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炼历史”解读:师生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88934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炼历史”解读:师生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炼历史”解读:师生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炼历史”解读:师生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炼历史”解读:师生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炼历史”解读:师生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炼历史”解读师生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 在中学历史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历史事件在教材中往往被“精炼”,致使学生无法全面的了解历史,不利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的“精炼历史”进行解读,这将对学生全面了解历史,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历史观大有裨益。 人教版教材;“精炼历史”;抗日战争;教学相长 G633A 1992-7711(2018)03-045-1 在历史教学中,为了突出日军的残暴侵略和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我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史料视频,展示大量第一手资料(照片、报纸等)在观看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日军的暴行比较冷漠私下聊天,在看到“感兴趣”的地方会大呼一下,其余时

2、间则对视频面无表情。此外,他们对教材中提到的“八路军、新四军的由来和区别”、“正面战场的四次会战”、“百团大战”等历史名称和历史事件也是一脸茫然 为什么学生面对抗日战争会表现出“冷漠”和“质疑”?这让我深感通过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人文情感的紧迫性。为此我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学生之所以对历史感到陌生,用学生的话说就是“课本上没说明白”。 作为历史教育的一线教师,笔者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深感在专题模式下的历史事件被“精炼”后,学生得不到具体的历史感知、找不到情感共鸣,进而无法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对“被精炼”的历史进行解读,使学生真正理解有关历史事件,从而达成历史

3、教学的目标。现以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为例,阐述如何对“精炼历史”进行解读。 一、解读“八路军、新四军”的由来和区别 整个人教版必修一为政治史,第四单元的主题“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从第13课开始到第四单元结束,都围绕着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展开,在学生的认知中,只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统称为红军(红色政权的军队),到16课全民族抗战时,学生对国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产生疑问,要求教师解惑。教师在进行解惑时必须指出共产党领导的部队诞生于1927年8月1日,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的部队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1937年7月7日爆发抗日战争,在国共二次合作的基础上,8月22日,国民党

4、政府宣布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同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边界地区(不包括海南岛)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这样一来学生的疑问解决了,又突出在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内容。 二、解读“正面战场”的地位问题 学生受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影响,对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起到的作用存在误解,特别是历史教材上对“四次会战”的描述仅限于名称以及淞沪会战中两场战斗,于课本75页中指出“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能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5、在加上传统教学中为突出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教师往往形成固定的教学思维,简单的把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归为失败的案例,通过与共产党的成功抗战对比二者在战略上的不同之处。无形中,使学生认为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是消极的,是缺乏战斗力的初步印象,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的认识和评价国名党正面战场的四次会战的地位及作用。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

6、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

7、在不断提高。基于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用新的史观引领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四次会战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在正面战场上,日方伤亡447700余人,损失飞机785架,舰船100余艘,消耗军费92亿3千多万日元,且战线延长,兵力分散,军需补给也发生了严重困难。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官杉山元1939年10月在对其军官的训话中也不得不承认日军“损失重大,实出意外”,“主要将领多员殒命,遭受前所未有之创伤”,“全国将士陷于不能持久之困境” 由此,我们应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唯物辩证的分析与评价,从而升华本课情感目标,充分认识到包括正面战场初期抗战在内的中国抗战的历史意义,并给予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三、解读“百团大战”

8、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由于挖掘了四次会战的相关史实,学生能够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及评价,但涉及到百团大战时又出现新的困惑“既然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起到了巨大作用,又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略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

9、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百团大战从军事上看,三个月内,共产党共计进行了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投降47人,伪军反正1845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破坏火车站、桥梁和隧洞26

10、0多处,摧毁大量敌堡和据点;缴获各种炮53门,各种枪5900余支和一批军用物资;摧毁交通线中以被日军称之方“钢铁动脉”的正太铁路;破坏煤矿5所,造成日军损失1亿日元以上。通过一系列讲解,学生就能理解?n文中“中流砥柱”的内涵,理解它对民族革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贡献。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教材中“浓缩的”、“精炼的”历史事件进行有效解读,使学生对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详细过程获得全面理解,进而对历史事件形成准确评价。教师应以史实、史料及史学研究方法等为载体,丰富学生历史素养,提升学生精神境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著.历史教育学.高等教育,2018. 我国

11、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2刘俊利.用“学术性”增强历史课堂“人性化”的研究与反思J.历史教学,2018(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