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建设“智慧+品质”住宅打造好房子好小区行动方案、评价指引.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79339 上传时间:2025-07-1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建设“智慧+品质”住宅打造好房子好小区行动方案、评价指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广州市建设“智慧+品质”住宅打造好房子好小区行动方案、评价指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广州市建设“智慧+品质”住宅打造好房子好小区行动方案、评价指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广州市建设“智慧+品质”住宅打造好房子好小区行动方案、评价指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广州市建设“智慧+品质”住宅打造好房子好小区行动方案、评价指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广州市建设“智慧+品质”住宅打造好房子好小区行动方案2 .广州市“智慧+品质”住宅评价指引3 .“智慧+品质”住宅评价标准得分表广州市建设智慧+品质住宅打造好房子好小区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和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相关要求,进一步强化优质带动作用,加快推动“智慧+品质”住宅建设,打造好房子、好小区,提升人民居住品质,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广州市作

2、为全国首批城市信息模型(ClM)平台建设试点城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以及新城建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试点城市的导向作用,将广州市打造成独具“世界水准、中国气派、湾区特色、岭南风韵”的城市发展标杆,以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二、基本内;函“智慧+品质”住宅是基于绿色生态发展和居民健康生活要求,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让建筑更加宜居、更具韧性、更有智慧,综合体现安全与耐久、舒适与健康、节能与环保、智慧

3、与数字的高质量建筑及住区环境。科学设计户型,增强住宅安全性、实用性、宜居性;抓住关键环节,加强住宅通风、日照、采光、隔声、防水等性能要求,强化智慧家居推广应用。通过提供更加绿色、健康、智慧的环境、设施与服务,促进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健康水平得以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安全耐久、舒适健康的百年住宅。以长寿命、高质量为目标,采用新型工业化建筑体系,不仅涵盖品质住宅、园林景观、休闲休憩等配置,还提供舒适居住、生活便利、适老适幼、智能管理等功能,保障居民健康安全,提供建设产业化、建筑长寿化、品质优良化、绿色低碳化的百年住宅。(二)践行碳达峰行动,探索绿

4、色化、低碳化的岭南建筑。加大绿色建材应用,提升新建住宅建筑节能水平,推行绿色建造方式,强化低碳运营管理,优化终端用能结构,因地制宜建设岭南特色高品质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健康建筑,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三)推广智能建造,打造社会认同度高、功能元素丰富的精品工程。借鉴汽车产业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全力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通过BlM技术、数字化设计、可视化监测等手段,采用先进高效的智能化机器建造和装配式等智能建造方式,解决建筑常见质量通病问题,实现建筑施工质量提升,打造品质工程标杆。(四)建设数字家庭,发展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智慧社区。发展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

5、技术进家庭、进楼宇、进社区,强化数字家庭工程设施建设,完善数字家庭系统,提升家庭和社区的安防水平,实现智能管理、信息共享和社交互动,共同建设数字家庭、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让城市科技更多造福群众生活。三、工作目标以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科学研究新建住宅建筑形态风格、建筑高度、建筑界面、建筑色彩以及空间组合,探索小区绿化种植、景观构筑物与环境小品、景观照明、标识系统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统筹协调,注重人性化、艺术化设计。推行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技术研发,突出建筑使用功能和“四节一环保”,建设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健康建筑,推动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宜居宜业的城市住房高

6、质量发展。2023年,通过总体谋划、示范建设,不断提升住宅规划设计品质,严格招标投标和质量管理。开展“智慧+品质”住宅试点示范,实施高标准引领带动,打造品质工程标杆;遴选一批中心城区的住宅项目纳入“智慧+品质”住宅进行培育,强化工程质量保障,解决常见质量通病问题,推动策划一批,实施一批,见效一批。2024年,健全“智慧+品质”住宅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强化研究容积率奖励、优质优价等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建设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人才体系更加健全,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推进“智慧+品质”住宅提质扩面,支持保障多层次、全龄友好的住房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

