一部分。(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都是以“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尾。)(3)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4)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充分展开想象,注意观察插图。学生自由续写。(同桌相互交流,小组交流。)(5)指名交流,选择写得好的师范读鼓励。2、教学第二部分。(1)学过的古诗有很多,指名背诵几首。(2

35、)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带有“风”字的你知道多少?分组交流,共同回忆。(3)将全班分成两组,比比哪一组背得多。(选择其中的一两首齐读背。)二、小结在课外注意古诗的积累,还可自己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诗歌或儿歌。 第二课时(总第13课时)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教师正音)2、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3、简单介绍古诗的作者。4、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分小组交流理解。)5、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拔。从这首古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练习背诵。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1、指导。(1)认读要写的一段话。(2)引

36、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段话的版面(行、列)安排。(老师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指导学生书写。)(3)提示个别不太容易写好的字应认真描红。2、练习。(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3、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三、小结作业:抄写古诗;写习字册。第三课时(总第14课时)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1、审题。(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要向别人请教。那么,请教别人要注意什么呢?(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2、指导。(1)回忆自己遇到过的请教别人的生活场景

37、。(指名说)(2)不同的说话方式带来的结果相同吗?体会请教别人的方法的重要性。(3)选择下面的实例,想想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分组练说推荐理由。)(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3、反馈。第四课时(学写毛笔字)1、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2、指导 (1)出示范字。 (2)分析3、练习 (1)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学生再次临摹,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

38、趣。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总第15课时)一、分步揭题。1、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2、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2、检查自读情况。(逐节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三、细读课文。1、细读第一部分。(1)指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

39、出的召唤?“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2、细读第二部分。(25)(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细读第2节。指名读第2节。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指导朗读。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细读第3节。女生齐读第3节。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细读第4、5节。男生齐读第4、5节。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导朗读。(朗

40、读第二部分。)3、细读第三部分。(6)齐读第6节。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第二课时(总第16课时)一、复习检查:读生字词。二、总结课文1、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二(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三(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2、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反复。押韵。拟人手法。我们在读一些文章时,会发现有些文章中的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

41、这些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不一样,但我们又不觉得那些词语、那些句子用错了,反而会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很有趣。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是一种很常用的表达方法,它叫拟人。像课文第三、四小节中的联欢相聚以及青山绿水说的话,用的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话:红柳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她们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这里就把红柳当成了人来写,顽强地、向着太阳微笑、越扎越深、倔强的、决不让等词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沙漠的勇士,是怎么和风暴搏斗的,是怎么保护草原的。读来会让我们对红柳产生敬佩之

42、情。这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不这样写,那会怎么样呢?红柳开出了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来,沙丘被红柳固定着了,一点都不向前移动。读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没有刚才的一段写得生动,红柳的形象也没有刚才鲜明。现在知道拟人的好处了吗?(在习作时,我们适当地运用拟人的表达方法,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探索大自然。)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2、引导当堂背诵。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五、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的空气()的绿阴

43、()的眼睛()的翠竹()的松柏()的色彩()的果园()的风光()的大海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小鸟说:_野花说:_(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板书: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发现翠竹、松柏描绘果园、沃野与鸣禽野花联欢与青山绿水相聚启迪:热爱、探索大自然教学反思: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诗歌

44、和散文相比,更有音韵美,更适合朗读,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也更有益处。所以教学中我抓住这个有利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充分发挥想象。一、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上课伊始,老师范读课文后,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生分节朗读课文。研读过程中朗读课文的形式更是多样:男生或女生齐读,自由练读,同桌互读,小组读在读中理解内容,感受美,欣赏美。二、以课本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教学第二节时,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面?学生很快就从文中找到了答案: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然后我进一步引导:能用自己的话具体

45、说说其中的一个画面吗?学生思考片刻后,慢慢地小手举起来了。“我来说说丰收的果园吧”一个学生描绘了一幅果园丰收图,其他学生争着补充发言。这样在锻炼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开头表达能力。5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两件事。、练习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科学、自然的热爱,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17课时)一、导入新课:、请把你们的手放进你们的口袋,说一说你们的口袋里放了些什么。、可有一位伟大科学家,他小时候,在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他是谁?(板书:法布尔)、你们了解他吗?向大家介绍介绍。、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