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镇中学生降低教学要求.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5020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乡镇中学生降低教学要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为乡镇中学生降低教学要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为乡镇中学生降低教学要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乡镇中学生降低教学要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乡镇中学生降低教学要求.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为乡镇中学生降低教学要求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还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情操。 音乐教育 乡镇 中学 在乡镇中学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十五年,也参加过很多音乐教学的培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同程度的认识到这句话的内涵。但是,我们也经常听到很多乡镇中学的音乐教师在抱怨乡镇的孩子不如城里的孩子好教,他们什么都不会,音乐基础是零,音乐课不好上怎么实现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怎么转变音乐教育的观念呢?每当听到这些抱怨的话时,我就在想,与其

2、抱怨学生艺术素质不高,不如降低我们的教学要求去适应乡镇孩子的艺术素质水平,为学生们找到简单有效的方法,把音乐知识变得容易理解,方便参与。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就算是降低教学要求了,也能把音乐课上好。 一、教学先从了解自己的学生开始 乡镇中学多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来自周边农村小学,他们大多没有参加音乐培训的经历。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设施的配备仍然较为落后,缺乏音乐教具、器材,再加上音乐课被定义为“副科”,得不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课堂教学单一,使得音乐课毫无乐趣。大多数农村小学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而是由其它学科老师兼职,音乐课只能听歌,更别说唱了。还有的学校甚至不上音乐课。所以,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接受过

3、系统的音乐知识教育,不认识音符,不会唱音阶,有的学生甚至不会唱歌。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要怎么样开展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呢? 二、降低教学要求,找到适合乡镇学生的学习的方法 1.巧用方法,提高学生的音准。 音乐课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叫做“唱歌课”。歌唱教学是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喜欢唱歌,想唱歌,但不会唱,不敢唱。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都知道,学唱一首歌曲,除了要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外,还要了解与之相关的一些知识,最低的要求也要把歌曲的音准唱准,而对于乡镇的孩子来说,唱歌“跑调、没调、音不准”,是阻碍和限制他们歌唱的真正原因。 怎样才能用最简单的方法改变唱歌

4、“跑调、没调”的现象呢,怎样才能用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音准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根本没有音高的概念,他们不认识音符,不了解它们的关系,只是一味的跟唱,也不知道自己唱的对不对。 在一次教师的学习培训中,我了解到柯达伊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阶手势”。它借助七种不同的手势来代表七个不同音,再利用各手势高低位置的变化来表现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它能通过直观的手势变换,帮助学生区别不同的音高,形成正确的音准概念,将学生觉得难以捉摸的音高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可视化,形象化,我觉得这种方法很适合乡镇的学生们,于是,我在音课上开始教学生学习“音阶手势”。 乡镇的孩子们没有接触过这样的练习,他们非常

5、感兴趣,学的也很认真,学生们通过手势高低的变化,尝试着去发现每一个音的高低关系,然后再跟琴练唱音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再唱音阶时,至少不会用一个调唱完七个音了。通过这个“音阶手势”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在音准方面有了提高,他们还了解了音符的唱名,这对曲谱视唱也有很大的帮助。 2.挑战激趣,优化节奏训练方法 歌唱教学除了要唱准音之外,正确的把握好歌曲的节奏也很重要。在教学中,我们会对歌曲的节奏进行分析和练习,以达到准确演唱歌曲的要求。对于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来说,他们能独自完成节奏的分析与练习,而对于乡镇的学生而言,独立完成节奏练习几乎是不可能的。结合乡镇学生的特点,我总结出几个小方法,让学生轻

6、松练习节奏。 模仿对学生来说是最简单的方法。音乐课上,每次练习节奏时,我会准备一个小鼓,把要练习的节奏用鼓敲击出来,让学生来模仿,先是一小节,再到两小节,直到学生能熟练的把一条节奏模打出来。学生觉得有挑战性,很乐意参与其中。再好的方法,时间久了也会失去兴趣。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又把一起模打节奏改变为分组模打、个人抢打、节奏接龙、节奏创作等等,让学生始终保持参与的乐趣。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歌唱的音准及节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方法也许很原始,但真的很有效果。 3.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一个立体的欣赏空间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

7、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音乐欣赏教学也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音乐欣赏课也是学生最不喜欢的音乐课型,原因很简单,传统的欣赏教学,不是老师在讲,就是录音机在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听的状态, 音乐课上的像语文课,讲也讲了,听也听了,但学生却什么也没记住,更别提欣赏了。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

8、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

9、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多媒体的使用,大大改善了这种只能听的欣赏课。我们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与欣赏作品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等,再把这些内容整合到教学课件中,学生在欣赏课上,可以通过图片及相关文字去了解作品的背景,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作品的演奏过程;通过视唱作品曲谱去感受作品的情感特别是对于乡镇的学生来说

10、,多媒体的使用从视觉、听觉方面给他们直观感受,使音乐变的更形象,更生动,更立体。大大提同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的自我提升,是对学生最好的帮助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不能只追寻形式上的教学改革,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为了能给学生一滴水,教师的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要有一条河,一片海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教育形势的需要,适应不同文化层次学生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