7、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5年,优化“智慧+品质”住宅产业发展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和价值链全面紧密对接,创新“智慧+品质住宅+智慧家居”“智慧+品质住宅+智慧服务”等发展模式,形成与区域特色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合发展的格局,提升住宅产品价值,增强产业竞争力,驱动高质量发展。四、重点任务(一)严格过程管控,发展高品质住宅。L选取全市重点功能片区或中心城区(如越秀、海珠、荔湾和天河区等)基础较好的地块,提出“智慧+品质”住宅建设要求。在土地挂牌时,按照广州市“智慧+品质”住宅评价指引(见附件)的基本规定、控制项或提出综合评分列入土地出让条件,在出让公告中予以明确规

8、定:当出让成交价等于出让起始价时,竞得人须承诺达到“智慧+品质”住宅评价指引的基本规定要求,提供“智慧+品质”住宅建设承诺书,且与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签订建设监管协议,建设“智慧+品质”住宅项目;当出让成交价高于出让起始价时,竞得人须承诺达到“智慧+品质”住宅评价指引的基本规定和控制项要求,综合评分达到出让公告规定的分值,提供“智慧+品质”住宅建设承诺书,且与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签订建设监管协议,打造优质品质住宅项目。(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各区政府)2 .在方案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应用好公共空间,增加立体开发、全天候通道等内容;丰富公共配套设施,完善住区功能。在施

9、工图审查合格之前,建设单位应组织“智慧+品质”住宅建设方案专家评审会。建设方案应依据承诺提供自评价报告、计算书、具体措施说明等相关材料;如施工图设计文件发生变更影响承诺内容,应重新组织建设方案评审。鼓励住宅项目开展建筑师负责制试点,保障工程质量和设计效果。(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区政府)3 .在施工和预售阶段,建设单位应在项目工地和销售现场将经专家评审通过的“智慧+品质”住宅建设方案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区政府)4 .在项目完工后,建设单位应对“智慧+品质”住宅建设项目依据承诺内容进行验收。(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区政府)(二)科技创新赋能,打

10、造智慧住宅高地。5 .加强BIM技术综合应用。对于承诺全生命周期应用BIM技术的项目,建设单位应组织参建各方在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各阶段开展BlM应用,做好各阶段模型交付及应用;交付小业主阶段应包含隐蔽工程建设数据信息的可视化模型文件,建设单位也可将施工单位交付的可视化模型文件提供给物业单位,或者合同约定施工单位交付给物业单位,强化建设与运维的衔接。(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区政府)6 .推进ClM平台提质行动。促进BIM信息向广州CIM基础平台归集和共享应用,强化平台支撑能力,以ClM平台为统领,不断拓展“智慧+品质”住宅、智慧社区、智慧工地、智能建造、智慧消防和智慧停车等应用场景,

11、为智慧住宅、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高效赋能。(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各区政府)7 .完善智慧社区通信系统建设。推动信息通信网络及广播电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推动5G、千兆光纤等新一代信息网络的深度覆盖,研究推进智能家居系统基础平台与“穗智管”“穗好办”、智慧物业管理、智慧社区信息系统以及社会专业服务等平台对接,为智能设施互联、感知数据融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底座支撑。(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广州市通信建设管理办公室,各

12、区政府)8 .强化智能产品在住宅以及社区配套设施中的应用。深度融合智能产品应用与工程设计,鼓励住宅户内设置楼宇对讲、入侵报警、火灾自动报警等基本智能安防产品、居家异常行为监测、紧急呼叫、健康管理等适老化智能产品、智能门窗、遮阳、照明等家居建材产品、智能家电产品以及综合信息箱、家庭网络终端等,增强智能产品互联互通能力,提升产品消费服务供给能力,满足居民获得家居设备智能化服务的需求;鼓励社区配套设施设置入侵报警、视频监控、电梯运行监测等智能产品,提升社区安防和智能化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政府)9 .促进智慧家居与住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推出智慧家居整体解决方案

13、研究制定智慧家居标准规范,鼓励建设单位提供多套运用智能家居系统和定制家具的装修设计方案供消费者选择,通过智能化、定制化手段提升住宅居住品质,推动形成房地产开发、定制家居和家电研发生产、运营服务等有序发展的产业生态,促进产业协同联动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区政府)10 .提升政务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智慧化水平。加快发展数字家庭,完善政务服务居家办功能,联动“穗好办”等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申办社会保障、医疗健康、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和民政服务等功能;强化生活服务线上办功能,对接智慧物业管理、智慧社区信息系统以及社会专业服务等平台,提供周边商品和服务搜索、信息查询、生活

