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礼仪文化学术探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6657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社交礼仪文化学术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生社交礼仪文化学术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生社交礼仪文化学术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社交礼仪文化学术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社交礼仪文化学术探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社交礼仪文化学术探究 尽管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却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本文以浙江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认真分析了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发现一方面大学生对自身礼仪素养期望高于自我评价,另一方面高校礼仪教育无法满足大学生对礼仪教育的普遍诉求。 大学生;礼仪教育 一、大学生社交礼仪文化现状 本文通过对浙江大学在校大学生通过定点发放和随机发放两种方式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49份,有效问卷542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0.3%。通过问卷统计与分析,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现状得以比较清晰的呈现 (一)大学生自我期望与自我评价

2、存在巨大差距 在对大学生认为社交礼仪重要性的调查中,94.62%的大学生选择了非常重要或很重要选项,因此大学生普遍期望自身能够较好地掌握礼仪知识与技巧。但是另一方面调查发现同学们对于自身掌握礼仪知识和技巧的评价却普遍较低。在针对礼仪知识掌握程度的自评中,高达70%的同学认为自己对礼仪知识掌握程度一般。 (二)大学生诉求与高校供给存在较大距离 在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知识的因素调查时,仅4%的同学将之归结于“学习难度较大”。而在对大学生学习礼仪知识途径的调查中,在“实践中学习”是选择率最高的,达到64%,而“学校开设课程”的选择率只有不足25%。可见大学生普遍认为缺少相关培训与实践指导才是影响

3、大学生对社交礼仪知识学习的重要因素,学校在礼仪相关课程和培训上的提供不足,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礼仪教育的诉求与高校现状存在较大差距。 (三)大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诉求存在一定差异 在邀请调查者对不同礼仪知识内容的排序时,我们发现大学生对不同礼仪知识的诉求存在一定差异,如果以6代表最高诉求程度,1代表最低诉求程度,我们统计发现,大学生对拜访、招待、沟通、出行等人际交往方面平均诉求最大,达到3.62,其次是自我介绍、演讲、辩论等语言表达方面和着装、形体、化妆等仪容仪表方面,分别达到3.52和3.44。而对礼仪队、司仪等专业礼仪知识的平均诉求最低仅为2.46。 二、加强大学生社交礼仪教育的建议 面对当前大学

4、生自身礼仪素养不足与成长期望较高之间的差距以及大学生礼仪教育诉求强烈与高校提供不足的现实差距,高校在加强礼仪教育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因此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社交礼仪教育 (一)树立“德礼相济”理念,将礼仪教育作为思政工作的创新载体 礼仪教育理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礼仪教育过程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由于礼仪教育源自学生生活实际,相比于传统大道理式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融入与礼仪教育的品德教育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 (二)重新审视当前高校礼仪教育现状,丰富礼仪教育的内涵 针对目前高校礼仪教育存在认识不足,内容纷杂等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前

5、高校礼仪教育现状,不断丰富礼仪教育内涵 1.知礼通过中西方礼仪发展的历史和中西方差异等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辨美丑、明善恶、明智知礼,正确指导现代礼仪的实践。 2.重礼在高校的礼仪教育中,应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风度翩翩、彬彬有礼、举止有度的人,以良好的个人风貌展现自我魅力,尊重交往对象,奠定与人交往的良好基础。 3.习礼教育大学生在生活、学习、社会活动空间内随时随地学习礼仪,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将礼仪知识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

6、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4.守礼应包括大学生在求职以及职场工作中需要掌握的相关礼仪,使学生能全面掌握和认真遵循职场礼仪。 唐宋或

7、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

8、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三)增设礼仪素养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动 目前课堂并不是大学生获取礼仪知识的主要途径,这和高校礼仪素养课程教育多局限于诸如“高级文秘”等特定专业某一相关课程,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不无关系。故而,在课程设置时应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普遍需求。同时,辅以人文素养类课程如“民俗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演讲与口才”等,加深学生对礼仪素养课程的理解,与人文素养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动。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

9、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四)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积极拓展高校礼仪教育的渠道 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也应提高对礼仪素养的重视程度,同时根据不同群体对礼仪教育的不同诉求,提高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敢于担当,承担起大学生礼仪教育主力军的重任,努力成为高校开展礼仪教育师资的重要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