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7702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 摘 要:目前,越来越多的孩子暴露出情绪方面的问题,他们爱生气,易消沉,孤僻任性,经不起挫折,不关心别人这些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疏导,势必造成学习障碍、交往困难,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一、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首先,在音乐教学中要学会鼓励和信任学生。赏识,就是要充分信任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尽管有的学生不十分漂亮,嗓音不是很动听,但也同样有过跳舞蹈、做歌星的梦想,那就让他们跳一回,唱一回,哪怕是在非正式的场合,哪怕水平离老师的要求很远。我在课堂上经常提供小小

2、的舞台给学生,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试着去圆一回梦,并在他们表演完及时给予“不错”、“很动听”的评语。他们为此会迸发出你意想不到的热情,而这热情会使他们喜欢上音乐课,会使他们在音乐课堂上有积极的状态,增加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例:每一节课上,我都请几位学生上台面向全体学生唱学过的歌曲。有一位李同学,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平时胆子就特别小,要上台唱歌那就更别说了。针对这种情况,我特意安排了她和班上一名唱得比较好的同学一起演唱,当她们一曲下来,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我见李同学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她们的歌声这么美,那么我们请李同学为我们再来一曲,好不好?”面对着同学们

3、期盼的眼神,她涨红了脸,但同时我们也惊喜地听到从她嘴里发出的甜美歌声。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他们机会,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性格开朗了,人也变得自信了。其次,在音乐教学中要学会尊重和宽容学生。十个手指都不能一样齐,那么多学生的条件、接受能力怎么可能一样好呢?所以在看到、听到一些学生的不足时,教师在心里要默认,他们的条件是比别人差一些,接受能力慢一些,但他们最终会学会的。老师内心的期待终究能化作学生的行动。因为学生对老师的宽容和期待是特别敏感的,也是特别感激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不比别人差,而宽容和期待给了学生鼓励,他们会用更积极的行动来回报,这就是宽

4、容的效果。例如:音乐课上,在指导学生练声时,我在台上又唱又弹,活像一个演员在拼命示范,而总有几个学生懒洋洋,自始至终提不起精神。针对这一情况,我要求他们先听我演唱,让他们找感觉,他们演唱时,我不断激励他们,寻找闪光点加强表扬,他们很配合我,一节课下来,效果还不错。人人都爱看到别人的笑脸,更何况那些天真烂漫的学生呢?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露出甜美可亲的笑容,可以消除学生的生疏感、惧怕感,增加其自信心,使他们喜欢和接近老师。和蔼可亲,真诚关心学生的老师,往往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使学生乐于与老师倾心交谈,敞开心扉。这种和谐的心理关系也会促使学生喜爱老师,继而喜欢这门学科,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还对

5、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二、实施欣赏教学,完善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1.审美内化,培养高尚品质。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塑造学生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方面有着巨大的渗透力和内化力。如果说德育是种行为教育,采取有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去施教,那么美育则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在“自由状态”下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情景,获得精神愉悦与审美体验,其本质在于“以美引真”,“以美导善”,“以美化情”。朝气蓬勃、雄壮有力、抒情优美、欢快活泼的音乐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小学音乐教材中包含了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优秀欣赏作品,以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寓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感受美、创

6、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能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认识客观世界,使他们的精神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良好的性格。2.综合多元化,培养和谐人格。教学活动是智慧与情感,知识与理想融合在一起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学生有追求美的天性,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和蕴含着自然之美。音乐欣赏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可帮助学生形成“通感”,从不同角度获取多种信息,充分利用音乐艺术与多种文化的迁移,在迁移中感受与表现、突出美感体验,增强理解与感受力。音乐与文学关系密切,精炼优美的文字(如诗歌、散文等)是帮助学生展开音乐联想的文字载体,也是音乐情感体验的另一种有力表现形式。音乐与美术

7、相结合,形成视觉与听觉共同的音画效果,创设更具体、更可感知的美的情景,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与捕捉能力。音乐中旋律、节奏、速度与美术中的线条、色彩、肌理相结合,并以此来表达人的种种不同情绪、情感。在可听、可视的艺术信息中,同学们找到了艺术的手段来疏导情绪,表达情感的良好途径。此外,音乐具有弥散性与模糊性的特点。在许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作音响背景设置,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基础音乐教育,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的要求在于“综合”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三、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合作精神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合作式学习是

8、一种共同的、开发的、包容的学习,需要共同的兴趣来激发合作意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一教学的第二阵地,开展如合唱、乐队、集体舞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群体意识。特别是在一些团体的大型比赛中,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呈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性,为了能够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抹杀音乐能力较弱学生练习的信心,也不能抑制能力较强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开展较复杂的合作训练。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分别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尽可能减少技术上的负担,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游刃有余。这样既增强了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又营造了一种和谐共振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培养了自信心,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完善自身良好的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