14、缴费以及地理导航等服务,提升居民线上获取家政、物业、养老服务和社区活动等社会化服务的能力。(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各区政府)IL引导物业服务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推动由对“物的管理”向对“人的服务”转换,鼓励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向家政、托幼、文化、健康、房屋经纪和快递收发等领域延伸,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居住生活需求。拓展智慧物业体验,完善小区安防监控、智慧访客和智慧停车等物业服务功能,驱动发展无人配送、智能结算、自助售卖等创新模式,引导物业服务企业通过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提供定制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实现一键预约、服务上门。(责任单位:市住

15、房城乡建设局,各区政府)(三)推广智能建造,助力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12 .统筹推进智能建造工作。完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专业型产业人才;推动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和施工协同工作,实行绿色建造,打造一批智慧工地和智能建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进智能建造产业园区建设;扶持智能建造企业,培育一批具有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系统化集成设计、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施工、智慧化监管、智慧化运维等全产业链融合新业态。(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区政府)13 .扩大绿色建材应用范围。贯彻落实国家、省绿色建材认证制度,大力推广使用健康、环保、安全、低碳的绿色建

16、材,完善绿色建材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绿色建材数据库和信息采集、共享制度,加强绿色建材宣传推广,引导住宅工程优先采用绿色建材,提升建设工程品质。(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区政府)(四)推进示范建设,打造品质工程标杆。14 .开展“智慧+品质”住宅示范。对已建住宅工程进行评估,从中选取基础较好的项目开展“智慧+品质”住宅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以此指导并带动我市“智慧+品质”住宅建设全面展开。(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区政府)15 .建立“智慧+品质”住宅培育机制。对在建住宅工程进行培育,按照“策划一批、实施一批、见效一批”的思路,在广州市精品工程项目库(

17、房屋建筑工程)等工程项目中遴选基础较好的在建住宅项目进行培育。(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区政府)五、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协调。健全“智慧+品质”住宅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区按照职能职责,明确任务分工,落实行动方案,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二)强化政策激励。加大对“智慧+品质”住宅建设的扶持力度,调动建设单位积极性。支持好房子、好小区优质优价,对“智慧+品质”住宅项目实施分类价格指导。优先推荐“智慧+品质”住宅项目评选国家及省市级各类建设领域奖项、市级以上观摩工地。(三)强化信用管理。对于“智慧+品质”住宅示范项目,以及在“智慧+品质”住宅建设过程中形成创新理念、管理模

18、式、施工工法等方面经验的,记入企业信用档案。对于承诺建设“智慧+品质”住宅的竞得人,违反承诺事项按照建设监管协议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四)强化监督检查。健全“智慧+品质”住宅全过程监管机制,各部门严格履行建设程序,在项目规划审批、土地供应、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各阶段加强监督与指导,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市区两级规划和建设部门加强对“智慧+品质”住宅实施绿色建筑等相关内容开展专项检查,确保项目严格按照“智慧+品质”住宅建设方案要求实施。(五)强化多元供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充分利用CIM论坛、广州建设行业智慧化产业联盟等平台动态发布应用场景,积极引导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智慧+品质”住宅

19、高质量发展。(六)强化宣传引导。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利用专题培训、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宣讲解读相关政策,定期编制“智慧+品质”住宅典型项目案例集,提高社会各界对“智慧+品质”住宅的认同度,营造良好氛围。附件:广州市“智慧+品质”住宅评价指引附件广州市“智慧+品质”住宅评价指引目录1 总则12 术语23 评价方法34 基本规定55 用地与规划65.1控制项61.2 得分项61.3 加分项76 安全与耐久96.1 1控制项96.2 得分项106.3 加分项117 舒适与健康127. 1控制项128. 2得分项129. 3加分项1410. 1控制项1510.2 分项1510.3 口分项169智慧与数字

