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模式探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6110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模式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模式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模式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模式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模式探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模式探析 通过对公民意识的内涵分析,深入探索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模式。文章从课程教育,校园文化和日常管理,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分析塑造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模式。为公民意识养成起到了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公民意识;大学生培养模式 G455 A 1002-2139(2018)-33-02 作为朝气蓬勃,教育层次较高的人群,整体上大学生的思想积极向上,具有一定的民主、平等、法律、环保等现代意识,但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公民角色还处于不自觉状态,公民意识相对淡薄,很少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和集体的发展联系起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身份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目前,高校在校大学生是28

2、26 万人, 到2018年将达3080万人, 2020年将达3300万人1。未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还会越来越多,如何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既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与成才, 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未来。专业培养方向和定位上是不同的, 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毕业生与合格的公民则是共同的。想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公民意识教育必不可少。 一、 公民意识及教育 “公民意识是公民依据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认识,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公民广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自觉认

3、识,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公民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命感和集体主义理念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自我认识。 在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公民意识”一词首次载入党的报告,也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当前公民意识教育的紧迫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8-2020)中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

4、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公民教育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高校教育首要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其次才是培养人才。大学生公民教育是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 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社会公共精神, 使大学生合理行使社会权利, 履行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教育。2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模式 (一)通过课程教育培养塑造大学生公民意识 1、完善大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 公民教育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宽泛。公民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履行其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后理解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和责任,使个体公民的全面素质和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问题都得到解决。国内学者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5、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切入点3,认为应把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实施与公民意识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注重对其个人利益、责任、义务方面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参与社会各领域生活的积极性。 2、通过学术活动等隐性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在高校中,学术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罗万象,从学校到社会, 从个人到团体, 再从国际政策到世界形势。这些学术活动反映并影响着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人生、社会与价值观的转变,提高了现代公民独立自主、洞察现实、理性思考和判断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学术活动等课程理应成为高校开展公民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二)通过校园文化和日常管理培养塑造大

6、学生公民意识。 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是一种养成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严格的日常管理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校园文化和日常管理培养成为塑造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4 1、文化建设 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悠久的学校传统,完备的学校管理制度形成的氛围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价值的导向作用、人格的塑造功能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对满足大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不仅可以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观隐含其中, 而且对学生的文化需求、义务观念和价值观的养成有耳濡目染的影响, 起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养成公民行为的作用。 2、日常管理渗透,充分发挥

7、宿舍文化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大学生的生存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 相互交融、有机联系的整体。宿舍文化作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载体, 能够唤醒宿舍主人的自主自觉意识, 激发宿舍主人的责任意识, 培育宿舍主人的民主参与意识,促使宿舍主人公共道德意识的养成等。因此,高校应树立主体间性、服务、互助等教育理念,加强宿舍文化载体建设,公寓公民意识教育于宿舍制度、管理、活动建设中, 从而推进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5。 (三)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塑造大学生公民意识。 1、志愿者活动是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 志愿者活动具有参与性、自愿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是广大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公民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志

8、愿活动的开展中进一步培养并加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活动中凸显团队与合作精神,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2、学生团体活动是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 社团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现实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主人翁意识。在活动中获得、认同社会公民角色行为规范,更容易使得公民意识教育取得成效。学生团体活动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特点。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激烈讨论,各履其责,在无形当中渐渐学会参与政治活动的一些技巧,培养学生的自治与民主的习惯。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社团组织的开展并对之加强管理与引导。 3、以班集体活动培养大学生意识班级体活动对大学生的教

9、育 班集体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班级文体、学风建设、班级志愿者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促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强烈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融入到集体建设中去,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提升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个人在集体中的权力和义务。通过这些大学生的团体意识会更加强烈,增强了公共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同时,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公民意识对于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6 三、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不竭的动力,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更是大学生能够真

10、正成为国家和社会栋梁的重要保证。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成为国家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有关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思想活跃,对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不能是以老师为中心的单一式教育。对大学生教育要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要有创新与交流,不断总结与提升。公民教育也是如此,更多的是注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从生活出发。因此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施应既要有课程理论的学习, 也要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发掘更多的渠道,大学生

11、的公民教育才能落实到实处,才能使大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好的提升。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

12、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

13、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8-2020). 2018.10. http/ 2秦树理.公民意识读本.郑州郑州大学, 20184. 3贾玉娥,郑昭阳,姜玉平.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与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38- 39. 4班秀萍.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 J.理论前沿, 2018(21). 5 金光植.谈高校学生宿舍

14、文化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18(5) 52 - 55. 6 张海芳. 从班集体建设谈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84-86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