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初中生和谐人格的创建.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4721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初中生和谐人格的创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初中生和谐人格的创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初中生和谐人格的创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初中生和谐人格的创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初中生和谐人格的创建.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初中生和谐人格的创建 【摘要】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和谐的人格越发引起广泛关注。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承载着重要的教化功能,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和谐人格的创建。本文拟对此作一浅显探析,即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加强对初中生的人格熏陶;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初中生建塑优良人格;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初中生和谐人格养成。 人格,为个人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的反映,包含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多种因素。对于人的一生而言,许多记忆性知识可通过继续教育去弥补,惟有人格的养成是从小培养,较早定型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

2、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然则,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所设定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与时下的道德失范、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所带来的强烈反差,让我们更明确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人格教育,绝不可等闲视之。作为初中教学主体课程的历史与社会自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和谐人格的教育和养成,因为这既是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更是当下教育终极目标。 历史与社会教学是初中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人格的养成。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过:“历史教学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

3、道理,第三在这三条之中,第一条是最要紧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其实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学生的人格教育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历史与社会教学必须实现文本与人文的交融,才能撑起教学过程中斑斓广阔的创意空间,倘若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吸收世界文化智慧”、“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那么最终的效果肯定黯然失色,究其原因在于它缺失了人文内核。那怎样才能将历史与社会教学和学生的人格教育相结合得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呢? 一、着力学科固有知识挖掘,加强学生人格熏陶 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识

4、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 1.挖掘爱国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再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的爱国义举是何等的豪壮,无不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2.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将人类的幸福作为选择职业的主要指针;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

5、立志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教师可通过此类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的介绍,引导初中生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汲取营养,自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 3.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孔子主张“温、良、恭、俭、让”;孟子强调“善养浩然之气”;于谦两袖清风,为官清廉;诸葛亮重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们共通之处在于将道德修养视为做人之本。同时,正是雷锋、朱伯儒、孔繁森等这样一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所展现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汇成了时代的新风尚。 4.挖掘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司马迁历尽艰辛,虽受腐刑之辱却矢

6、志不渝,写成史学巨著史记;李时珍呕心沥血27年,三易其稿,终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展现的是热爱科学、刻苦求知的敬业精神。夏明翰面对刽子手的屠刀大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布鲁诺坚守“日心说”,被监禁7年而毫不动摇,终招火刑处死,展现的是敢于坚持、捍卫真理的无畏精神。 二、潜心高效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建塑优良人格 人格的和谐需要反复地磨炼、修正和健全。教学中,可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获取高效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建塑。 1.实施开放性、探究性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思维能力 个体自身的需要、动机和积极能动性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

7、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较强烈的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意识是当今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可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对有关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有利于促进他们树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 2.应努力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阶梯型、发散型问题情景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其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并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优生”的要求要稍

8、高于他们现有的认知和思维水平,重在拓宽他们思维的领域和纵深,引导他们求异和创新;对“差生”要加强学法指导,低起点、小梯度,及时表扬其点滴进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信心,逐步消除畏难心理。对“中等生”要助其认识不足,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方法和思想问题,鼓励他们奋起直追。 3.要鼓励竞争,培养学生勇为人先的优良品格 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小论文评比、开展专项历史资料(历史题材的邮票、火花、明信片、书法艺术作品等)的收集、展览、评比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也可适

9、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设计专题探究、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亲自观察、动手实践,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质,以推动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 三、构建科学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和谐人格养成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人格的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既能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助于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在评价学生时既要看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看学生的道德品质、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 在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操作上应充分考虑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互补性,采取试题容量增容,让学生选择回答;试题类型以主观性开放题为主,让

10、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试题的选材充分体现时代性和生活气息;卷面的呈现形式力求生动活泼。 在对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上可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注重过程的评价。可通过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成长记录以及辩论、答辩、表演、论文撰写等灵活多样、开放动态的测评方式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亦可根据心理学理论,结合实际情况,用好心理测量方法,如问卷法、作业检查法及形态测验法等,检测每个学生的人格特征,根据其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加以评价。 同时,亦不能忘却对教师的评价,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素养是对学生人格培养的灵魂。我们既要看教师的教学效果,更要看教师是否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连续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构建起和谐的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