20、1711. 1控制项1711.2 分项1811.3 分项2010运营与维护2212. 1控制项2212.2 得分项2212.3 加分项23附录1智慧+品质”住宅评价标准得分表(见后).24附录2智慧+品质”住宅建设承诺书25附录3智慧+品质”住宅自评价报告27附录4智慧+品质”住宅实施标准29L0l为全面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满足居住环境的安全韧性、宜居性、健康性、环保性、人文性、智慧性等需求,促进住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统一,特指定本综合评价指引。L0.2本指引适用于广州市新建的住宅项目,包括住宅小区(以下简称“住区”)、多套单栋住宅。在建、已建的商品住宅项目、人才公寓和

21、保障性住房可参考执行。L0.3评价应在满足基本规定的前提下,从用地与规划、安全与耐久、舒适与健康、节能与环保、智慧与数字、运营与维护六项性能品质进行综合评价。LO4评价除应符合本评价指引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0.1智慧+品质”住宅基于绿色生态发展和居民健康生活要求,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保证建筑更加宜居、更具韧性、更有智慧,综合体现安全与耐久、舒适与健康、节能与环保、智慧与数字的高质量建筑及住区环境。2.0.2健康建筑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使用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

22、2)2. 0.3智慧社区以居住社区为平台,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做到与城市全方位的信息交互,营造社区高效、安全、健康、便利、环保的居住生活服务环境。(高品质住宅综合评定标准T/TJ1)2. 0.4数字家庭数字家庭是以住宅为载体,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系统平台、家居产品的互联互通,满足用户信息获取和使用的数字化家庭生活服务系统。(住建部建标202128号文)3. 0.1评价对象为住区和多套(不少于6套)组成的单栋住宅。对涉及的公共性、整体性的环境与资源指标,应以其所属的住区总体指标为准。3. 0.2评价共分为基本规定和专项评价两个部分,基本规定为“智

23、慧+品质”住宅设计的总体目标和指标,评价标准为达标或不达标。专项评价由控制性项、得分项和加分项三项指标组成,涵盖了用地与规划、安全与耐久、舒适与健康、节能与环保、智慧与数字、运营与维护六大分项,控制项评价标准为达标或不达标,得分项和加分项评价标准均为具体分值,综合评分由得分项和加分项组成,具体分值项见表3.0.2的相关规定,“智慧+品质”住宅评价标准自评分表(以下简称“自评分表”)详见附录Io表302评价分类与分值分类专项评价总分值地规用与划安全与耐久适健舒与康能环节与保慧数智与字营维运与护控制项要求达标或不达标得分项分值151530172510112分加分项分值537711437分注1.预评

24、价和设计评价阶段,10运营与维护章节采用承诺制,可直接得分。注2.所有评价内容不适用的条款,在自评分表和评价报告中说明原因并附注图纸后,可直接得分。最终以专家评审意见为准。3. 0.3评价共分为预评价、设计评价和竣工评价三个阶段,各阶段评价应满足表3.0.3的相关规定。表3.0.3各评价阶段评价方法与规定评价阶段实施阶段评价方法及规定预评价项目策划阶段(招拍挂环节)提供“智慧+品质”住宅建设内容及评分和“智慧+品质”住宅建设承诺书(详见附录L2)设计评价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审查合格前)提供自评分表和自评价报告(详见附录3)、专家评定报告、计算书、具体措施说明等相关材料。竣工评价竣工验收阶段(

25、在联合验收之后,交付之前完成。)提供自评分表和自评价报告、专家评定报告、实测记录、相关资料和五方责任主体共同签署的验收报告。3. 0.4设计和竣工评价的评定工作应由建设方组织专家进行审议和评定。申报方应充分考虑项目的经济和技术适宜性,选用合理适用的技术、设备材料和服务,对建设和运营进行全过程控制,并应提供相关分析、评分、测试记录和报告(竣工评价阶段),以及各分项和总体的评价报告。基本规定4. 0.1住宅建筑应按不低于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二星级标准。5. 0.2住宅建筑均应按不低于现行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7)(DBJ/T15-163-2019)(DB

26、4401/T151-2022)基本级要求。4.0.3住宅建筑应按不低于现行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的铜级标准。4.0.4住宅建筑交付的各类用电设备能效等级标准不得低于2级标准;户式中央空调设施能效等级标准不得低于1级标准。4.0.5住区充电桩停车位按100%预留,供电线路安装至各分区的充电桩电表箱,电表箱至各车位的电缆桥架安装到位。4.0.6工程应优选优质绿色建材。用地与规划5.1控制项5.1.1【交通便利】住区用地应与公交或地铁交通站点连接便捷,满足15分钟舒适步行距离(8001000米)。5.1.2【交通便利】住区幼小配套设施应规划设置入口广场,且应设置机动车、非机动车临时停放场地。5

