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生寓言语文教案-教案汇编.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53072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生寓言语文教案-教案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人生寓言语文教案-教案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人生寓言语文教案-教案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人生寓言语文教案-教案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生寓言语文教案-教案汇编.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生寓言语文教案知识目标:反复朗读,理解寓言的含义。能力目标: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情感目标: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含义,学习精美的表达。教学难点:理解寓言含义。教学方式:朗读、讨论。教学用具: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反复朗读白兔和月亮,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白兔和月亮周国平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

2、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二、朗读白兔和月亮,整体感知: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 掌握课文内容。三、学生自由地散读,讨论理解寓意。思考1: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第二问,理解占有欲在作祟。思考2: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围绕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不鼓吹一无所有。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讽刺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

3、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思考3:自我反思 :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正确面对得失,把握人生态度。思考4:由你读到的这个故事思考:什么是寓言?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个短小而生动形象的小故事中,就叫寓言。基本特征:象征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四、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特点和寓意。五、感知语言: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

4、,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让学生试着仿写,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为合情合理的句子。1、 _皎洁的月色。2、 _无忧无虑的嬉戏。3、 _心旷神怡地_。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4、 _举世无双。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5、。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5、 _一扫而光。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