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高中生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2575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增强高中生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增强高中生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增强高中生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增强高中生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增强高中生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关于增强高中生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赣南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高中阶段的德育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析了增强高中生德育实效性的路径,借鉴积极情绪理论转变德育理念,发掘学生的积极特质,提高其心理抗压能力,借鉴积极组织理论净化德育环境。 德育实效性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高中生的德育实效性关乎着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更多地把高中生的升学率作为关注重点,而忽视了高中生的德育教育。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心理学力量,与传统心理学不同,其研究重点是善良、天分、才能、兴

2、趣以及乐观的个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研究都是能促使生命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东西。 一、高中生的德育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必要性 (一)引导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当前的高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期望高,给予了高中生一定的压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高中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当前的高中生很多是低头族,在网络世界交流很顺畅,但是不善于面对面交流。再加上高中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维活跃,情感复杂,抵抗挫折能力弱,依赖性强,高中生群体中极易出现心理问题。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更影响着社会的和谐。

3、 积极心理学给高中生德育带来了启发。过去的德育是被动的。不可否认,近些年教师采取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手段,但是没有全面地去了解受教育者的情感和实际诉求,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创造力,导致高中德育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积极心理学给我们的启发是要用积极的态度和积极的学生观去了解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强项,最终能够自我教育,实现德育的内化。 (二)转变高中生德育理念的需要 传统的高中生德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更多的是把学生当作接受信息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告诉我们,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将其目的和意识融入客体中,使客体成为主体的一部分,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

4、化是同时存在的。我们的教育对象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以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和魅力影响教师;然而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在德育中占据主体地位,对学生采取理论灌输的教育方法。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生和教师既是德育的主体,也是德育的客体,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秀特质,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使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改善高中生德育的主客体关系,丰富德育理论。 (三)适应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在2018年教师节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现在的高中生都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接班人,这个阶段的

5、学生德育关乎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关乎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然而精神生活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均衡发展是势在必行的。积极心理学关注高中生的优秀人格特质,挖掘其潜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全面发展。 二、增强高中生德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德育理念,打造积极的道德教育关系 传统的德育更多的是一种“权威效应”。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德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打造积极的道德关系。教育是“重视人、满足人、发展人、成就人”,使人“成为人”的方式方法、途径手段。德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不是“消解人、抽离人、遮蔽人”的过程。

6、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道德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是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存在,而不是问题的存在。打造积极的道德关系,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生为本,坚持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具体的、独立的、发展的存在。在积极的道德关系中,教育者要把学生身上具有的积极人格特质和道德品质,作为开展德育的基础和起点。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看到和发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美德、优点和闪光之处,也要尊重学生道德发展的差异性并以此为起点来培养更多更好的积极品格。在道德教育中,“发现优点和激发潜能”比“探究问题”更为重要。在高中生德育中,教育者应该寻找学生的积极品德和发展潜能,给予学生鼓励和自信。在积极的道德

7、关系中,学生获得的积极对待、积极关注、积极信任和积极期待都是其成长动力,在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等涉及道德意义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关系中,能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体验。 (二)用乐观精神构建积极思想,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弗洛伊德认为“乐观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是作为本性和社会化之间冲突所衍生出来的。”泰格进而指出乐观的特点就是容易思考、容易学习和容易被取悦也就是当代进化论的心理学家所描述的“进化的心理机制”。个人乐观与否,受到来自遗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格的形成主要还是受后天的生活体验和教育的影响。正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后天生活体验,人与人才出现了人格面貌的根本

8、不同。我们无法改变先天遗传生理因素,但是可以重视后天教育。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是乐观的,这样就能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且认为通过后天的塑造,学生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其次,教师应形成乐观的教学风格。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分析和看待自己的个性,好的要发扬,不好的要及时摒弃和改进。例如开设心理课程辅导课,模拟课堂或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对积极的个性和消极的个性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个性发展的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等。此外,教应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传授学生一些展示积极个性,发挥积极个性作用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收获积极的体验;积

9、极体验反过来又有利于促使积极人格的形成。当前高中生群体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的原因往往有以下几点第一,没有及时排解青春期的一些心理困惑;第二,当前高中生很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家长溺爱而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懂得分享;第三,当前整个社会进入了一种全民焦虑时代,很多负面事件给高中生带来了价值观的冲击;第四,就业、交友、恋爱等活动受挫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爱以及学会与人分享。在学生遭遇困境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并让学生学会用爱和宽容去化解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可以利用情景再现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去体会对方的感受,这样可以

10、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三)借鉴积极组织机构理论建构积极的德育环境 德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和人的德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是抽象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接受学习时报采访时指出“要按照统筹发展的理念,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中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德育的大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处在形成时期。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积极组织理论,从学校、家庭和社会

11、角度为学生德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势在必行。 学校是高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首先,学校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转变德育理念。其次,教师要创新德育方式,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接受能力的实际出发,分层施教,优化校园环境。涂尔干指出,学校的环境和教授的知识都是教育的载体,需要教育工作者予以重视。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包括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又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构成。它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具有直观性的特点。通过这种方式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感受,体现出校园环境的渗透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存在于现存社会

12、关系中的一切缺陷是历史地产生的,同样也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才能消除。”首先,打造和睦融洽的家庭关系。从孩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家长要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方法,与孩子建立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家庭里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是实现价值观念由外向内转化的基本条件。家长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素养,掌握必要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灵活运用各种科学的教育方法,用温暖、宽容、真诚的亲情来感染子女,建立起和谐的家庭互动关系。其次,讲究科学的家教艺术。家长自身的良好内涵只有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有效地影响孩子。最后,家长要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不应滥用家长的权威,把自己的意

13、志强加给孩子。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耐心帮助其分析、认识错误,使其感到内心的羞愧,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高中生的成长与社会是分不?_的。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高中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和品德很多是从社会上习得的。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淫秽暴力等不断见诸媒体报端,整个社会环境变得浮躁而功利,难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要强化正面力量的鼓舞作用。在全社会要特别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把握主流媒体导向,占领舆论导向主阵地,发挥报纸、网络、文化产品等各种宣传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弘扬社会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其次,要净化整体社会大环境,消除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最后,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