27、1.3【空间布局】住区应按照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或用地条件的相关要求设置公建配套设施。应合理布局餐饮店、生活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等公建配套设施,避免气味、油烟等对居民产生影响。5.L4【空间布局】住宅建筑应合理布局。建筑间距应大于或等于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最小间距。应避免仅纯北向开窗的户型(北偏东30。至北偏西30。)o5.1.5【空间布局】住区应设有集中绿地,园林中超过600mm高的挡墙、花池、跌级、水池都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住区应设置室外幼老活动场地。活动场地应平整、防滑、无尖锐突出物。住区内应设置标识、导视牌和警示牌。5.1.6【配套设施】住宅小区配建停车位必须100%建设充电设施

28、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30%或按规划条件要求线路安装到桥架。应规划设置电动自行车室外集中停放场地和充电设施,应设有遮蔽设施,与住宅间距不应少于9mo5.L7【配套设施】住区在5分钟生活圈内应规划设置公共应急场地和设施。5.2得分项5.2.1【用地】住区规划应充分尊重原始地形地貌,竖向复杂用地应避免大规模开挖推平,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环境景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特色风貌。本项满足得2。本项最高得2分。5.2.2【用地】为了净化城市界面,高层住宅及临城市干道的住宅阳台,应尽量设置晾衣、空调外机、管线等的隐蔽空间。采用凹阳台、格栅等措施,实现晾衣遮蔽得1分;实现空调外机及管线隐蔽得1分。本项最高

29、得2分。5.2.3【道路交通】应合理规划住区停车指标。本项最高分得4分。1)住区人行主出入口处设有出租车上落客点和临时停车位。本项满足得1分。本项最高得1分。2)配套停车位配比,在规划设计条件规定的基础上,停车位配建指标每提高5%得2分,结合周边城市资源实现共享停车得1分。本项最高得3分。5.2.4【配套设施】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中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活圈以及街坊标准配建,且结合城市资源,增加配置生活配套、公共服务、文化体育等设施。本项满足得2分。本项最高得2分。5.2.5【居住环境】住宅及配套幼儿园、托老所等配套用房日照均符合现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

30、0的相关要求。本项满足得2分。本项最高得2分。5.2.6【居住环境】居住功能用房的门窗应错位布置,避免对视。当无法错位开窗时,卧室间开窗最小间距应不小于4.8m,厨厕间开窗最小间距应不小于3mo本项满足得1分。本项最高得1分。5.2.7【绿地景观】绿地率在在满足规划基本要求之外,每增加5%得1分。本项最高得2分。5.3加分项5.3.1【配套设施】住区设置宠物专用场地得0.5分;设置人员活动便捷配套设施,如饮水处、临时寄存处等得0.5分。本项最高得1分。5.3.2【绿地景观】结合风雨连廊、架空层,合理设置连通区内各住宅入口的气候适宜性慢行系统。本项满足得2分。本项最高得2分。5.3.3【绿地景观

31、裙房及住宅屋顶等公众上人屋面(扣除设备铺设范围)绿化覆盖率不小于50%o本项满足得2分。本项最高得2分。安全与耐久6.1 控制项6L1【材料构造】园林步道广场、公共空间地面和建筑室内地面的面层应选用防滑材料,必要位置应设置警示标识和防跌倒设施。公共空间的落地玻璃应设置防撞标识。阳台玻璃栏板应设置防撞措施。1 .1.2【材料构造】外墙材料(涂料、面砖以及幕墙系统等)应选择耐候、有防尘、防静电、自洁、抗氧化和易清洁的材料;首层外墙材料应考虑耐擦碰、抗污染的需求;贴/挂类外墙饰面均应采用防脱落外墙构造;阳台、进深超2米的雨棚应设置有组织排水;线脚、女儿墙等外墙构造应设有找坡、滴水等防污染措施。2

