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称一称》教案-教案汇编.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51143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称一称》教案-教案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称一称》教案-教案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称一称》教案-教案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称一称》教案-教案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称一称》教案-教案汇编.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称一称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38页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参与称一称的实践活动,经历称物体的过程,形成有关质量单位的观念,感受到千克的实际意义。2、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3、通过称量自己的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学重点:加深对千克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难点:感受千克的实际意义。教具准备;大小近似的苹果、西红柿、黄瓜等水果、蔬菜若干;托盘秤;体重秤课前调查:请同学们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商店调查一下,看看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作单位,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

2、克作单位的,体会一下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道理。举例说明,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过程学生活动过程一、调查汇报老师请同学们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商店调查,看看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作单位,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克作单位,并体会一下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道理。现在请同学们汇报调查的情况。(重点讲解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道理)指名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二、实践操作1、谈话导入2、动手实践(1)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现在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有哪些水果正在成熟吗?今天你带来了什么水果?(如果有的同学带来的是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则及时让学生区别是水果还是蔬菜。)(2)想知道有多少个水

3、果怎么办?(数一数)如果想知道有多少千克水果怎么办?(称一称)板书课题:称一称。(1)讲清活动要求:看情境图,同学们在干什么?他们称的是什么水果?你们知道他们称的苹果是多少千克吗?图上的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你们能数一数吗?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带来的水果或蔬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你能先估一估大约1千克有多少个吗?(2)分组活动:各小组把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让小组里的记录员记录在表格里。(3)汇报活动结果。(4)集体交流: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分别称出了1千克苹果、橘子、西红柿、黄瓜,知道了它们各有多少个。看着这个表格,学生展示带来的水果、蔬菜。学生适当讨论一下。学生看图回

4、答。学生在小组内估一估。指导学生按同一种类的分组,明确成员的分工。学生动手称物,记录数据。各组在黑板上展示记录数据。教学内容教师活动过程学生活动过程3、称体重4、介绍小知识你们发现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1千克的水果、蔬菜的个数不一样的?为什么同样是苹果,几个组的同学得出的结论又不一样呢?同学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1)先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2)介绍体重秤的使用方法。老师重点讲清看数据的方法。(不是整千克数的学生用“重一些”、“轻一些”来描述)谁来说说图上的小朋友的体重是多少千克?(3)分组称一称每人的体重,记录员记录下来,在组内比一比,谁最重,谁最轻。(4)班内交流,把各组的

5、记录数据展示到黑板上。全班同学的体重在多少千克到多少千克之间,最重的是多少千克?最轻的是多少千克?多少千克范围里的同学最多?从这些数据里你想到了什么?你的体重正常吗?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什么问题?我们的体重可以用秤来称,还可以用一种方法算一算,你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请同学们看书上的“你知道吗”,书上会告诉你一种方法。学生组内讨论、得出结论、汇报。学生在组内看一看体重秤的构造、数据的读法。学生用“重一些”、“轻一些”讲出大约的重量。在组里每人都说清楚自己的体重在小组里所处的位置。学生看书上的小知识介绍。教学内容教师活动过程学生活动过程板书:实足年龄27(或8)体重同学们算一算你自己的体重,和刚才

6、称的实际体重比一比,看这种方法准不准。讲述:一般情况下是差不多的,但是有的同学就可能有很大的差距,相差很大的同学不是小胖墩,就是豆芽菜,这样的同学平时的饮食可要注意哟!学生用公式计算自己的体重,和自己的实际体重比较,讨论原因三、全课总结这节活动课,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样的发现?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把交流的情况向全班同学说一说。四、课外延伸在第28界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奋勇拼搏,一共取得了32枚金牌,为祖国争光!请同学们通过上网浏览、看书查找资料等方法,看看奥运会的比赛中,那些项目要用到千克的知识。教学设计说明: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形成质量单位的观念,感受到千克的实际

7、意义,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操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探究的能力。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

8、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3、通过对自身体重的关注,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