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思想素质教育.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8158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思想素质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思想素质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思想素质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思想素质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思想素质教育.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为了帮助这些未来社会的主人翁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要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生物学能力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尤其是新形势所特别要求的创新、集体、竞争和适应等精神素质。 1.创新教育 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每一个创新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通过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联想是由所感知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停地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1.2通过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散

2、思维和逆向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法规、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和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的得到解决。逆向思维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将通常考虑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以背逆常规、常理、常识的方式,出奇制胜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的一种思维方法。这两种思维方法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绝好途径。 2.集体教

3、育 2.1学生集体观念的初步形成。生物学科中体现集体观念的例子很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实例来启发学生。例如,在讲完细胞结构后,就可以进行如下总结:一个细胞的各组成成分及各细胞器都有其特定的结构的功能,但它们之间既有区别更有联系。细胞实际上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各部分相互配合,协同工作,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再比如学完了植物的新陈代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把一株植物作为一个整体去总结:根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形成有机物,但它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并输送给叶子,作为叶子光合作用的原料;叶子则把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输送给根部,维持根的各项生命活动。任何一个生物体都

4、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组成部分必须共同发挥作用,由此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学生集体观念的深化。随着教学的深入,随着越来越多的关于整体的实例的学习,学生的集体观念逐渐形成。这时,再抓住一些典型实例来分析综合,就可以深化学生的整体观念。 3.竞争教育 当今社会是一个大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激烈过。 3.1竞争意识的初步形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归纳为:过度繁殖,生存斗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在生物界,生物具有本能的过度繁殖的倾向,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却是相当有限的。因此,生物间必须通过残酷的

5、生存斗争,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例如,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各种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彼此争夺着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食性相同的动物,彼此争夺着食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则在捕食和被捕食之间惶惶度日,这些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竞争现象。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而进行斗争。人类也不例外,同样要为谋求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而激烈竞争,疲于奔命。这样,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接受了竞争思想的熏陶。 3.2学生竞争意识的深化。但竞争绝对没有以上例子所说的那样简单,竞争也并不总意味着你死我活。在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初步形成以后,就可以用一些更典型、更复杂的生命现象来加以深化

6、。例如,生物的协同进化。鹰捕食兔,兔要逃避鹰的追捕,于是,在一代又一代生与死的较量中,兔子变得越来越机警,越来越善于隐蔽;而鹰则越来越目光尖锐,爪牙锋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可以存活下去,双方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都得到了发展的机会。这一点跟社会上流行的竞争双赢说极为相似。 又比如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狼吃羊,但不能把所有的羊都吃光;羊吃草,但不能把草全吃光,否则的话,狼和羊,羊和草就会同归于尽。由此可见,生物既有相互斗争(竞争)的一面,更有相互依存的一面。而且,同一种生物之间除了因争夺食物、空间、配偶等而进行种间斗争外,还有种间互助的关系存在。这种生物之间既竞争(斗争)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学

7、生对于竞争意识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学生的竞争意识自然而然得到深化: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竞争关系呢? 4.适应教育 未来的社会,发展迅速,瞬息万变,为了让学生在21世纪的大风大浪中游刃有余,在中学阶段,就要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生物学当中,有两条基本的原理,一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一是结构与功能相一致。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这样,教师可以用教学中的实例,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适应意识的培养。 4.1适应意识的初步形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

8、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虫媒花的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应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应于风力传粉。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也有许多适应性。 4.2适应意识的深化。生物的适应性具有普遍性,但生物对环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的适应,适应具有相对性。例如,毛虫的警戒色可以使许多食虫鸟望而生畏,但并非对所有的食虫鸟都有效。一只杜鹃一天可以吃掉数百条毛虫;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冬天换羽之后,如果没有降雪或降雪推迟,反而容易被敌害发现。适应的相对性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条件更是瞬息万变,所以了解适应的两重性能帮助学生以后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