32、1.3日常安全】住区、住宅建筑的公共空间应设置全覆盖的监控系统,并在必要场所的出入口设置安全防范设施。住宅单元公共空间、户内应结合对讲系统设置紧急呼叫功能,并可接入小区物业管理系统。3 .1.4日常安全】建筑出入口应采取防止物体坠落措施,人行步道不得紧邻建筑外墙设置。位于阳台、外廊及开敞楼梯平台下部的住宅单元出入口应设置雨棚宽度、深度不应小于入口平台和无障碍坡道空间宽度的防坠落雨棚,且深度不小于1.5米、宽度不小于2米。6 .1.5【日常安全】室外空调及百叶、外窗开启扇都应采用防坠落较链等构件,飘窗台以上开启扇应做坠落护栏。设为安全房屋的外窗应满足消防救援需求。7 .L6【安全用电用气】厨房

33、应设置燃气漏气报警设施。配设的燃气灶应具有熄火保护自动关闭阀门的功能。8 .L7【防水防渗】外墙应采用耐候性、抗裂性好的防水材料。在外墙各楼层底部、管线穿越位置、外墙材料交接处、阳台及室外空调机位与外墙交接处、装配式建筑外墙、屋面附加(太阳能、通讯等)设施交接处、室内卫生间四周墙体、门槛等位置,采用防水加强构造。6.1.8【防水防渗】地下室开敞室外楼梯应采用外墙防水构造和饰面材料,并应设置完整的防水界面和排水设施。6.1.9【质量保险】购买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由保险机构委托风险管理机构,在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风险进行巡查,督促参建单位整改质量问题;由保险机构在房屋使用阶段对房屋的开裂、渗漏等工

34、程质量问题进行维修理赔。6.L10【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购买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由保险机构委托风险管理机构,在施工阶段对工程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安全生产科技推广应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救援演练等。6.2得分项6.2.1【材料构造】采用安全性能、耐候性能、防水性能较高的材料与构造。本项最高得8分。1)石材幕墙材料采用防碱防水处理及安装要求。采用干挂法安装时,采用六面封闭处理。本项满足得1分。采用湿贴法安装时,石材除采用六面封闭处理外,同时采用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和专用粘贴剂粘贴。本项满足得1分。本项最高得1分。2)外墙基层采用合理材料和构造,实现外墙防

35、水性能良好,无裂缝,面层无脱落:采用砂浆时,为抗裂砂浆,且设置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或金属网片的构造。本项满足得2分。采用全剪力墙结构铝模施工时,未采用砂浆找平,采用专用防水封条等合理构造。本项满足得2分。外墙面层采用大尺寸外墙砖时,采用专用瓷砖胶粘结,且采用专用勾缝剂。本项满足得2分。本项最高得4分。3)屋面、地面及外墙变形缝进行系统设计,采用合理构造和铝合金、不锈钢等耐候构件,采用防排结合的构造,性能良好。本项满足得2分。本项最高得2分。4)屋面采用结构找坡或建筑找坡层与结构楼板共同浇捣的施工方案。本项满足得1分。本项最高得1分。6.2.2【防水防渗】埋深超过6m的地下室,其底板结构厚度不小于

36、400mm(不超过6m埋深的地下室,其底板结构厚度不小于35OnIn1)。本项满足得1分。侧板结构厚度不低于300mmo本项满足得1分。本项最高得2分。6.2.3【安全维护】住宅入口及屋顶露台应优先采用耐候性好、安全牢固的防坠落雨棚。如采用夹胶钢化玻璃雨棚时,应考虑上人检修以及抗爆裂措施。本项满足得1分。本项最高得1分。6.2.4【智慧工地】按广州市地方标准建筑工程智慧工地技术规程(DB4401/T235-2023)开展智慧工地建设,且“最终应用评价”结果为二星及以上智慧工地。本项满足得2分。6.2.5【安全适老】户内卧室、卫生间等房间均设有紧急呼叫按钮,可接入小区物业管理系统,并可与对讲、智

