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计划.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696870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计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计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计划.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计划微粒,微粒是指极细小的颗粒,包括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原子、离子等以及它们的组合。接下来大家一起来看看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计划。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计划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

2、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

3、、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1.物质可以再分;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实验操作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溶液甲。在烧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现象是。现象解释是。(假设)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过一会才变色,与B无关2、浓氨水遇上空气才会使酚酞变色3、B烧杯中浓氨水的微粒跑到A杯中去了,使A烧杯中的酚

4、酞变色操作2:重新配制甲溶液,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现象是。现象解释是。操作3:在烧杯B中以蒸馏水代替浓氨水,重复实验1的操作。观察现象为。结论和解释为。讲解:1、对于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假设这样的方法来进行探究。2、刚才同学们所做的都是对一个问题的不同探究,只不过控制的条件有所不同,象这样的同一组实验我们有对比性,我们称之为比较实验,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计划,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