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材“探究”栏目的认识与教学实践.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5993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教材“探究”栏目的认识与教学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教材“探究”栏目的认识与教学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教材“探究”栏目的认识与教学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教材“探究”栏目的认识与教学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教材“探究”栏目的认识与教学实践.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教材“探究”栏目的认识与教学实践 “探究”是人教版教材主要特色栏目之一.从数学角度和认知角度对教材探究栏目的认知与学习进行探讨,是认识与实践教材探究栏目教学的一个切入点,从这个角度看,影响探究栏目的教学的因素主要有目标定位、意义认识过程、阐述过程和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栏目的教学围绕目标定位、意义认识过程、阐述过程和结果组织教学策略,将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瓶颈,有利于提高课堂探究效果和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探究 教学 实践 G4 A 2095-3089(2018)06-0054-02 “探究”是人教版教材主要特色栏目之一.探究栏目具有探索性、过程性、选择或创造等特点,其

2、相应知识点的展开过程和方式,本质上是学科知识的载体,又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也是教师教学的工具.近年来,我们结合省电化教育馆立项课题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案例研究研究,将人教版教材第22章二次函数中七个探究栏目的课堂教学作为主题研究案例,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发现,课堂中教师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探究栏目的特点和数学内涵,教与学的方式也不能区分于其他一般的学习活动.因此,对教材探究栏目教学进行分析与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探究栏目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研究发现,课堂中探究栏目教学同时存在认识与方式的问题,教学往往不能区分于其他一般的学习活动,一是传统的、被动的讲授,数学课堂从“人灌”变成了“电灌”,

3、反让学生失去了更多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二是打着协作、自主探究等名号,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淡化教师的指导者角色,教学过程活泼有余,内涵不足.导致经常出现如下情况 (1)数学内涵不明确,探究流于形式; (2)探而不究,不能形成带一般意义的认识;或者探究过度,加深学生学习负担; (3)重结论而轻过程.课上被动接受,机械、摸仿,课后应用没有思路,处处碰壁. 诚然,影响学生?笛?习的因素很多.从研究结果看,形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 (1)从数学角度看,探究目标定位不明确,探什么、究什么,探到什么程度、究到什么程度,学生不清楚,教师心中无数; (2)从认知角度看,探究过程缺乏方法上的指导和策略上的支持,学

4、生难于在先前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或者主动加工所遇到的信息,难于派生新的意义和获得新的技能. 2.探究栏目的认识与教学策略 2.1探究栏目教学的目标与定位 探索栏目教学活动是基于课程目标下,思维相对集中、定向的学习活动.因此,探究栏目相应知识点的展开过程和方式总是以课程目标为取向,融于教学过程之中.依据课程目标要求,探究栏目的教学可分为 了解型探究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如课本P31“探究” 理解型探究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如课本P33“探究” 掌握型探究提出问题,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一些经验.

5、如课本P51“探究” 2.2探究栏目教学的认知与学习 相对于一般的学习活动,探索栏目教学活动都具有建构特点,从教材第22章二次函数中七个探究栏目看,大致可分为知识性建构,方法性建构和技能性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不能只是给学生以知识,而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建构知识”1.认为知识的建构过程就是学习者不断用新信息检验自己已有的旧经验,将已不适用的旧知识作出调整.从这个角度分析,探究学习只能由学生主动地依据自身已有的经验与旧知识加以建构,而不是简单的由他人讲授.这就是说,探究栏目的学习活动是创造性的,非习惯性的活动,学生必须理解或消化探究的内容或方法,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意义认识的

6、过程,学生只有经历充分的意义认识过程才能凭借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去解释、去发现,才能阐述过程和结果,进而建立起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探究目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或获得出适当的方法与经验. 另一方面,探究学习不是一种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由教师与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实现的,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社会角色”2.课堂上,小组成员示范正确的思维方式,暴露彼此间的错误或偏差,这种师生间、小组间的交流、交往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教师的角色作用不是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2.3探究栏目教学策略 基于探究栏目教学的目标与认知分析,探究栏目教学策略

7、必须围绕目标定位、意义认识过程、阐述过程和结果.从教师角色看,下列两点是基本的 (1)激发学习的动机.一般而言,探究栏目教学本质上是课堂教学片断,而这个片断往往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课堂中认知冲突最激烈、思维最集中的阶段,对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探究栏目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并非增强动机本身,而是着眼于利用课堂中知识发展的认知冲突,认识、控制与调节动机因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活动. (2)先行组织.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主要困难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非新旧知识之间的的辩别”3.先行组织是指在教学之前教师结合学生原有认识与教学内容制定的实施策略,该策略的核

8、心在准确把握数学内涵的基础上,设计引导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组织多向交流活动,指引学生经历充分的意义认识过程,克服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并通过阐述过程和结果,形成认识或经验. 3.探究栏目教学实践 3.1 设计引导性材料 基于探究栏目教学教学策略下,分析栏目内容所代表的数学内涵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作出难点预设,围绕下列问题针对性设计引导性材料 探究内容的引入.由于探究栏目的设置总是为课堂目标服务的,集中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如何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 意义认识及意义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明确探什么、究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等

9、. 认识与经验的形成.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期望得到什么结果等. 3.2 教学实践举例P51探究3 3.2.1数学内涵分析 (1)要解决的问题 构建二次函数模型; 利用二次函数相关知识解析水位变化. (2)预设难点 如何建立坐标系;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二次函数问题,并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计算抛物线上对称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3.2.2意义认识及意义认识的过程 (1)分组讨论 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 在坐标平面中如何结合所建坐标系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2)自主探究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三个问题(如图) 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确定A、B、C、D的坐标;

10、 计算AB、CD 的长度. 3.2.3认识与经验的形成 (1)利用计算结果解释实际问题. (2)积累 建立坐标系构建二次函数模型的方法; 计算坐标平面内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方法与经验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看到教师依据探究内容内涵分析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估计探究活动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针对性设计引导性材料,供层次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地选择,使大多数的学生经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并积累了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经验. 4.结语 对教材探究栏目的教学进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摆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从数学角度和认知角度对教材探究栏目教学的分析与认识,

11、仅是我们依据自己的认识与实践所关注的一切入点.从这个角度看,教材探究栏目的教学围绕目标定位、意义认识过程、阐述过程和结果组织教学策略,将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瓶颈,有利于提高课堂探究效果和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1美 ROBERTE.SLAVIN.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姚默林等译 .北京人民邮电,2018188-189.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

12、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2陈振中. “遮蔽”与“解蔽”-重释教学的社会性J .江西教育研究报.2018(3),2期. 3余新南,宋钧泽.教育心理学认识观点 .北京人民教育,199455. 4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 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8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 6潘淑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

13、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