37、能监控系统相结合。本项满足得2分。本项最高得2分。6. 3加分项6. 3.1【材料构造】大面积石材及薄瓷外墙砖采用粘锚结合构造,本项满足得1分。本项最高得1分。7. 3.2【防水防渗】建筑底板具有较好的防渗漏性能。本项最高得2分。1)地下室底板内侧增加一道水泥基防水层或增设疏水层。本项满足得1分。本项最高得1分。2)无地下室首层地面增设一道防水层。本项满足得1分。本项最高得1分。舒适与健康7.1控制项8. L1【舒适空间】住区内住宅建筑的各楼层层高应满足相应功能的使用舒适性要求。当住宅建筑首层设有架空区作为居民公共活动空间时,其结构梁底或设备管线的最低点空间净高不应小于3.8mo7. 1.2【

38、舒适空间】住宅建筑居住楼层的层高不应小于3.0m。7.L3【舒适环境】住区内住宅建筑的电梯应充分考虑隔音减噪与轿厢舒适性要求。住宅建筑内与住宅户型贴临的电梯应设置隔音减噪措施;住宅建筑内的公共电梯轿厢内应设置空调。7.L4【舒适设施】住区内住宅建筑应充分提升饮用水水质,住宅户型内的厨房用水点应配置分户式净水设施。7.2得分项7.2.1【舒适空间】住区内的住宅建筑应为居住者提供适宜的高度空间。当住宅建筑的居住楼层层高大于3.OOm时,每增加0.05m得2分。本项最高得6分。7.2.2【舒适空间】住宅建筑的底层架空区域作为公共活动场所时应保证空间高度的舒适性,以满足相关功能活动的需求。本项最高得4

39、分。D总面积不小于40%住宅塔楼投影面积的住宅建筑底层采用架空形式,具备良好通风条件且作为居民公共活动空间,本项满足得1分;在此基础之上每增加5%加1分。本项最高得3分。2)住宅建筑底层架空层内结合入口空间合理布置各楼栋快递暂存、物业信息发布栏等公共服务设施。本项满足得1分。本项最高得1分。7.2.3【舒适空间】住宅建筑的公共空间应满足自然通风与采光的舒适性要求,并能够有利于促进楼栋内居民的公共交往活动。本项最高得4分。1)住区内住宅建筑的电梯厅、公共走道等公共空间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或配置新风换气设施。本项满足得2分。本项最高得2分。2)住宅建筑利用建筑屋面、空中平台等在五层或以上楼层设置

40、可供本楼栋公共使用的开敞绿化活动空间,具备可靠安全防护措施、室内外交界处设有可靠挡雨排水措施且不会对距离10米范围内的住宅户型造成直接影响。本项满足得2分。本项最高得2分。7.2.4【舒适空间】住区机动车停车库应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对停车空间的适应性与舒适性要求。本项最高得6分。1)机动车停车库中车位尺寸22.5mX5.5m的大尺寸车位数量不小于规划总车位数的8%,本项满足得1分;在此基础上每增加4%加1分。本项最高得3分。2)机动车停车库无障碍车位数量不小于规划总车位数的2%o本项满足得1分。本项最高得1分。3)机动车停车库中位于袋型车道两侧及尽端的车位数量不大于规划总车位数的20%,本项满足

41、得2分。本项最高得2分。7.2.5【舒适环境】住区内住宅建筑应尽可能避免电梯设备对户型的不利影响。当不少于75%套数比的住宅户型不与公共电梯井道贴临布置,本项满足得2分。本项最高得2分。7.2.6【舒适环境】住区机动车停车库应通过采光天井、光导管等措施实现阳光地下室设计,改善车库采光环境,提升车库辨识度。本项最高得4分。D机动车停车库首层平面中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面积达到本层车库建筑面积的10%,本项满足得2分;面积达到15%o本项满足得3分。本项最高得3分。2)机动车停车库首层的住宅单元入口结合自然采光设计提高地下空间辨识度。本项满足得1分。本项最高得1分。7.2.7【舒适设施】住区生活

42、供水(含二次加压调蓄)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和生活饮用水水质满足广州市水务局关于印发广州市生活饮用水品质提升技术指引要点(试行)的通知【穗水资源202120号】的标准要求,并满足以下条件予以得分。本项最高得4分。1)水表采用智能水表、生活储水池及明敷生活给水管道使用食品级不锈钢材质。本项满足得2分。本项最高得2分。2)生活供水采用分格双水箱,达到水箱清洗或维护不影响住户用水,本项满足得2分。本项最高得2分。7. 3加分项7. 3.1【健康建筑】住区内占总建筑面积比例20%且不少于1栋的住宅建筑达到现行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的银级标准,本项满足得2.5分;达到金级及以上标准,得5分

