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87523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BL教学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PBL教学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PBL教学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PBL教学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BL教学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PBL教学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天然药物化学是高职药学专业的必修课,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校积极尝试将PBL 教学法应用于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创设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天然药物化学 PBL教学法 教学体会 G642 A 2095-3089(2018)06-0096-02 天然药物化学是利用现代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

2、、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它是高职药学类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T重要的专业课,在整个药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天然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的能力,特别是应用天然药物化学的知识进行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工艺优化、质量控制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程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药学、波谱学、色谱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点繁杂,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好这门课程,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尝试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 L

3、earning)是一种综合各方面协作和学生自学能力,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1969年该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经过三十多年的完善和发展,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我国医药类院校也得到广泛使用。特别是在药学教育中运用PBL教学模式,能够使授课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由“知识中心型”向“能力中心型”转变,达到独立自学、发挥特长、注重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符合药学培养目标。因此,为探索并建立适合我校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在我校2018级药学专科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进行

4、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一、做好授课前准备 我们选择生物碱为本次PBL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前,根据天然药物化学生物碱部分的教学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课堂中应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讨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将材料发放到同学的手中,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生物碱的性质、分类、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检识等基本知识点,同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扩展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具体实施过程 1.教学对象 选择我校2018级三年制药学专业专科班学生共110人作为教学对象,该批学生入校时随机分配成2个班级。每个班级55人,选择其中一个班级为传统教学,

5、另一个班级开展PBL教学,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6-7人,教师为同一任课教师,教学前学生均已修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药学等药学基础课程,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2.设计问题 教师首先播放中药黄柏中小檗碱的提取分离检识的教学短片,并随之提出问题黄柏为哪个科的植物?黄柏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什么?化学结构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理化性质?如何提取分离?在实际实验操作过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3.分组讨论 8个小组的学生们通过观看黄柏中小檗碱的提取分离流程,针对问题,开展以组为单位的问题讨论,带教老师提出讨论的目的和要求,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组学生讨论的情况,并及时给予引导启发,提示解决思考问题的

6、方法,最后通过讨论汇总由每组组长归纳问题的答案,并说明理由;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人也可以提出补充意见,同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通过交流,形成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学生互相比较、促进,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搜集资料和总结问题答案,强化小组组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如果在课堂上学生还不能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探讨解决,同时提供相关的提示与指导。从而既可以改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手段,又可以促进、扩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价值。 4.教师点评 首先教师针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分析和解答,避免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出现

7、同样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思路,归纳出本次课学生应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比如学习生物碱的理化性质时,可以根据其溶解性规律、酸碱性及挥发性确定提取方法。小分子生物碱具有挥发性,可以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水溶性较大的生物碱可以和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上的阳离子发生交换,可以用离子交换法提取,利用游离生物碱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难溶于水的性质,可以用萃取法提取,利用季铵型生物碱与雷氏铵盐生成难溶于水的雷氏复盐沉淀,可以采用沉淀法。其次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与总结。学生可以检查和评价自己及同学的学习情况,通过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的学习就真正变成创造性的活动,提高了学习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8、能力,创新和协作能力。 三、PBL 教学法的优点 1.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与教师及其他同学的交流。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叫记什么学生就背什么,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无法主动参与教学,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受到了一定的压制,厌学情绪严重。而PBL教学法则强调全体学生主动参与,针对问题,收集资料,每位学生都要参与问题的分析和讨论,要学会聆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当观点不一致时要学会交流与互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从而充分促使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不断思考、分析,产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学习

9、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汲取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教师教会学生学习,并使之成为一种终身享用的行为习惯。 2.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PBL教学法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学生为解决问题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寻求知识,问题成了选择学习知识的依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使用教科书,也会利用其它的资源,找到了较好的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能培养学生收集和评价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PBL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把课堂改为学堂,把教师一言堂改为师生群言堂,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真正学

10、会思考,有创新意识,能更好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跟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真正做到终身学习。 3.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PBL 教学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无论学生以后从事何种工作,均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PBL 教学法正是以小组为单位实施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重视与老师的交流,更要重视与同学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才能找到较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有利培养他们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真正体现学生间的团队合作精神。为了实现小组的解决问题的共同目标,学习者必须彼此了解并相互信任,建立和谐愉快的合作环境,积极准确地阐述自己的

11、想法,相互帮助,相互支援,从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4.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PBL教学法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为能正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而且教师必须精心查找资料,选择案例,设计问题,不局限于本学科,有利于药学与医学的有机结合,随时准备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从学生的讨论中得到某些启示,可提高教师对相关学科之间的理解与联系,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不断的学习,积累更多有关方面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乐于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结语 总之,PBL教学模

12、式对教师和学生都能产生深刻影响,教师会更加深入了解专科领域的科学内容,提高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有益于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还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理念、使其受益终身,从而体现PBL的重要功能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而师生间有效的互动、良好的沟通,教师与学生建立了融洽的师生感情,可大大地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1雷敬卫,丁晓医,白雁.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方法探索J.光明中医,2018,23(8)1221-1222.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

13、”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2薛培凤,解红霞,高建萍,等.天然药物化学PBL教学模式中的问

14、题设计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8,15(7)674.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3刘可越,杨耀防,车向新,等.基于问题的学习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时珍国医国?,2018,19(9)218

15、0-2181.“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