43、本项最高得5分。8. 3.2【健康建筑】住区内的住宅建筑应充分考虑无障碍、适老化要求。当住区内不少于5%套数比的住宅户型满足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中无障碍住房、居室以及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JGJ450中无障碍设计的要求,本项满足得1分;不少于8机本项满足得2分。本项最高得2分。节能与环保8.1控制项9. L1【节能环保】公共区域的照明系统应采用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采光区域的照明控制应独立于其他区域的照明控制。8. 1.2【节能环保】垂直电梯应采取变频调速或能量反馈等节能措施;自动扶梯应采用变频感应启动等节能控制措施。8.2得分项8. 2.1【节能及能源利用】

44、东、西、南向外窗和透明幕墙应设置遮阳措施,东西南北朝向夏季太阳得热系数比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中限值降低15%,本项满足得1分;限值降低20%时。本项满足得2分。本项最高得2分。9. 2.2【节能及能源利用】居住建筑外窗的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大于10%或外窗面积的45%,得1分;外窗的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大于12%或外窗面积的50%,得1分。本项最高得2分。10. 2.3【节能及能源利用】采用独立新风净化系统。本项满足得2分。本项最高得2分。11. 2.4【节能及能源利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且光伏发电实现并网。本项最高得3分。1)不少于30%屋

45、面水平投影面积设置太阳能光伏组件,或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生活热水的住户比例达到20虬本项满足得2分。本项最高得2分。2)不少于40%屋面水平投影面积设置太阳能光伏组件,或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生活热水的住户比例达到50%。本项满足得3分。本项最高得3分。12. 2.5【节水及水资源利用】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全部卫生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级达到1级。本项满足得2分。本项最高得2分。13. 2.6【节水及水资源利用】使用非传统水源。本项最高得2分。1)室外公共绿地或公共空间的垂直绿化系统或立面花槽应设置自动喷灌系统,并设置组织排水。本项满足得1分。本项最高得1分。2)绿化灌溉、车库及道路冲洗、洗车

46、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50%o本项满足得1分。本项最高得1分。8.2.7【节材及绿色建材】实施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及施工,采用全装修交房。本项满足得1分。本项最高得1分。8.2.8【节材及绿色建材】采用绿色建材,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不低于50%o本项满足得1分。不低于60%o本项满足得2分。本项最高2分。8.2.9【节材及绿色建材】选用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比例达到10%o本项满足得1分。本项最高得1分。8.3加分项8.3.1【超低能耗】占总建筑面积比例20%且不少于1栋的住宅建筑取得超低能耗认证。本项满足得4分。本项最高得4分。8.3.2【预制构件】外墙装饰

47、线脚宜采用耐候性好的预制装饰线条(新型轻质材料),并与主体有可靠连接。本项满足得1分。本项最高得1分。8.3.3【装配式建筑】采用装配式建造技术,装配率大于50%。本项满足得2分。本项最高得2分。9智慧与数字9.1控制项9.1.1【智慧社区】住区应建设完善的通信基础设施,包括光纤到户通信系统、5G通信基础配套设施及室内分布系统等,并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平等接入。9.1.2【智慧社区】住区应设置完善的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并符合以下要求:1)视频安防监控摄像机分辨率不低于20OW像素,视频信号以1080P格式存储不少于30天,监控区域基本覆盖住区重点公共区域。2)住区设置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可采用红外对射、电子围栏或周界摄像机等技术手段,实现住区封闭式管理。3)访客对讲系统和门禁系统应形成有效的防护区,并通过可视对讲、刷卡和密码等形式授权开门。4)停车场管理系统应具备车牌识别进出、临月保、移动终端或电子支付在线缴费功能。9.1.3【智慧社区】住区应实现基础移动互动功能,通过APP或小程序实现访客管理与可视对讲、停车管理及缴费。9.1.4【数字机房】社区数字核心机房建设应遵循可维护、可扩展及安全可靠的原则。网络设备的选型要选择带网管功能的交换机,通过交换机不同策略配置,实现对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房地产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